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兰·巴特吸收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将索绪尔的符号学从语言的领域扩展到了文化的领域,创立了神话学理论,影响力遍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流派。巴特通过将索绪尔的一级符号系统系统改为二级符号系统,为符号学的分析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使得巴特可以游刃有余地对各种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为资本主义批判带来了新的理论武器。同时,神话学思想的发展构成了向巴特后结构主义阶段转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特的两本代表性文化批评著作:1957年的《神话修辞术》和1970年的《符号帝国》,充分体现了巴特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两本书有许多相似性,都是随笔集,是对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文化现象的分析,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也都运用了符号学方法。但前者是巴特正式转向结构主义前的著作,后者则是他转向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品,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端,经由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以及扬弃市民社会这三个主要理论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奠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从《莱茵报》时期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早期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支持者,使用的是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思想构建了一个对市民社会批判的一元框架,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市民社会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的观点,完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1843年"克罗伊茨纳赫时期",马克思主要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两部作品。苏联马克思主义者Н.И.拉宾在《青年马克思》(第二版,1976年)一书中提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中穿插了《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摘录。这一推断引起国际上马克思文献学界的争论,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编者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拉宾于1986年出版的《青年马克思》第三版对此给予了全面回应,并进一步明确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结构,手稿和笔记两者穿插写作的时间和原因,以及补充了新的推断论据。  相似文献   

5.
除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外,阿多诺1969年去世前几个月写下的《关于批判理论的要点说明》是少有的对批判理论进行全面、具体定义的文献。冷战格局之下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是阿多诺写作这篇文章的深层现实背景,而"六八"运动带来的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思考则是直接原因。在这篇说明中,阿多诺论述了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体系性和开放性,揭示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根本区别,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突出了内在批判和理论独立性。阿多诺对批判理论范式所做的厘定,特别是它对于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的强调,对理解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在解读毛泽东《矛盾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条逻辑线索:一是结构主义式的诠释,将毛泽东关于矛盾不平衡性的阐释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体现;二是对另类现代性的追求,指认《矛盾论》的精神实质是批判资本主义和启蒙理性,追求一种另类现代性,即社会主义的现代性。阿尔都塞对《矛盾论》的双重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中叶后期面临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社会困境所必然要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忧郁的热带》的结尾部分,列维-斯特劳斯令人意外地把佛教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由此,本文作者旨在重新探究结构主义的政治含义。自吕西安·塞巴格的《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1964)出版后,人们便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倾向的官方马克思主义把研究精神结构的进路批驳为唯心主义的歧途。本文则试图完全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即从列维-斯特劳斯在书中的大胆对比入手。列维-斯特劳斯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在西方推进社会改造的力量。而在这一进程中,东方已先行体现出其内在能力。因此,东方的内在差异可作为极好的结构主义方法,它有助于我们对自身文化中未被察觉的重要差异进行思考。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而非解释世界为宗旨,作者将其重新置于一种模式框架中,并使它体现出实际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8.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3,3(1):57-64,102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张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一观点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马克思特别重视工业和商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初步研究政治经济学就发现了唯物史观的决定性因素。在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立足现实回头看"的方法。这一方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还带有顿悟和直觉的性质,在马克思经历了15年左右的深入研究后,他大体上构建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着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述,从而达到对这一方法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12.
朱子辞世后,黄榦通过对《论语》的创造性诠释推动了朱子学的发展:揭示《集注》用语、用意、针砭、两说,奠定了发明《集注》的基本样式;利用《语录》等对《集注》的辨正批评,传承了朱子学批判继承的精神;提出心便是性、便是仁的心性合一思想,突出"检点身心"、"求放心"、"反身一念"等身心工夫是求学根本,体现出包容心学和"内转"倾向。勉斋对朱子学发明、批判、转向兼具的多元诠释,构成了勉斋学派的基本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形塑了"后朱子学"发展的基本路向,对现时代朱子学研究亦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结构主义与辩证法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只谈结构主义研究中所提出的两个一般性问题。把问题列出来是可以无限增多的,因为现在结构主义风行一时,现代哲学家几乎无不随波逐流;而风气之新颖又模糊了科学所应用的方法的古老,因为科学在某种类型的哲学中是很容易受到忽视的。我们要讨论的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乃是不可逃避的。一但人们选择结构并且贬低发生说、历史、功能甚至主体自身的活动,他就无法避免要和辩证思想方法的中心发生冲突。因此,勒维-斯特罗斯几乎把《野蛮思想》的整个结论章节都用来讨论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所进行的总体、全面和现实的批判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转化的各具体形式和总形式的考察,借助于平均利润等中介环节实现了对资本形式的批判性分析,这使得他在超越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在"理论实践"的意义上使其辩证法获得了"完成形态"。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批判。任何哲学,都是在对传统思想的批判中形成的。然而,从未有一种哲学只是批判的主体,而不是批判的对象,批判的武器自身也必然要遭受被批判的命运。曾经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也同样如此。结构主义的批判者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理论思潮。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伦理学有两次不同的先验演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一先验演绎是康德论证"一项定言命令式如何可能"的关键环节。而在《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否定了先验演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将其归咎于我们无法对自由理念作出理论阐明。然而,作为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的替代方案,《实践理性批判》的"理性事实"并不令人信服。本文将考察两版演绎问题,进一步重构一个新的先验演绎,它将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演绎为基础,通过"目的王国"概念联结道德法则与理性存在者;《实践理性批判》的"敬重情感"可以为这一新的演绎提供情感意义上的动机。这将形成一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实践理性批判》互补的解释,目的是通过构建新的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尝试阐明康德的道德法则如何可以运用于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为了消除恐惧、构筑绝对安全、封闭理性系统因而往往走向传统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因为追求绝对、纯粹而导致自否定和自悖谬的"辩证法",以及对这两种辩证法保持批判反思态度并坚持开放性的"辩证法",是《启蒙辩证法》依次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尼采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对绝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在回归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被整合、被克服。  相似文献   

18.
文稿撷英     
冯景源:马克思关于主体理论的批判研究略考 马克思关于主体理论的批判研究,是服从于唯物史观的建构的。这一批判研究,始自《莱茵报》的政治批判,继而进到1843年《手稿》的哲学批判,再进到经济学批判,再进到对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的批判,再进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的批判。这一批判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观的历史过程。下面就几次重要的批判研穷略作考察分析, 第一次重要批判是在1843年《手稿》中,这是马克思从《莱茵报》的政治批判走向了哲学批判,他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理念(指伦理理念——引者)  相似文献   

19.
陈刚 《学海》2011,(6):146-149
巴特《S/Z》一书乃至其符号学的精髓在于把人物、对象和语言、符号及声音、语调全部打通,亦即从现象中看到符码,从符码中听到言说,从言说中听到声音,而且是多种声音和调性交织的复调,是为大音写作。  相似文献   

20.
扬雄、司马光、蔡沈的易学,主要体现在模拟《周易》上,船山对此的批判可以说最为激烈、不遗余力。《潜虚》爻不合彖、《元包》有彖无爻,皆与船山"彖爻一致"的思想相违背。同时,"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而《潜虚》仅有占成的一卦而无爻的变动,因此属于一种固定的死物,与《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神妙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它根本不能拟象大化流行之无方多端。船山对《洪范数》的批评,不仅仅体现在他诠释《周易》的作品中,更集中体现在《尚书引义》中。船山对《洪范数》的占法作了探讨,认为它变乱奇偶,于象、理皆无当。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它与船山提倡的"即占即学"和"得失吉凶一道"是完全相违背的。船山的批判,背后有一贯的义理系统作支撑,并非从考据的方面来判定谱系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