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四、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虚实结合理论是中国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宗白华艺术意境论中的重要范畴。宗白华认为,空灵和充实(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充实是指艺术执著于人生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后来逐渐应用到艺术各领域,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陇东皮影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其生动传神、观物取象的写意技巧,古朴优雅的艺术风格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演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象罔得玄珠"是《庄子·天地》篇中的一则寓言。这一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大道大美是不能用理智、言辩和一目了然的视觉去获取,要靠"恍惚"和"感觉"才能把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中不同时期有各自的审美艺术特征。"象罔得玄珠"意境说的两大方向即"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和"内审美、外审美",对传统家具的造型、材质、装饰都有影响。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审美创造和欣赏,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内审美、外审美"的高度统一,是一个从"心"到"物",再由"物"到"心"的过程,因此"虚实、有无、内外审美"是生成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美学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笔画的历史悠久,当代中国工笔画结合国外绘画元素以及当代流行元素等,打破了传统工笔画审美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从而展现当代工笔画的多元化艺术特征以及艺术魅力,朦胧的审美意蕴是充分展现了当代工笔画文化环境的一种艺术表现。通过对传统工笔画和当代工笔画的不同角度的分析,阐述了虚实相生、忽远忽近以及是是非非的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意象(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两个层面:浅层次上,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深层次上,虚实相生、境生象外。本文试从中国电影风景镜头的山水画意创构生成的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意象(境)理论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10.
"韵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与西方的"灵韵"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多了"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感觉,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深得"韵味"之神髓,其旨意实在于隐略里,义例可见于回互中,评判寓于含沙射影,其实写侯李的悲欢离合,虚写家国的兴衰荣败,虚实相生,韵味深长。一曲《桃花扇》系一代兴亡,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了其审美意涵。"曲完意不尽",充分体现了《桃花扇》的审美韵味,道出了《桃花扇》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12.
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的形成,使其在有无相生、虚实相资,中庸为道、和美为贵,情理并重、礼乐相成三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个性鲜明的扬州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根基,根植于悠久的地域文化,又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通过阐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内容、意义、价值,以及当下餐饮空间设计的趋势,总结出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如何在餐饮空间设计中更好地得到运用,使建筑装饰元素更好地与当代餐饮空间设计相结合,营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功能需求与审美特色的室内环境,创新设计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个学科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互通性。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宝库,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逻辑性为设计原则,将文学、艺术、技术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空间规划、空间塑造两个方面来探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的趋势和方法,以优化博物馆的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7.
虚拟游戏是虚拟美学的一大领域,它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存在世界,具有技术、动作、意境、内涵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可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独特审美效应。虚拟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在大众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作为现代科技时代的游戏商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同时也为当下社会和生活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赵婧 《中国宗教》2024,(3):72-73
<正>“薄肉塑”是一种绘塑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浅浮雕的形式塑出面部、手、脚等身体部位,以平涂的手法彩绘出飞天的衣裙、手持器物等部分,生动表现出飞天的凹凸起伏的立体感,反映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美学特征。麦积山石窟北周第4窟的“薄肉塑”飞天壁画将绘画与浅浮雕艺术创作手法结合起来,通过造型、构图、体积、光影、线条、色彩和虚实的处理赋予了“薄肉塑”壁画生动、丰富和独特的意象美,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非对象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象尽意的美学特征和必须借助于审美主体的想象、联想和心象的创构才可以被体悟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设计的普遍化,蕴含在设计中的美学力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总体来言并不成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究更是缺乏。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对虚实相生的园林构建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趣,从而学习中国传统的设计智慧,逐步厘清自身的文化模式和美学形态,为现代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20.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著名哲学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么带有"阴阳"观念的审美思想必然对书法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文章通过分析探究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并将其中"阴阳互用"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营造出"阴阳相生"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