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墨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非攻"、"兼爱"等学说正是反映普通百姓希望尽快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某种意义上,当今世界也类似于墨家所处的战国时代。从全球伦理的视角重温墨家的"非攻论"和"兼爱说",辨明其思想的真谛与得失,不仅对于重新认识墨家学说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危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墨家"兼爱"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个极其宏富的思想体系。其"尚贤"、"尚同"思想,是为国家谋划人才远景战略和打造高效廉能政府的宏观设计;"和而不同"与"述而又作",是新型的君臣关系准则以及如何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宏大文化观。墨家的"非攻善守"、"连横合纵",是维护弱小国家利益,保持国际关系均势运转并向多级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利人即为"、"先质后文"的美学原则以及"修身"务善的伦理诉求,继承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思想,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美学史"关心人民"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先河。墨子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他那种"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伟大情怀和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利"是墨家的出发点。然而,以"自爱"为目的的理性人会选择爱"能者",而不会选择"兼爱"。对同一主体而言,"兼爱"和"自爱"似乎并不相容,这便是"兼爱-自爱"悖论。但是,墨子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终极的"能者",即"天"。人们为了实现自爱,会选择爱"天",而"天"欲人"兼相爱",恶人"交相恶",所以,爱"天"便意味着兼爱。于是,"兼爱"和"自爱"构成了相互兼容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兼爱”是墨学的核心与基础,平等与交互是兼爱思想的两大支柱。墨家对“交”的强调意在描绘一种交互式的群体结构,“兼爱”不表现为“反求诸己”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必须在群体交往中才能体现出并被遵循的行为准则。墨家“兼爱”旨在建立外向平等秩序,个体与他人及群体在交互社会中密切关联,人己互动塑造着个体行为的边界。儒家“仁爱”思想包含深刻的平等思想,不能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笼统地归结为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只有通过对实现平等之爱的不同路径的反思才能达到对儒墨差异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5.
从杜威通过"经验重置"确立"经验"概念的核心地位而实现美学的实用主义转向,到"语言替代"的分析美学和游走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新-分析实用主义"美学,再到呼唤"经验"回归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完成了以"经验、语言与身体之间的转换"为主题线索的变奏。然而,"经验与语言的非此即彼式选择"模式,却把这种变奏置入了新的困境,进而阻断了其未来可能。而当代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经验的语言"的诠释构想,则因为让经验的时间性真正体现为语言实践的历史化而为超越"语言与经验的对立预设"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并因此昭示了其未来面向。  相似文献   

6.
墨家的政治哲学理论似明而实晦。作为其“治道”的“兼爱”要靠“刑政赏罚”来推行;同时,“兼爱”不仅具有“积极义”、“消极义”和“无私义”,而且还具有“人事之维”和“天鬼之维”。但是,“兼爱”与刑政、“兼爱”之三义、人事之维与天鬼之维之间却存在着张力和歧向。在先秦诸家“治道”竞争的格局下,“兼爱”之三义的“治道”意蕴大多被儒家、黄老道家和法家所重释和扬弃,而其“天志说”则被董仲舒的“治道”整合所融摄。一方面,墨家“治道”论的内在理论缺陷使得它在先秦诸家“治道”竞争的格局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墨家“治道”构想的合理因素又大多被诸家扬弃于各自的“治道”论说中。于是,墨家“治道”论在秦汉之际的式微就变得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人与我     
正细细想,先秦诸子的论述,其中都有个如何对待人与我的问题。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约是说,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我不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借口,而损坏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儒家的这个思想,在人与我的关系问题上,我觉得,是"先己后人"。与之相反的是墨家。我个人觉得,墨家是"先人后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诸子中的两个重要学派,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互绌互补的关系。这种互绌互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他们之间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先秦墨家主要批评了儒家"以天鬼为不明""厚葬久丧""弦歌鼓舞"和"以命为有"等"四政焉";而先秦儒家则主要有公孟子对墨家"好辩自炫"的批评,孟子、荀子对墨家"兼爱"说的批评、孔鲋对墨家"非孔"的反诘、以及儒者董无心对墨者緾子"右鬼"说的批评等。先秦儒、墨相互之间的学术批评,也充分彰显了各自的思想特点和理论缺失。今天研究先秦儒、墨之间的学术批评,就是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找到其学术思想的优缺点,然后加以批判、继承、融合、创新,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和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墨子》中实际上有两种"三表",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偏于认识论意义的三表,另一种是偏于实践论意义的三表。后者考察一种言行举措的正当性要看其是否利天、利鬼、利人,可谓一种"三利"主义三表法。在相关论证中,《墨子》有时也同时使用这两种三表说。利天、利鬼、利人,归结到一点可谓"兼相爱,交相利"。"天"在《墨子》中有时也表述为"上帝",有强烈的人格神意味;上帝、鬼神不但明察善恶,还赏善罚恶。利天、利鬼、利人,也常表述为尊天、事鬼、爱人(民),禹汤文武是"尊神、事鬼、爱民"的圣王、兼王,而桀纣幽厉是"诟天、侮鬼、贼民"的暴王、别王。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及大同精神是接近的,秦汉之际的学者常把两者相提并论,孟子攻击墨子兼爱为"无父"是没有道理的。墨子的兼爱伦理有很强的理性功利主义精神,有其崇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墨家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人天学",由人学、人际学、天学、知识学等部分构成。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才是人的本质规定。墨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在天、鬼神等传统观念中,墨子注入了墨家的理论诉求,变成了维护兼爱原则的手段。对于实用知识从哪里来以及如何来的问题,墨子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墨子“兼爱”学说的新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的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做一分析和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所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作者认为对“兼爱”学说的合理批判、挖掘、超越与转化,可以作为塑造当代文人精神的传统生长点和极富原创性的诠释元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正义思想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未受学界重视的问题,而墨家的正义观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价值:它继承了上天乃正义之源的古老传统,从而使之具有超然于世俗政权利益之上的独立品格。本文以历史为背景,以《墨子》为个案,以宗教为视角,以儒教为参照,梳理了墨家以"天志"为"法仪"、以"贵义"为核心、再落实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诸环节的正义思想框架,认为它在回归原生的神权正义基础上,否定了蜕变的强权正义,提出一种返本的平权正义新构想,从而超越了古代主流的价值观。然而在古代宗法-政治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正义理想仍缺乏落实它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一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一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理一分殊,不论从一气还是一理出发,全天下只有一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相似文献   

