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工业文明伊始,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境域即为"诗意的栖居",而侗族聚落作为少数民族栖居生存的重要场所,其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共生共息的生态之美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诗意栖居"的物化表征与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2.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丰富艺术的审美内涵、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备受艺术创作者青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虚实相生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形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馆身的空间设计、展馆的空间设计以及展品的展示方式中都体现了虚实相生之美。  相似文献   

3.
魏迎涛  李恒 《美与时代》2008,(5):114-115
数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其中以几何之美、对称之美."黄金分割"之美、透视之美、和谐之美最具特色,这些美学要素不仅成为数学领域里最科学的、最美的象征,也成为艺术领域里感性的、最高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建筑空间中审美元素的表达也是建筑美的深化,是展示文化底蕴,完善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用美学的设计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空间功能性相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侧重将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分析审美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上的应用,从造型、美学的构成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用美学理论营造建筑空间的规律和方法,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论证了美学概述、平面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审美元素提升建筑空间意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表达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5.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瓷釉开片是宋瓷追求的一种纹饰美,它不同于釉上或釉下的彩绘,呈现出一种"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感。瓷釉开片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赞誉,不仅在精神文化层面契合儒、道、禅的内在特质,更是在审美趣味上具有简古淡泊的平"淡"之美,见素抱朴的素"朴"之美,洞察生命的"幽"微之美,破而后立的"破"势之美。总之,其"淡""朴""幽""破"的审美特性丰富了宋代瓷釉开片艺术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莫迪里阿尼将雕塑美学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就了其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和"高贵单纯"的美学格调。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之美具有精神之美和形式之美,其画作的雕塑美学特征在不同绘画时期有具体的表现。年少的经历和审美倾向奠定了莫迪里阿尼绘画中雕塑之美的形成基础,这种雕塑美学特征的形成还受到雕塑家布朗库西以及20世纪初以巴黎为中心的艺术环境的影响。探究他粗狂原始与高贵典雅之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创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影视创作属于"集体创作",每个创作者都会对影视作品的"雅"、"俗"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灵魂人物,其审美意趣,更会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最终的"雅"、"俗"呈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作品美学风格:"精致高雅、含蓄诗意"的雅致之美、"理性感性、能指所指"的中和之美、"严肃深刻、艺术创新"的永恒之美;或者"民间民俗、通俗易懂"的平实之美、"充溢情感、绚丽视觉"的张扬之美、"轻松愉悦、商业时尚"的流行之美。  相似文献   

10.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的需求意识也逐渐增强。其中"场景化"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起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现实艺术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1]。现通过对"场景化"概念的具体陈述,从社会大环境与心理压力角度以及受极简主义与现代派风格的影响分析营造"场景化"环境艺术的必要性。从室外景观室内化法、煽情怀旧法、特定场景设计法、风土人情体验法以及影视、文学情景再现法等五大设计方法分析场景化环境艺术的设计方法,将有限的空间设计成别具一格的无限的空间环境感。  相似文献   

12.
酒吧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礼仪、感情交流的重要场合之一,酒吧消费更是现代人享受不同品位餐饮娱乐文化的生活方式。优秀的酒吧设计能有效地提升空间的美学品位和艺术审美效果,获得一种闲情雅致的体验和文化情趣美。现在酒吧设计也在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中和时尚文化的洗礼中异军突起,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很多色彩描述话语。这些色彩话语不仅仅是描绘事物的客观颜色,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及其情感。《诗经》中的色彩话语具有中和之美、含蓄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草房民居建筑是胶东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性建筑,也是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遗产,其所具有的和谐的形体美、严谨的空间美、古朴的自然美以及纯熟的技艺美等审美特征,充分地展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文章分别从和谐的形体美、严谨的空间美、古朴的自然美以及纯熟的技艺美四个方面对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审美特征作了简单分析,以期这种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遗产在新时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美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中华美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伦理性特征,强调审美与生活、审美与知识的高度融合。席勒将美的艺术看做是美育的主要方式,以中华美育精神为视角,书法教育具有承担当代美育的诸多先天优势。书法是连接传统美育的窗口,其以中和之美为最高标准,具有审美性和知识性的双重属性,融合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独创艺术。因此,书法美育是推动中华美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观赏者去发现它、照亮它、唤醒它,使它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联想起城市广场的美学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来谈谈理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近年来地铁作为交通出行的核心工具,不仅具有载客的功能,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现已逐渐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城市"文化美""地域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在地铁公共空间的界面设计、色彩设计、设施小品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符号,传递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多种案例,探讨地铁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诗歌产生之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诗歌是为音乐和舞蹈服务的,因此它的音乐美特征十分显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诗歌逐步从音乐中分离出来,诗歌的音乐美特征也开始逐渐丧失:诗歌脱离音乐而独立,独立的诗歌要具备审美价值,仍需音乐为其服务;从齐、梁时期的"声律说"到唐代律诗,诗歌虽然保持着音乐美特征,但是音乐的作用始终是处于边缘地带;而随着宋诗的发展,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凸显,使得诗歌音乐美特征进一步丧失。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台湾台中市审计368新创聚落成为年轻人的拍照热门打卡地,人潮如流,文青汇聚,自然、创意、美感的能量聚集。运用参与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对现已进驻审计368新创聚落的34家店展开调研,提取了其中的5家店,深入分析其生活美学,得出其生活美学的三个特点:一是主题的独特集中之美;二是手感的自然温润之美;三是共享的互动学习之美。这些对浙江畲族文创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