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2.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潘知常教授便在中国学坛开拓出了"生命美学"的新路向,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物象"美学。其理论根源,近者则直接来源于牟宗三学说,远者则发源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昭示。其说言之有据也。当年,他以"生命美学"的铁扫帚,横扫一切,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虎"也难以逃避("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美导真,以美储善",等等)。其可贵者,是一种"学术锐气";但其欠缺者,是没有把这种理论主张在中土德性学理层次上,由根而表地贯彻到底——让论著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相似文献   

4.
从1984年第一次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课堂上接触美学,而今整整30年了,从1991年拜读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学》至今,也已24年了.可以说正是美学,尤其是在生命美学的烛照下,我由一个只能讲解普通语文的中学老师到可以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艺术概论、文化批评、美学原理的大学教授,由一个美学爱好者成为了美学研究者,其间的坎坷曲折,个中的酸甜苦辣,真可谓一言难尽啊.深感庆幸的是,在我生命的最美好年华,遇上了美学,遇上了赋予我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异军突起,以生命之爱来重塑中国人的美学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贵生"理念和儒家"仁学",下承明清"情本美学",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失爱少美的致命缺陷,从而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就是生命美学发展的一次及时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以“达意”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与米芾以“真趣”为目的汲古出新的美学思想,引领了有宋一代的书法风尚,以他们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书法艺术从追求技巧跨入到超越技巧的时代.他们是宋代书风的创造者与引领者,在书写中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思与生命活力,让书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艺术.正是由于他们共同或相近的美学理念与书学主张,合流成为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9.
王世德教授确立的审美学,使美学研究豁然开朗,让美学回归到实践、认识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奠定了美学源于实践、服务社会的理论基础,使中国当代美学闪耀光辉,增添了生命活力,更为生命美学研究开拓出崭新的广阔道路。他筚路蓝缕为中国当代美学建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美是人类生命进步理想的形象表现,关于美的定义关乎生命美学的定位,不可忽视。而要开拓和深化生命美学,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提出和研究"生命美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二)生命美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三)生命美学该怎样研究?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厘清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先秦美术以楚文化为代表,其中楚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形式多样、色彩鲜明,蕴含着楚地先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同时这些漆器应用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楚式漆器让人们在感受楚文化的魅力时,不禁思索楚人的内在精神和关乎生命的美学趣味。在研究先秦时期楚式漆器的生命美学中,可以从造型、色彩、纹样等艺术形式方面来思考,因为楚人独特的人文传统、风格样式与楚地盛行的巫教有关,加之又渗透了楚辞的色彩,使漆器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式漆器的生命美学体现于外在与内在的美学意味中,从楚式漆器的艺术审美中足以看出楚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情感表达,在他们的生命演绎中充满着自由浪漫、神秘诡谲的漆器符号,这就是生命美学的体现。从图像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考古学的实证定位、分析楚式漆器的图像隐喻和民族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求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拙"一词虽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灵巧、不巧之意,但是在文艺理论创作中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也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一种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旨归。中国的诗书画和园林建筑中,都将"拙"发挥到了极致。"拙"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其中生命意蕴是其最凸显的美学意味和生命哲理。"拙"中体现着一种自然浑成、天人合一的生命率真美,也蕴含着拙中藏巧、超越本体的生命智慧美,更是一种极炫充实过后的生命自由美。对"拙"的生命意蕴进行发微,旨在为现代浮躁多欲的物质社会的人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和生活哲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一 与生命美学结缘的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我首先想提及的,甚至都不是美学,而是一部电影.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做《无间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老警察问年轻的新警察的一个问题:“我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警察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警察?”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真实.我想说,这也是我在研究美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我是想做一个美学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4.
四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美学研究,在我看来,应该涵盖“理论、历史、现状”这三个层面.在这当中,三十年的生命美学研究,可以称之为“理论”的研究,母庸置疑,这应当是我的美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不过,关于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三十年中,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在美学研究中,关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涉及的是美学研究的逻辑展开.假如说,“理论”的研究是“历史”的研究、“现状”的研究的逻辑浓缩,那么,“历史”的研究、“现状”的研究就是“理论”的研究的逻辑展开.也因此,任何的美学研究,都应当是“理论、历史、现状”的融汇贯通.  相似文献   

15.
人造细胞是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人造细胞及其衍生出来人造生命的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关于是否应该继续研究人造生命,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各执其词。以克莱格·文特“创造人造细胞”事件为切入点,回顾了人造生命的历史,简要介绍人造细胞的产生过程,分析人造细胞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医学伦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不同的维度与角度,让人们对人造细胞产生的道德问题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作为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美学从而为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其诸如审美共鸣等理论的误读。故有必要还原阿恩海姆的理论初衷与审美共鸣的发生机制,并指出其中本就包含而为人所忽视的情感因素,而这也正是造成审美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和司空见惯的众多美学著作相比,这是一部采用讲述式风格、案例式列举和专题式结构而形成的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让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直入个体性的感知,呈现生动性的形象,成为有机性构成的独特方式,从“发生学”的意义上为生命美学尝试了一次颇有启发意义的生命还原.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三十三年前的现在,1985年,当我在《美与当代人》(《美与时代》前身)1985年1期发表自己的关于生命美学的最初思考的时候,无疑并没有想到直到三十三年后的2018年,人们还会记得生命美学,而且,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生命美学,甚至,现在还会把生命美学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学界的重要成果来加以纪念。鉴于我从2001年开始,大约在十几年中都没有涉足过美学界,因此确实也不太清楚生命美学的具体发展状况。不过,借助四川文理学院范藻教授登陆国家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19.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启蒙思潮的影响,中国美学到明代为之一变,散发出浓重的生命意识。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冯梦龙的"三言"、凌初的"二拍",无不以生命为视角,共同叙写出关乎生命的形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原则的美学长卷,显示了明代生命美学的独立性、形象性、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