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审美过程中心与物的关系是《文心雕龙·物色》篇的重要内容。由于涉及到复杂的审美心理机制,学者们的探讨或沿用传统的感发说,或使用心物交融的模糊提法,皆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从现代美学高度,引入心灵吐纳的发生机制,探讨《文心雕龙·物色》篇的审美心理发生机制,可以看到刘勰对心与物关系的阐发,是对以往感发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论《易传》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具有完整体系的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本文依《彖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的顺序,分别论述《易传》七种对《文心雕龙》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文中佛教术语很少,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缺少正面的推进,否定二者关系者往往对佛教经论了解不多,对于当时的佛教思潮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本文从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两个层面来具体讨论佛教的影响。《文心雕龙》中对于般若思想的高度肯定、对于"圆鉴""圆通"等分析立场的强调,体现了般若思想对于《文心雕龙》观察视角的影响。《文心雕龙》的分析方法,主要受到毗昙学的影响,刘勰通过僧祐受到了僧柔借鉴毗昙学的方法讲解经论方式的影响,并把它运用到《文心雕龙》的创作中。毗昙学关于自相、共相、摄、不摄等分析方法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相当具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时代背景下,《手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起引导作用,形成具有中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国内学者通过不断地阐释《手稿》的美学思想,结合中国语境,形成各种理论观点,出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理论。通过解读《手稿》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析《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老师,据我所知,长期以来,您同时在《周易》文化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等三个领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每一学术领域都有收获。论著30余种,论文约200篇,真可谓著作等身,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以及酸甜苦辣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郭昭第教授"中国智慧美学三部曲"(《中国智慧美学论要》《中国抒情美学论要》《中国叙事美学论要》),立足世界美学视域,分别对中国智慧美学精神,以及颇具特色的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进行了理论梳理,特别是对中国美学无所执着、平等不二和周遍含容等智慧美学精神的阐释,对人们重新发现和深入认识中国美学精神、提升对中国美学的理论自信和国际影响力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指瑕》篇是文坛上第一篇专门的文病论,指出了作文者写作时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注意避免的种种毛病。在《文心雕龙·指瑕》篇之前,前人对文病也有过相关论述,如《尚书》、《礼记》等,但都是只言片语,没有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毛病进行过专门讨论和研究。《文心雕龙·指瑕》篇承上启下的意义远远大于该篇本身内容所包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卓越继承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学精神和文艺思想的卓越继承和发展。《讲话》精辟概括出的中华美学精神中的托物言志、形神兼备等宝贵经验中,都贯彻着"虚实相生"的精神。中华美学之特色,有的是创作方法中的美学经验,有的是对诗、文、画等艺术形式提出的要达到的美学成就,有的是艺术创造所要求的多种美学风格及特色,都十分珍贵,都有中国特色。新时代美学和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扎根现实与人民生活、与新时代的审美要求紧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新发展,有利于我们将中华美学精神发扬光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出新的局面,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杜威不仅是享誉国际的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涉及很多有关美学的论述。在美学方面,杜威不满于传统的主客二分美学观念,并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推崇"艺术即经验"的美学理念,认为"一个经验"是美的经验的根源。杜威曾来华讲学,并且经由中国学者对杜威哲学思想进行了身体力行的推广,使他的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东 《学海》2002,(4):124-127
俞吾金先生在《美学研究新论》(《学术月刊》2 0 0 0年第 1期 )中批评了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 ,反思了美学研究的知识论哲学倾向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以生存论的本体论代替知识论哲学基础 ,使美学研究“重新返回到生命的轨道上来” ,认为审美应该肯定生命、张扬激情 ,主张审美是人的自由状态 ,是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应该说 ,俞文切中了中国文艺研究的伦理化、认识论化、意识形态化倾向的弊端 ,而且 ,它比起玩语言、术语和仅以学术规范来支撑的“空手道”式文章要鲜活得多 ,有价值得多。但完美、没有缺陷不是有价值文章…  相似文献   

11.
因明学史研究目前仍是学术界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以讹传讹之处。本文对因明学何时传入汉地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与因明学的关系、因明学在唐代佛道之争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被奉为隋末唐初经学大师的孔颖达以主撰《五经正义》扬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诠释文本,但涵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毛诗》、《乐记》、《周易》孔疏,包含美学直接材料,其余各经孔疏,所保留周人以礼乐为中心的泛美学思想材料,也极为丰赡,实系研究早期儒家美学及其承传的宝贵资源。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孔颖达在中国唐代特定文化语境中,是如何展开其哲学和美学本体运思的,以及这种本体运思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易传》作者有意表明了对《易经》的研究与评价的立场 ,《易传》文本包含有关美学—文学思想的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拾遗补阙 ,论述《易传》之“美”有美在自然、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美乃自然而然、无所为而为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阴柔之为美及其含蓄的特征 ;又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意义及其影响 ,关于“衰世之意”、“忧患”著书的意义及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等等。论述结合了与古今中外美学—文学理论的比较 ,加强证明了《易传》实为《文心雕龙》之先导 ,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的文章—文学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语:"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个能知音,善识器的人是需有一定的积累。遥想自己与《中国穆斯林》结缘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虽没有能知音、善识器的真知灼见,但却有一丝心得与体会。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穆斯林》是一本具有自身特色的杂志。说起特色,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吕东 《哲学动态》2022,(10):115-124
<正>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8—),国务院第六、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20)。主要研究美学、文艺学、思想史,独著《文艺学·艺术学·美学:体系构架与关键语汇》等22部,合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等5部,主编《中国美学经典》等6部。其中《美学的中国话语》等4部入选国家级外译工程(英语与俄语),《中国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译有韩文版,《美学导论》《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有中文繁体版。  相似文献   

17.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中西美学史上,不少美学大家都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而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美学热之后,美学研究稍显降温。但仍有一部分学者专力于美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时有新著问世。柯汉琳新著的《美学原理》,就是他本人30多年美学教学研究的结晶。从内容上来看,柯汉琳的《美学原理》首先是一本关涉美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其次才是一本面向高校中文系本科生的教材。作为美学专著,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超越前人的地方;而作为一本教材,在启迪后学上,也有扎实的内容。另外,柯汉琳的《美学原理》还是一本充满思想情怀的论著。在柯汉琳看来,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更多表现为一种审美价值学。  相似文献   

18.
论中医学的美学特色及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中医学的美学特色及教学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110032)朱风霞正确认识中医美学理论的特点,对搞好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无疑有重要意义。鉴于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议论,有必要开拓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探索。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重要事实:《易传》这部哲学著...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20.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曾与李泽厚先生一道共同主编过《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其后,他又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周易》美学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重要著述。对《周易》美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家也有过论述。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就列有专章“《易传》的美学”。他认为,《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提出了“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命题,从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