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具有显著特殊风格的作家,哈代的作品呈现出异质的纹理。在情节设计上,他竭力弥合平凡与不平凡事物之间的龃龉;在叙述上,他自由游走于人物的心灵和自然界,使文本葆有古典艺术的感染力。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可以从"情节与结构"入手,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情感经验的生发逻辑,领略其迷人的情感经验书写。  相似文献   

2.
题材选择与作家风格常春文学创作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了风格,这是一个作家的精神个性、思想品格和艺术才华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总特点。风格既表现在题材、主题、创作方法等内容诸要素中,又表现在语...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术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其中,蒙克是表现主义绘画领域的先驱和代表。他的作品表现性极强,用色主观且具有象征意义,画面中的人物被描绘得富有特点且极富情感。《生命之舞》这件作品是他创作的"生命组画"中的最后一幅,具有代表和总结意义。文章详细解析它的形式和内容来了解他作品的风格,领悟蒙克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结构与气势     
写文章,讲究内容丰富,形式完美。人物事件是文章的内容,结构则是表现内容的形式。特定文章的结构,总是受特定内容所制约,但又对突出思想内容,加强文章的气势起着重要作用。处理文章的题材,布局文章的结构,都与作者的个性气质有关。因此,不同作家,采用不同的结构方法,有助于表现出不同的气势。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激昂雄奇,固然和它的题材有关,但也和它的精心结构不无关系。这是一篇日记体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5.
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国内外开始兴起"沈从文热",许多人都对沈从文及其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在这场"沈从文热"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沈从文却表现得非常淡泊。那时,不断有人写信给沈从文,说要研究他的作品,对于众多粉丝的热情,沈从文一律复信进行劝阻。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请沈从文提供他的自传稿,打算给他出一  相似文献   

6.
绘画追溯及西方远古壁画,东方巫术岩画等等后因社会人文发展,工业革命达芬奇"透视法"的创新随之出现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一系列风格流派,包括东方文人画,禅画,浮世绘等,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一个群体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从而形成的观念决定他们在艺术创作作品中的表现,由此风格迥异多样影响至今的传世佳作大多依然是现代大众欢喜的。纵观古今,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绘制无非是从图象—印象—半抽象—抽象—无象,画面元素中多多少少运用象征性的图形等物象或反诘或暗示或用于表现,有的是用说话,有的是用符号,有的是用动作,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才会演变成各宗各派的风格。以卢延光黑白插图艺术的风格为重点,通过赏析其作品以及画面创作的元素;通过对他插画作品的图解来了解他的形式观念以及他的风格形成原因。同时重点分析卢延光的连环画代表作品和人物线描作品:百图系列《一百仕女图》《一百帝王图》等及《长生殿》《桃花扇》和《卢延光白描精选集》,通过作品图片解析让大家了解他创作风格及手法的形成,由此让大家了解他的插图艺术中所包含精神上形式表现上的观念所在,并图解现代插画的转化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被光抓走的人》和《一出好戏》都选择了末日寓言的主题设定。影片内涵丰富,戏剧冲突多,人物和叙事线索复杂,然而形式方面的冗杂,使得聚焦在个人身上的情感表现就显得不那么深刻,而且在内涵的表达上显得过于完满,表现出"过满"的意识形态流露和"过时"的女性主义表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陆机《文赋》首先对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作了细致的心理学描写,刘勰《文心雕龙》在这一基础上对文艺现象作了系统理论概括,其中不少思想具有相当深刻的心理学意义。本文着重评介(1)“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一论断,认为他明确指出了文艺反映的特点;(2)“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认为这概括地揭示了艺术想象的心理过程;(3)“本性异区,文体繁诡”,则较好地阐明了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个性形成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闵贞的写意人物画描绘了人物的瞬间动作,还描绘了人物的精神状态,他的作品造型笔墨运用精练。其写意人物画里的人物,造型狂放而又不失严整,动作生动活泼,无处不表现出自己的性情,寥寥几笔便能抓住动作特点。其笔下的写意人物表情传神,在人物面部用笔细腻,描绘出了情感里的五官特点,但又有自己绘画的个性。写意人物线条简洁豪迈绝伦,墨的使用挥毫自然,人物的衣纹褶皱简约生动,其绘画作品把人物描绘的动作生动、表情传神,离不开他的这些主观意识和他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10.
