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卡夫卡小说的空间叙事与空间图式,可基于现象学理论,以卡夫卡的小说事件、故事画、叙事手法为媒介,从以下四个逻辑层级入手:(一)从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始研究,推断出卡夫卡小说创作及其生存悖论哲学思想的两大根源;(二)运用互文性研究方法,基于现象学理论对"卡夫卡式空间"研究及其现象迁延;(三)以卡夫卡的故事画为媒介探索其空间的此在的瞬间体验与空间叙事表现手法;(四)设置虚拟"游戏"场所,设计一个空间装置,以通过对空间和现象中的身体形式剖析,探寻身体的戒与艺术的象。通过叙事与制作的练习方式将不同的概念转译成实验性空间装置,从而归纳实验性设计课题跨界转译的设计方法并探索其多维延展的关乎当代性艺术的新主题。有助于研究空间问题在当代设计领域的戏剧化表达,并得以"形而之上为之道"的精神空间之呼应,突出实验性设计课题在自我练习、交互、转译中逐渐散发出的艺术特性,对其小说的建筑学边界进行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穆艳秋 《美与时代》2007,(2):100-102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既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  相似文献   

3.
事物自身性质与人的意向性耦合,生成了表征事物实在性的视域,科学实在性在"对象-侧显-视域-世界"的结构中得以显现。科学仪器具有"可读性",经由科学仪器的身体感知与身体感官的知觉之间具有同构性。通过"阅读""测量"的具身化实践,实验者能动地感知科学对象的存在。以身体知觉为纽结,链接仪器、主体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多维互动,在存在论意义上重构诠释学的仪器论判据,或可为视域实在论提供某种实在性承诺。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的艺术论是其有机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艺术置于世界原初的创美进程中来考察其起源和性质,认为自由的生动生活的"朴素渴望"和"等级展示"造成的矛盾是艺术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而使艺术成为可能的因素是意识,并指出意识作用的两面性。他特别重视原初的身体经验的情绪性,认为感官的直接表象乃是对身体经验的符号指涉,从根本上揭示了艺术作为生命符号的中介性质。  相似文献   

5.
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的一门独特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情感以及美学思想。作为古典园林体现艺术性必不可少的一项,"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特有的魅力使其成为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感受和解读古典园林中"窗"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挖掘其中包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会对当下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性。文章主要探讨古典园林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窗",分别从古典园林中窗的样式种类以及作用、窗在古典园林中展现出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根据自身感受浅谈对创作的感悟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作为自我剖析对象,用具体的绘画行动来应对存在的现实困境。其自身的处境,可梳理为身体与异乡、乡土与自我、身体与经验、绘画与原乡等问题,最终将艺术实践的目标定在乡土、乡亲、乡遗的艺术观照上。在绘画的内部的场域的构建中,作者介入到故乡村庄的社会结构,通过在场的方式来构建绘画,将眼光越过具体的现实的事物的物理表象,去强化事物内部所潜在的情境,提炼能够还原物象的空间,以及空间在时间中消损的状态和形式要素。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自始就受到作为其目标的存在本身的规定,从而突破了意向性的综合同一性结构。他反对胡塞尔对"自然"的自然主义式的现代理解,相反,他从古希腊的获得一种原初的自然概念,并以之规定存在本身,于是存在就被揭示为那种从自身而来、向着自身行进的它自身的不在场化的在场化,即自行遮蔽着的解蔽。然而,胡塞尔同样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了存在问题,他的"自然的世界概念"或"生活世界"作为无限视域,使个别事物被给予的同时却不给予自身,或者说以自身不被给予性使具体对象被给予,因此也具有一种自行遮蔽着的解蔽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类出于天性,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最善于模仿,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亚里士多德揭示了艺术模仿的创造特质,他认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于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就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有时候,妄想会是我们自身的杂质,只有让妄想沉淀下来,感官的纯粹才能被开启。艺术没有是非对错,也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然而当绘画被赋予了哲学的思考,情感的表达也变得有理可循。绘画使人意识到单纯用视觉观察到的东西有待考究,它鼓励我们用身体去感知。绘画表现的方式也有很多,文章据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尼采曾把那些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完满的世界的人称为"背后世界论者",他们因"痛苦和无能",经"致命的一跃"达到终极的疲惫。这个"跳跃"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学说。但是,克尔凯郭尔通过揭示"道成肉身"原则的存在论意义,把"神步入时间"转变成"永恒真理在时间中生成"的哲学命题。对于生存者来说,永恒不在身后,永恒就是未来,他要在时间中与永恒真理建立关系。这个认识突破了古希腊"回忆说"所蕴含的永恒真理在我们身后的认识,凸显了个体在时间中面向未来生存的意义。相比之下,尼采经历了从宣扬艺术形而上学到批判"背后世界论"的思想历程。他最终提出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思想,其中蕴含的极度张扬生命意志的"生命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支撑着尼采的"背后世界"。  相似文献   

