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2.
很多现代诗不好读懂,最大的原因可归结为对"诗意"的误解。事实上,诗意和美来自作品的"诗性",来自物我两忘的交融,与"万物一体"、生生不息、变化发展、推陈出新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是有限事物形象中体现的追求生命理想的无限情意。研究诗意和美,应该坚持"辩证的心物互动论",扬弃主客二分,达到对"万物一体"的"横向"超越,这是一切诗人和审美主体的生命力所在。而诗人的品格、修养、精神、艺技、气韵、情操,等等,都集中表现在诗性、诗意、诗情、诗味的新美之上。由此,我们的新美学,应是研究美好的生活、人生境界该是怎样的,该怎样才能更美好等问题;同时我们的新美学也应该明白晓畅好懂,又有新时代的深广的诗性和诗意,有利于新时代新人类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推动和促进美的欣赏和创造出新的人生和世界。  相似文献   

3.
经历千百年来雨雪的冲刷,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魅力仍然经久不衰。"有龛皆有佛,无处不飞天",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完美呈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历朝历代的飞天形象记录了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和生活印记,是古人留下的独特艺术瑰宝。文章通过对莫高窟中飞天造像的分析,进一步分析飞天形象在历朝历代中的绘画特点,揭示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想象力"作为天才内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对于理想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生成作用,借助于理想的形象,主体的审美理念才得以显现。在鉴赏判断中,康德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审美先天原理"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与"共通感",主体以不同的审美先天原理可以获得独具特质、内蕴丰富的审美表象。探究二者如何在"创造性想象力"的推波助澜下赋予对象以审美表象,是对康德"想象"理论的一次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治直接宣传,另一种是通过文艺作品间接塑造,而文艺作品的塑造方式暗含着"隐秀"的审美传统。"隐秀"是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表示审美主体内容的丰富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隐秀"应当成为艺术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学习中外古今美学论著,经过这几年思考,整理出这一份论纲,以说明我现在的美学观。我并不抛弃、而是要包融,并且超越原先认识论指导下取得的合理成果。要站到新时代的思想高度,吸取原来认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果,用新感悟更敏锐地感觉,进而去鉴赏现象(形象)与"万物一体"和谐、融合,成为有机的形象整体的情趣、神韵和精神境界,结合新时代的审美经验,构建新的美学观,作出创造性发展。简要地说,美学就是要促进审美意识的进步发展,进而创造"万物一体"的现实生活世界不断趋近美好理想,相生依存、和谐融合的最美好的生活和精神境界。为充分表达审美创造美好的人生和世界的理想,人类才要创造艺术,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创造更美好的理想人生和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圆明园的形象缺位,造成了国人的审美经验生成受阻,并最终影响了国人对圆明园价值的体认与传承。圆明园形象缺位与现代重构研究立足新时代语境,尝试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圆明园形象的重构问题,找寻圆明园与其世界影响、历史价值不够匹配的根由,让圆明园重现辉煌。  相似文献   

8.
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其目标是通过音乐艺术对人的"美感"的潜移默化,进而影响到实际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从我国以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我们在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的美感发展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长进和突出的收获。原因在于,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重知识的、技能的、理性的和实用的教育太多,而重情感的、体验的、形象的和审美的教育则太少。音乐美感的培养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必需注重音乐美,具体包括注重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二是必需具有音乐审美批判意识,具体包括发现美和创造美以及不断优化自我审美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9.
生活丑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化丑为美""以丑衬美"的方式让丑在艺术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凝结着艺术家对于"丑"与"美"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强化美,还可以给人带来与美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王奕 《美与时代》2013,(8):28-30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介以深厚而强势的力量影响着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选择,它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报刊、广播、书籍、电视、电影还是互联网所形成的一系列同质化形象深刻植入受众消费心理,从而建构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理想"男性形象。在消费时代,大众媒介使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气质逐渐成为符合消费社会内在逻辑的消费对象,使  相似文献   

11.
泛审美意识与伪审美精神─—审美时代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对形象游戏的无意义追求,在“美化”生活的普遍欲望中,表现了一种泛审美意识。这种泛审美意识,一方面是在现代化运动中个体自由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包涵着自我意识的丧失和审美理想的落空,因此,它实现为一种伪审美精神——审美活动失去了超越力量,沦为纯粹形象的物化追求。为了保护和发展审美精神,必须揭示这一当代文化悻论,批判这种形象的物化无意识,在现实和精神的两个维度的对立统一中重建审美精神的入学意识和理想。这乃是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一、文化的审美时代:形象游戏的二律背反这是一个充满停论的时代。悻…  相似文献   

12.
古代绘画作品中充满了女神、著名女性的形象,即使是世俗生活中的女子,形象也是被类型化的,处处流露出男性的审美理想和对女性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装饰艺术(Art Deco)建筑作为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同时作为一种时尚文化,还传播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Art Deco作为"海派"建筑文化发育时期重要的建筑风格,它的流行可以说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其所构成的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对当代上海城市形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淮阳民俗文物泥泥狗是嬗延生息于中国古老大地上最普通民众的独特的审美创造,是富于典型意义的民俗文化形象载体。淮阳泥泥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民俗相依相成,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视觉形式,形象夸张怪异,色彩强烈,虚幻神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苗族刺绣图案造型直接根源于三方面的形象: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历史形象的臆造、技术的形象造型。这些纹样图案的造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是质朴的,同样遵循着中国艺术最主要的审美原则——"传神",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上挖掘对象的"神",充分体现了"写意性"。  相似文献   

16.
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自发现以来为历代学者重视、研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众多书家所赏读、摹写。摘录明清代表书家对《张猛龙碑》的述评,意在对整个北朝石刻文字有一个重新认识,以期对当今"魏碑"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审美误区有所识别。  相似文献   

17.
王真真在艺术的大潮中,能凭借自己的聪慧、敏锐和对生活的透彻观察,以及对传统大胆的留精去粗,以越来越完美的笔墨技巧,充满生活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形象,细致精微的刻画,笔墨与物象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真我境界.她在审美领域开拓出了一片新的精神绿洲.  相似文献   

18.
董邯 《美与时代》2005,(9):44-45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生活化"的内容描绘,形象刻画的具体写实,是汉代陕北画像石独有的艺术特色.陕北汉代画像石仅存在了40年,且数量较之河南、山东、江苏、四川都少,但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为之多了一层神韵.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五郎是梅山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神灵,其翻坛倒立的独特造型,有着丰富的梅山教土俗神内涵。古梅山地区的盘瓠、蚩尤和鬼巫崇拜,成为张五郎形象重要的底层传统;开梅山以来,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大规模影响梅山地区,从而让张五郎的形象更为多元。随着民族融合与国家力量的统合,以梅山本土信仰为主的底层传统与儒释道等代表国家意志的上层传统在张五郎身上交织重叠,但仍清晰可辨,呈现出"多层一统"文化的样态。探寻两种传统对张五郎多元混融神格特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民间宗教的视角窥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炙手可热。这其中,电影服饰审美涉及了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恰恰成为了其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而且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完美诠释了审美与生活之间的秘密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