《活着》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在对这篇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活着》无论是从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其他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其成为作家余华最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普通人一生的经历,对其在遇到各种生存磨难情况下的忍耐以及挣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中国式哲学很好地融入到作品当中。下面本文就围绕中国式哲学在《活着》中的体现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的《情采》篇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有积极作用。他提倡文辞华美,但前提是不能离开内容的需要而片面地追求文辞华美。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出现于英国的拉斐尔前派是维多利亚时代发生的重大文化变革之一,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是其重要的绘画风格特征。拉斐尔前派艺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与英国工业革命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联系。罗斯金《现代画家》的问世,不仅为浪漫主义画家透纳辩护,更影响了一批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由于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也不尽相同。以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对拉斐尔前派画家产生的影响为基础,探究拉斐尔前派画家在不同创作角度和形式下的绘画作品中不同的自然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淳是明后期的花鸟画家,出于文徵明门下,是吴门派的著名画家。陈淳追求本心,以诗、书、画作为抒发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式,其作品表现出了安适宁静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内心情感,他认为要赋予作品以自身的情感,使作品成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生气与生命。因此,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新淡雅、充满雅趣的风格,对水墨写意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陈淳早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其出生的环境密切相关,也深受文徵明、沈周的绘画风格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4.
王一亭将《无量寿佛》这种传统文人"不如清玩"的宗教题材作为祝寿作品赠于书画同道,由此可以窥视民国年间对于传统审美中"清雅""清玩"的颠覆。这其中既有他自身的佛教情缘,也与民国年间的国画改革有关。他摆脱了传统文人清高自诩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选择清末流行的"梅兰竹菊"题材,而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无量寿佛》,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面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俗则雅",和吴昌硕火红的"寿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笔墨上他借鉴了吴昌硕等画家浑厚苍劲的金石笔法,在佛像造型上可能受到南宋禅僧绘画中简古风格的影响,使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也充满了民国时期提倡艺术个性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以木心的绘画作品为中心,从他作家之外不为人知的画家身份入手,结合他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哲思观点,更全面地分析他绘画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同时从绘画技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他独特的绘画方式,结合当下中国画的笔法,从中获取新意。通过对他画作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了解木心的艺术观,他"另类"的作品中有着古老的华夏文明的沉淀和国际性的艺术视野,我们从中能找到中国画现代之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每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甚至艺术家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对艺术家作品的研究,从情感表现出发,更能抓住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文章以梵高绘画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为例,对他的作品从色彩、线条、整体画面效果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体会绘画中梵高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年间,朝鲜朴趾源入华观光考察,回国后撰写《热河日记》,共26卷,记录的内容包括沿途风光、中国历史、地理、风尚、习俗、人物乃至诗琴书画等。《热河日记》是朴趾源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书中通过对中国衣冠制度的赞颂与夸饰,表达了他的"北学"主张,即利用、厚生、正德。作为纪实文体,《热河日记》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如同汉赋般的夸饰风格使《热河日记》成为"燕岩体"的代表作品。通过"燕岩体"来表达的利用、厚生、正德实学思想,构成了"北学派"的主旨、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风骨"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含义十分丰富,学术界对"风骨"的阐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单列《风骨》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风骨"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含义、特征及产生条件."风"、"骨"原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又紧密联系.刘勰"风骨"的释义有分而论之者,亦有合而论之者,有单就《风骨》篇展开释义者,亦有就刘彦和文学系统解析者,其中不乏精要到位之论述.研究者多认为文学批评中的"风骨",乃是一种清新真切、雄健有力的作品风貌,是刘勰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提出的一种审美要求,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趣影响深远.这一论断精要合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将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放在广义的文本层面来分析不免稍显偏颇.刘勰所说的"风骨"是一个统一体,它是以作家遒举挺特的人格气量为基础,以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条件,以端直有力的文本叙事为手段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风清骨峻"是刘勰理想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时代风格,也是对当时作者的迫切要求,目的是求作文、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物肖像画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在命题之下,通常传达着深刻的思想。而油画的象征意义也是各种时代下所有精神的总和与象征,其以写实的风格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变化,其不仅是艺术的象征,也是精神的总和。文章以人物肖像画"外向观"自"内向观"的转变为出发点,着重分析创作者心理因素与社会情感演变的微妙关系,让静止的颜色与形状传递出画外之音。作品中本质的真实表达,正是当下中国最鲜活的面貌与最具个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油画的创作离不开表现形式和画家自身的情感流露,油画技法在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油画技法和油画创作的形式相得益彰,整体体现画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露。每一位画家作品中的风格、技法、情感都不一样,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都带有画家自身的主观思想,包括受到的教育,对事物的认识,都会让每一位成功的画家主宰自己的作品。相反,缺少技法和表现形式或风格的作品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作品没有传达出画家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