10.
吴建国 《学海》2005,3(6):30-33
具有客观惟一性的客体世界是人的认知对象和生存环境,但主体(人)并不拥有本身无"象"的无限层次的客体世界.主体能依据器官和仪器感受源于客体事物的信息,并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帮助下对客体信息进行释读成"象",从而建构出自己拥有的认知世界.主体通过价值世界的选择引导着自身实践,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1.
4 医学的返魅:回归生活世界 身体是一种文化与社会构成,正如《第二媒介》的作者马克·波斯特[12]所言,身体总是已经从文化角度被铭写,从来就不是一个无须介入(mediation)就能被(科学的)理性主体所获得的自然的客体.一个人当前的生存实践是他的一切过去和未来的东西的结晶和聚集点,每个人当下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一个互相融通的"无底深渊"[13].疾病发生在人的身体中,亦即发生在时间、空间、历史中,发生在人的具身性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世界的语境中.疾病本身乃作为个体的人所经历的生活的印迹,而绝非单纯地发生在一个生物性身体中的生理事件.生活世界中的医学永远都不会是一门确定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摒弃了患者生活世界这个背景,单纯对某种疾病进行地点定位(localization),无论如何都难以就病为何在那时发生以及它如何作为来揭示什么.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深深地透露着他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人存在价值的关怀。存在也就成为其小说的一个主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对人存在本身的一种肯定。他的小说《身份》就是通过展现一对普通恋人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到若即若离再到倍加珍惜的发展变化,同步渗透着存在的他者性、存在的自由选择性以及存在者承担责任的绝对性等的存在主义思想,揭示了似水流年里平静而偶有涟漪的生活本质。  相似文献   

13.
单斌 《世界哲学》2023,(2):78-88
胡塞尔起初将物作为意向性的构造对象和意识发生的构成物,然而在此必须以身体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和前提方才可能。因而在彻底探求事物的构成和发生之中,通过将空间和物的构造奠基于身体空间和活动空间构造之上,胡塞尔最终将身体和大地作为原初构造的双重维度。而海德格尔基于此在存在论分析所揭示的物之为物,一开始以用具性为物之原初性,但在对康德先验原理的探问中,他围绕设置空间的原初活动,最终海德格尔在艺术等的制作活动中给出物的原初显现,而设置空间也即成了天地人神四个要素的相互开启,构成活动空间。比勘二者,最终揭示两条不同的超越论道路,也可以说是两条不同的通达大地之路:大地的诗学之路还是大地的考古学之路,成为二者区别的根本所在,而这根本上又体现于身体缺位与否。  相似文献   

14.
欧洲的近代化历程首先开始于语言的世俗化运动,"言说自由"构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殊事件。"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曾被"排除"在语言之外的个体在新语言赋予的交谈功能的帮助下正式走入道德世界。"新口语"在引导人们直接交谈的同时还将身体从封闭性中带出,身体重获自由权。除语言使用外,新的语言生产在艺术与外部世界中的广泛实施充分诠释着人高于万物的特殊尊严,自由和尊严的主体权利由此获得了有效认证。  相似文献   

15.
安全感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使世界的稳定与动荡相"分离",对超自然想象的偏爱也使精神高于物质和实践技术。"分离"现象在美学理念与美学实践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离。进一步而言,"分离"也使人自身的生存陷入困顿,缺乏生活的美感。为了应对"分离",杜威建立了"经验"美学,试图以"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从而使艺术走出贵族的自律论,走向人的此岸世界,并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交互与和谐。"分离"的产生是杜威经验美学建立的缘起,对"分离"的弥合是他经验美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对身体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自然研究之中。在自然反思中,他从感性论、力比多理论以及符号论三重维度展开的身体研究揭示了世界与身体之间的相互性关系,以及符号主义在人的身体层面上的涌现。它表明人的身体作为自然存在其本身已经包含了意义的发生,因而那里不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破坏性裂痕。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旅程中,以身体为根据的自然研究见证了他从本己身体现象学到肉身本体论转向中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存在论揭示,时间是显示存在的内在形式,此即"存在-时间",它是"自由时间"的基础,人在其中面向未来筹划并实现自身的各种可能性。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控制事物的时间节奏,"存在-时间"转化为"技术-时间"。"技术-时间"使时间摆脱存在与空间的束缚,时间演变为独立的"核算单元",以适应现代化和资本运行的需要。"技术-时间"为"劳动时间"或"工作时间"奠定基础。时间技术经历了从"时钟时间"到"自决时间"的现代演变,"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不断加深。人们需要从存在论的维度反思时间技术,现代政治哲学探索自由等基本权利时需要加入"自由时间"维度,以扩大公民的"时间福利"。  相似文献   

19.
朱兵 《美与时代》2004,(9):28-30
视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出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物体和事物的无穷无尽的丰富信息.视觉作为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揭示了人看待外部世界的另外一种方法--视觉思维.通过造型活动所学会的"看",改变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马尔库塞说过:"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去感受世界,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只要不自由的社会仍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和扭曲的人和自然潜能,就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艺术教育的首要职能是挖掘人的潜在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赵江海 《美与时代》2004,6(12):9-10
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艺术美的本质,但是其唯心主义立场又使他难摆脱自身的局限。在对艺术实践的考察中,要批判地运用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