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家宅即是一个世界。在华北民间信仰中,家宅是一个以周公为中心营造的日常空间(周公制礼),而姜太公构成了这个礼法连续体的另一端:隐逸。家屋被构想成岳山,而家庭成员则是山民。这是一个复杂的总体体系,它以山川为基本框架,在各个层次上呈现了皇帝与隐士、神明与鬼魂、夫妻与联姻以及财富流通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不能完全由其自身得到解释。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文化形式,更是一种由皇权、士人和农民阶层互动造成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相似文献   

3.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4.
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理性与科学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工业革命时代同已成长的各种传统有一种独特的关系。极为不同的国度是在这些传统中发展起它们的文化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时代是一个科学的时代,科学把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应用正扩展于整个世界。但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成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里不同种类的文化正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其固有的根源和特色。西方基  相似文献   

6.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写下《克罗茨纳赫笔记》的过程中,通过对法国革命史的阅读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德国法哲学的新的逻辑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政治现代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开始逐渐走向对社会历史本质的探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观察者"的诗人波德莱尔,则是在巴黎革命的余烬中构建起一个关于现代生活的精神世界,并提出了一个文化批判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两者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革命与诗情之间作出抉择,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而言依然是绕不开的经典话题。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符号论美学创始人的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各类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些观点出自他的一部著作《人论》。他在《人论》中将美学(艺术学)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嫁接,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通过综合和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正、续《道藏》编修甫成,道教曾出现“中兴”局面。祖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相继领衔编修《道藏》,既综括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其后未久,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公开传戒,开创出道门中兴局面。“中兴”的含义,不仅仅在于道教的文化精神重新激扬起来,而且还在于道教作为一种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文化形式,经过理念的升华后重新走入生活,成为可资借鉴、可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以公开传戒推动教务改革的真正含义。历史地看,编修《道藏》与道门中兴,似乎具有…  相似文献   

10.
韦伯的著作包括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和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部类。前者被称为文化论,后者被称为制度论。按照他的理解,现代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制度现象,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本身就是诸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这一主题下,他研究了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个在宗教领域,一个在经济领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选择的亲和性,共同推动了西方现代文化和制度的演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文化论视角,强调精神和心理因素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反对马克思的学说,而是批驳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的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道德化的阐释,将其归结于一种真诚的道德自觉和抗议精神,体现了儒家在道统与政统之间所始终坚持的一贯张力, 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道德气节和独立不屈的政治不合作态度。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出处、进退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遁》卦是《周易》的第三十三卦.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卦意涵的理解见仁见智.本文认为《遁》卦并非是倡导消极隐退,而是反复强调隐遁的两个重要条件:时与志.这种思想对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产生了深刻影响.葛洪的隐逸思想与《遁》卦存在密切关系,将《周易·遁卦》与葛洪的隐逸思想贯通起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遁》卦内涵,也有助于对道教思想文化发展状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一个"他者"认识陕北,陕北不仅代表自然贫瘠,更代表着文化的富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化人格进行分析:1.作为草根版本的《圣经》,《平凡的世界》主要是为读者描述各色"平凡"小人物,在平凡中体现另外一个不平凡。2.于作家而言,创作《平凡的世界》历经艰难,实际上是对生活的逃离。路遥及其文学作品的精神意义,主要在喻示人们要把握人生的紧要关头,追问人生是否有真正的爱情,并且刻画普通生活中的英雄原型。  相似文献   

14.
渔父     
正《庄子·杂篇·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上面这段文字中,渔父作为一个高士的形象首次登上中国文学史的舞台。"父"古通"甫",为成年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打  相似文献   

15.
居于都市之中,而过着中国古代隐士般的生活,这在目前并非少数,尤其在一些知识分子及白领中屡见不鲜。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精神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模糊影像。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今天的中国“隐士”。  相似文献   

16.
你要往前走     
方枚 《天风》1995,(7):34-35
基督教信条中的最后一条是:“我信……来世永生!”它给我们指出一种时间观,表达了永恒生命的动态性、直线性。 我们必将走向终结,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命运。我们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中所经验的每一结局都向我们大声说道:在我们向长久居住过的地方告别。  相似文献   

17.
《米尼》、《妙妙》、《我爱比尔》,这三篇小说在王安忆的作品中非常特殊,它们全是在描述一个女孩落的过程——米尼和阿三(《我爱比尔》的主人公)最后都沦为妓女,而妙妙至少在他人眼中成了异类。它们可能都源于作家的一次白茅岭之行。白茅岭是一个劳教农场,王安忆在那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女犯,而被采访的人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罪名——卖淫。作家在她的《白茅岭纪事》中写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公认的合法世界之外,她们是如何到达彼处的呢?”王安忆以三个“堕落”故事为躯壳,来考察女性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18.
皇侃的《论语义疏》作为六朝《论语》注解的集大成之作,塑造了一个与汉儒和宋儒理解均不同的独特孔子形象。一方面,随着皇疏将孔子定位为有别于前代圣王的"圣师"角色,《论语》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了对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之迹的记载,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为一个深入凡俗世界的行教者形象。另一方面,皇疏中的孔子还表现出了另一种形象,即超凡绝俗、学不可至的圣人本体,借助"隐圣同凡"的说法,皇侃将孔子的两种形象统合于一。而透过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得以窥见汉学向宋学转向的一丝端倪。  相似文献   

19.
洁净人生     
正洁净的东西,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初夏,院中栀子花盛开,翠绿的枝丫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让人无处逃避。白色的花朵有一种贞静之美,比如白色的荷花、茉莉、铃兰、白百合、梨花、白玉兰。我自幼就喜欢白色的花朵,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幽梦影》中说: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重点放在论隐逸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论隐士其人。简单的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隐士固然在隐逸,但历史上好多非隐士一生中也有长长短短的隐逸行为。用这种标准看,孔子可以仕而不仕亦即是隐。这并非我凿空乱道,元代刘壎有《隐居通议》,刘凝序其书曾比较仕隐优劣,其云:“孔子为鲁司寇……六经之述,必于辙环之余,则仕又不如隐也。”可见说孔子之隐也是昔人有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