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郭沫若释为黄,唐兰释为■,于省吾释为黑(今从于省吾说)。■(黑),是象形会意字,上部为两个对称的半月,下部为直立或行走的人,其图形会意人在夜色中站立或行走。■之审美形式夸张,审美意象丰富,表现出殷人对天神(自然神)的敬重和畏惧之情。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既已刊布,学者多有研讨,今就众说之未尽处,试作考索。所论有三,一曰六■,二曰■■,三曰八卦吉凶。《死生》章所谓"六■"者,学者或合观左右卦,以六爻之位皆有阳爻解之,然其说与"五■同弌■"相迕。疑之者以六甲孤虚解,然说类纳甲,去孤虚之法远。今检讨二说,详考筮例,排除以四位卦之卦数、爻题、经卦阴或阳画数定■之诸多可能,而立论以左右别卦合爻之含阳及纯阴者为■解之。《得》章所言"■■"者,或以为上兑下巽卦画相覆,或以为含倒数之兑卦,然皆不合筮例,今立论以"■■"为含恶爻之兑卦解之。"八卦吉凶"者,以乾坤二卦吉凶为难辨,或依《乾坤运转》章径定乾坤二卦除恒吉日外依巽艮之吉凶为吉凶,今据包山楚简所载筮例而驳其非。文章于其馀六卦吉凶筮例之解说,亦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3.
申荷永 《心理科学》1993,16(6):369-370
几千年前,在我们汉字形成之时,即衍生了一种具有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心理学”。在汉字的结构与意义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之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与理解。一、关于心的概念心是汉语中最古老的象形字之一,原形为(?),一看便知是表示“心脏”的符号。但中国古人所用的“心”,有着极其深刻的蕴含。首先,就心作为心脏而言,它表示了心脏,但也并非只是一生理学的术语,并非只指人体中的一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的形象是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的寓"意"之"象",它超越了被模拟的客观物象,是具有意象化特征的视觉符号。汉字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要挖掘出汉字独特的视觉魅力和文化内涵,利用汉字的意象性来传达丰富的信息,提升所传达信息的识别功能和准确性;用内涵丰富和形式优美的视觉意象,表达出潜在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的意蕴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部系统的审美心理学著作,开启了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艺学、美学的先河。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角度对本书进行分析,在朱先生的写作之中寻找到一种可能的中国美学的建构方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绘本治疗作为艺术治疗的一个新型分支,在图像时代展现出了巨大的研究和应用潜能。从图像语言及心理学角度出发,从象征性图像的实验性表达、绘本阅读中的审美构建及知识内化、个体记忆与艺术情感的创作实践等方面讨论绘本治疗的可能性,结合艺术教育实践教学探讨绘本治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可感可知的物象到难以把握的玄妙幽微之象,涵纳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万象,因此是一个涵咏丰富、包罗万象的审美符号.意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心理诗学的角度来探讨意象这一范畴,进而发现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机制与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周易·大畜》"不家食"一句的理解,学术史上主要有养贤说、任用说、不稼而食说等六种说法。其中,养贤说是历代学者主要认同的观点。详考学者对《周易》文本中"家"与"食"字的解释,"不家食"的本义当为不在家中吃饭,其行为主体当是有大才能者。虽然汉宋学者都赞同养贤说,但实际上他们阐释养贤说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汉唐学者释《易》时强调从国家政治的核心国君视角进行阐释,而宋代学者释《易》时强调从贤人自身的道德视角进行阐释。从《彖传》"养贤"到汉唐学者"国君养贤"再到宋代学者"朝廷养贤"所发生的三次意义延伸,实际上体现了易学史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化取向心理学以符号及其意义为研究重心,着重研究符号及其意义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从符号及其意义生成与演变的角度探讨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重心与当代整个心理学的总的重心是一致的,体现出当代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转变。不过,它与其它取向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侧重点和意义观并不完全相同。为更好地了解它,有必要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通过比较,可以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往往把蹴鞠当做一项体育文化形态来研究,鲜有学者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蹴鞠。从宋代开始,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关于蹴鞠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集中反映了儒家审美观、文人趣味与大众审美、"女性气质"与"身体美学"三个方面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此,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考察"蹴鞠与艺术"的关系,揭示蹴鞠绘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对蹴鞠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11.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因其自身的优势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缺少以审美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指导,因此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合理选取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提高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者的审美素质、改善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堂设计,才能最终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09,41(5):464-470
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中文版)形成于他自1902年在中国京师大学堂开始的心理学教学活动,出版于1905年11月。该书在日本发行而在中国发售,它是面向中国学生的心理学教材。服部宇之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科学心理学教材,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讲义》具有明显的进化论取向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倾向。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教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播的开端。《心理学讲义》是以知、情、意三分法为基础的心理学体系。中国早期心理学术语与日本心理学中的同形汉字有着紧密联系,服部宇之吉直接采用日本心理学界通用的术语以解决汉语心理学术语的创制困难。  相似文献   

13.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释"悳",旨在通过声训的方式以"得"释之。据此,关于"德"字本义的种种解读,如巡视、巡察、巡狩、行为、作为,乃至根据原始宗教学说将"德"理解为某种属性和品质等等,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4.
素白     
正白,是一种颜色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初学水粉画时,常用的12色里就有白色。那确实是一种颜料,可以在蓝色的牛仔裤上留下斑斑点点的白。然而绘画老师告诉我,白色是"无色"的,是调不出来的。譬如阳光的白、国画中的留白,它们无色而有色,你能简单地说白就是一种颜色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山水画之快意说"为前提,从人的审美需要阐述作者对山水画根源的看法,即"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山水画的审美心胸、审美创作等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6.
李少利 《美与时代》2004,(10):42-43
一、创意贯穿汉字的发展过程 文字的创造和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在人类社会中,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曰:"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解释了汉字的由来,认为汉字是古人从自然万物中"博采众美"而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标识符号.汉字产生的开端具有形象的依据性,因而其造型反映它所包含的信息和意念,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本质美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7.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8.
宋立道 《法音》2007,(8):15-24
本文中所说的佛教哲学,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的佛教义理之学。先辈学者汤用彤先生说过"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笔者的理解,佛法,严格地说,可以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由歌与乐、歌与舞相配。《诗经》描绘和歌颂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先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歌颂劳动的,有咏叹爱情的;有祭祀、庆典的画面,有婚嫁的描绘,有出征的场景……《诗经》中对赤、黄、黑、白、青五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娴熟的地步。据相关资料显示,白色在《诗经》中出现的概率最高,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白色的崇敬和喜爱之程度。在《诗经》中,白色的审美意味是多样的,有高贵、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优雅柔和、恬淡朦胧的一面,更有忧愁、伤感的一面。探索《诗经》时代人们的色彩审美倾向,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