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曼如 《美与时代》2013,(7):118-120
符号与意象在广告中的运用,都需要广告受众自身的创造性理解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也正是因为符号学及传统文化积淀中的意象理论,使广告的形式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透过指示物的单纯表现向广告背后深层的意象追寻才是当今广告的制胜法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广告及广告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有着不同的体现。中国的广告招贴设计应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广告招贴设计。  相似文献   

3.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节目中听到这样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佳味思”和“金皇后”均系酒名。乍一听觉得这则广告不错,上下对仗,略带洋气。但仔细一分析就觉得这条广告不妙,犯了逻辑错误。上句“饮酒要饮佳味思”本意为此种酒最好,如果你要饮酒的话,别的什么酒可不饮,要饮佳味  相似文献   

4.
广告设计可分为概念设计和情感设计. 设计师在设计时首先要真实、准确、公正地传达广告企业、产品、服务的客观情况,以便给观者一个明确的概念,即这个广告宣传什么,这就是概念设计.另外,设计师还要根据商品和消费者的情况,通过表现与广告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情绪与情感因素来传达广告信息,以此对公众的情绪与情感带来冲击,使他们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和行为,这就是广告的情感设计.  相似文献   

5.
动画广告作为最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广告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用动画形式拍摄的广告幽默、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动画广告更是将幻想与现实完美结合,为企业的广告策略和信息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表现途径。广告信息被隐藏于可爱、生动、富于活力的卡通形象之下,用一种隐喻的方式引领着消费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现代广告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波  彭彦琴 《心理科学》2004,27(1):212-213
中国广告要赶超西方广告有也只能先行于文化上的超越,但现代广告利用传统文化创意中出现了“庸俗”、“形式”和“隔阂”的趋势。从心理学角度看,传统文化心理主要表现意象相融的思维方式、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理欲并立的人格特征和灭人合一的集体无意识四个方面。现代广告只有精确把握其精神内核,才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创造出广告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7.
广告摄影的数字化后期合成,用传统的拍摄方法结合电脑数码合成技术来创造动感照片,使一些原来在传统摄影中非常困难的高难度摄影变得轻而易举,它开创了广告影像表现领域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8.
对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微电影广告"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试图从影视植入式广告的角度看待这种新兴广告形式,并总结了其特点,从而为其在学术意义上进行命名:"理念型"影视植入式广告。通过与传统影视植入式广告的对比,进一步理清了该广告形式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设计与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对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房地产广告对传统文化理念、传统美学、传统图形符号等三个方面的运用,既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广告设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3期上,陈国华同志在《推销产品的广告要合乎逻辑》一文中,批评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说它“犯了逻辑错误。”陈文说:“既然饮酒的人喜欢饮‘佳味思’,为什么送礼的人偏要送‘金皇后’呢?到底是哪种酒好呢?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条广告的上下两句蕴涵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也就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认为陈文对广告的批评是错误的。上述广告并未犯逻辑错误,相反上述广告是一条好广告。好就好在,它运用了逻辑学上的蕴涵式。“饮酒要饮佳味思”蕴涵着“佳味思是好酒”,又蕴涵着“佳味思是  相似文献   

12.
“酒文化”走俏的反思缘诚近几年“酒文化”这个词儿走俏,时常见诸于大众媒体和酒广告中。咱并不反对从文化的视角来发掘酒这种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不反对人们对消费行为作文化的审视。咱中国的名酒享誉世界,中国的造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酒字,史载...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机制充斥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竞争是一种激烈的较量和对抗,广告竞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生存竞争中的重要方面。竞争需要广告来作为推进力,而成功则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除却产品本身的因素外,广告决定这场竞争的成功。广告的竞争力表现为;广告战略的运筹、广告影响力的可持续性、准确的广告表现主题与形式、广告与产品的完美结合、独特的创意灵感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富有传统意义的色彩国家,从中国画诞生以来就一直秉承着传统中国的审美原则,并根据这样的审美原则产生了自己特有的色彩观和施色的方法。由于受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熏陶,在漫长的时间内中国画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理念不同,他们对于绘画艺术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中国画色彩偏向于内在的意向性,而西方的色彩则偏向于用绘画外在的东西表达作者的思想,将中西方的绘画色彩理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绘画色彩审美观相较于西方具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特征。根据我国中国画的色彩探究以及现代审美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意义进行思考,集中对传统中国画色彩以及当今时代审美下的中国画色彩发展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对中国画色彩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纯化"研究进路,即围绕纯哲学的问题、概念来展开研究。按照萧萐父先生的意见,中国哲学史的"泛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即从一般文化现象入手来展现人的智慧创造。在此意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酒"的诗歌,也可以作为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资料来源。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对于诗酒及其蕴含的思想维度的探究,是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意义上,或可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今许多文人爱写广告,所写的广告既有文学价值,又起到推销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些文坛佳话问世。诗仙李白曾为兰陵美酒写下一首《客中作》的广告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寥寥28个字,巧妙地把酿酒人要宣传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古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酒类市场日趋国际化,但其包装设计却依然没能跟上国际设计步伐,呈现出设计单一、同质化的倾向。为扭转这一趋势,将国内与国外酒类包装元素有机结合,在色彩元素、图案选择、文字设计以及版式等方面,提升酒产品的品质以及销售定位,在设计上追求新意,提升酒类产品内在价值,以迎合我国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我国酒包装推向世界,国外洋酒走进中国的进程中,酒类的包装设计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西方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同时体现中西元素的创新酒包装设计。  相似文献   

18.
广告招贴是平面表现形式的一种,它比较重视视觉表现,强调创意设计。中国文化元素作为一种内在的表现形式,能够使广告招贴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独特性。通过对广告招贴发展的梳理和对有中国风的招贴作品表现方式的分析。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元素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伦理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调节、调整人们的政治行为及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线索很长,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历史相伴随的;但研究线索却不长,片断的研究也有,系统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真正起步.从观念上,中国传统思想整体自始至终都表现为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倾向,其中又以儒家的政治伦理理念为核心.从方法上,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理念是前后承接的,由此,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可划分为政治伦理基本理念的形成阶段、实践阶段、制度化阶段和解体阶段.其中呈现的中心问题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下,在伦理政治与法理政治之间如何选择?伦理政治在当代的合法性如何?  相似文献   

20.
许效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5-37
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与探讨,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同热门话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演变,就是不断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动态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表现为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切合,又表现为佛教的组织形式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