14.
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王克奇墨子思想上承孔子,下启老子和韩非思想。孔墨皆法先王,重经典,以仁义道德为价值取向。“兼爱”对“仁爱”的超越,形成了儒墨两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仁义”的自娱作用,墨家则注重“仁义”的利他作用。墨子与老子在学术上的先后继承...  相似文献   

15.
舒斯特曼与实用主义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锋 《哲学动态》2003,(4):30-33
实用主义美学是近年西方美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实用主义奠基人爱默生 (RalphWaldoEmerson)和杜威 ,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销声匿迹之后 ,最近在罗蒂和舒斯特曼 (RichardShusterman)等人那里得到了复兴。如果说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是实用主义美学的传统经典的话 ,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则是实用主义美学复兴之后的当代经典。该书 1 992年由Blackwell首次出版 ,2 0 0 0年由Rowan&Little fieldPublishers再版 ,迄今为止已经被翻译为德、法、芬兰、波兰、葡萄牙、中 (商务印书馆 2 0 0 2年出版 )…  相似文献   

16.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从基于"身心一体"的整体性身体概念出发,致力于研究和改善人的身体经验和效能。身体美学具有三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维度:分析的、实用主义的和实践的。但他的身体美学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充分挖掘并展示身体的美学意义,也不能避免实用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本文中梳理了当代实用主义史,通过把实用主义区分为语言实用主义和身体实用主义,指出舒斯特曼在目前身体实用主义中所处的地位。他通过研究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关学,在参照实用主义整体视野的前提下,得出了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是对古典实用主义者,特别是杜威等人的经验概念的继承和发展的思想。他认为,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着意强调身体美学之“经验”的基础地位,他的实用主义是把经验和实践中的至善论相结合的身体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墨学研究史上,章太炎的墨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地位.章氏在墨学研究上的最重要贡献是"述学",即学术思想的诠释与贯通.章氏抽绎墨学根本观念,认为兼爱、尚同是墨学的核心观念.至于墨学"十论"中的其它内容都是兼爱、尚同的补充或扩展.他对墨学其他思想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来进行的.章氏对<墨经>研究也相当重视,主要集中在墨家逻辑学、知识论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章氏的墨学研究在求是与致用之间,表现出鲜明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义是墨家学说的伦理总则和精神实质,兼爱、非攻等道德原则是义这一上位概念下的具体原则.义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具有法天、兴利、举公的内在特征.法天明义思想和儒学的道统精神共同孕育了后世对恶政的批判和改造精神,以利达义思想首倡了群体导向的功利主义,举公正义思想是传统社会大同情怀的重要渊源.墨家义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惩罚机制,维护道德有效运行,倡导友爱互助,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防止假公济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旧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建 立,社会处在一种无序状态。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出了各种救治社会的药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小国寡民",以韩非为 代表的法家提出"严刑峻法",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提出最具伦理色彩的"兼相爱、交 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 一、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涵义 墨子是一个手工业者出身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 认识。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一切动乱、祸害、灾难、罪恶都是因为不"兼爱"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