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唐高道吴筠在传统隐逸文化及高士类传记、诗歌等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以大型咏史组诗的形式创作了《高士咏》五十首。这一组诗的出现不仅在体例上改变了传统以传记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刻画高士群像,而且也在传统人物品藻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人物选录标准体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倾向,人物品评视角传达出与前人不同的审美取向,人物品藻风格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释“善人”     
"善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儒家关于"善人"的表达,基本都是政治性的。作为一种政治性话语,"善人"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从功能上讲,"善人"是具体负责施教的官吏,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善人",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很好地展现了儒家政教和礼乐的精神所在。但从结构上讲,"善人"之所以成为"善人",需要面临来自人性论方面的责难,或"生而善",或"学而善",都需要上溯到对自然人性的追问。荀子和孟子的学说,大致体现了"善人"这一概念在人性论层面基本的解释方向。后来的解释者,多沿着上述区分,偏于一隅,因而作出的解释也就掩盖了"善人"概念的真正意涵:"善人"是儒家政教传统中担当"宣教"重任的官吏,是联结圣王与百姓的纽带,简单地说,他们是儒家礼乐精神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周易》释“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本经的六个“艰”字,不管是《噬嗑》卦九四爻辞、《大畜》卦九三爻辞、《明夷》卦卦辞的“利艰贞”,还是《泰》卦九三爻辞的“艰贞,无咎”、《大壮》卦上六爻辞的“艰则吉”、《大有》卦初九爻辞的“艰则无咎”,“艰”都当读为“限”,其义为限止.而《艮》卦的诸“艮”字,与“限”字同源,当为古今字,所以其音义亦同.以《周易》本经的“艰”字为“艰难”的旧训和以其本字为“暵”、“根”的新说,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对湘楚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不可忽视。曹雪芹用“潇湘妃子”同时指涉林黛玉和史湘云,用“芙蓉花神”同时象征林黛玉和晴雯,在她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湘楚文化印记,与其说这是艺术上的偶然巧合,不如说湘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曹雪芹深谙湘楚文化,其性情心灵、价值取向与湘楚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品格相通相契,他才在所钟爱的红楼女儿身上不同程度地投射了自己的湘楚文化情结,寄托他本人的屈骚情怀和对“楚狂”人格的偏爱。曹雪芹将湘楚文化如盐溶于水般地融入其艺术形象塑造中,对我们今天实践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仍不乏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敦是东晋之初的柱国之臣,同时由其一手发起的叛乱也差点颠覆东晋朝廷,其在史书中的形象也是一个强臣,但是在《世说新语·品藻篇》中却记其“素惮周顗”,周顗是当时的名士,考察史书,也的确有王敦“素惮周顗”的记载,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奇怪。本文通过重点考察《世说新语》的其他条目,并结合史书记载,得出结论:“王敦素惮周顗”指的是西晋之时,其时社会普遍重名,由于周顗名声远扬,当时并来掌握朝廷核心权力的王敦的确是忌惮周顗的;但到了东晋,由于政治形势及思想风尚的变化,周顗作为名士的地位已经不足以对王敦构成威胁,所以其忌惮周顗的事实也就不再成立了。  相似文献   

6.
《论语》之"学"历来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有其内在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论语》之"学"是以"孝"为基础的修身为其始,以处世、治国为其最终目的;从途径上讲,六经为其学习方法之一;从效果上论,则有自觉、觉他两重含义。《论语》之"学"对当今社会最有启示之处就在于应从孝悌入手,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只有如此,"学"才能够成为一件愉悦身心之事,而并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似文献   

7.
从“两仪”释“太极”李存山《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人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段话是借解释篮法象数的形式而发挥出关于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极”的“...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作为记录魏晋时期文人名士典型言行的重要文献,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文学批评价值。透过那些片言只语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窥见魏晋时期文学批评的整体风貌,如坦陈己见、善于争鸣的批评风气,质文并重、崇新尚美的批评标准以及擅长比较、形象发论的批评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值得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借鉴梭罗和杜威两位美国思想家的智慧,对在《周易·系辞》中出现的"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于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不论是对于我们认识《周易》本身的价值,还是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论了《易经》中贞字的各家释义,认为卦爻辞中的贞字不可全部释为卜问,也不可以用某一个义项贯释全经;在此基础上,从古今《易经》注释中提炼出卜问、正命和坚固三个释义,并作了详细论证或补充说明。作为卜问义的贞字在卦爻辞中有动词、名词两种用法,作为正命义的贞字主要用在安贞、居贞、艰贞、永贞等短语及它们与利字组成的句子中,作为坚固义的贞字则与吉、凶、厉等组成贞吉、贞凶、贞厉等短句。据甲骨上的数字卦例看,贞吉这类句子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可能是筮法或周人文化的创新,在甲骨卜辞中并未出现。因此,不可据甲骨卜法的用例,将《易经》中贞吉这类句子中的贞字只释为卜问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德行>撇开了华歆、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赞扬他们的"小廉曲谨"之行.以忠义入选<德行>的只有一则,而以孝行入选的却有十三则,其结果显示出:在玄学思潮的冲击下,魏晋士人援道入儒,重新建构他们特有的道德观与价值取向.随着君权的衰落,门阀制度的确立,他们普遍接受了先亲后君、先孝后忠的思想.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做出种种越礼行为,但并不想废弃礼教,而是提出了"因时修制"、"缘情制礼",试图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因此他们在推崇孝时并不只主守礼之孝,而是同样看重出于真情的死孝、心孝.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载魏晋间名士风流的集子《世说新语》,其对佛、道区别对待的态度,固然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僧人、道士各自的价值取向,即僧人凭借清谈、雅致与高门士人周旋,而道士凭借技术、操作向上层渗透,造成了这种偏差和分野。道教的这种取向,是历史传统、地域影响的结果;从史籍的记载,以及道士受到的教育能明显地看出这一微妙的变迁。而这一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此后道教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廖智睿 《美与时代》2014,(7):108-108
就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莱辛所说的“魅惑力”,以文学为媒介,将“魅惑力”和“美”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关系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讲述“美”。  相似文献   

15.
《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相似文献   

16.
简帛《五行》提出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见知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强调面对君子道和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和不明不智。《五行》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涵,为揭示《论语》"贤贤易色"的语义提供了根据,故该句应解为"尊尚贤人,改易颜色"。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祟》章所见“艮祟”之鬼神名“楒■”,当读作“蚩尤”。“蚩尤”之读,与《祟》章所见鬼神体系及《筮法》恶爻用象不悖。据此可推得“劳祟”之“风”当解作“风伯”,而“巽祟”之“巫”当是巫咸之类也。  相似文献   

18.
《太一生水》“神明”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郭店竹简面世以来,《太一生水》引起举世瞩目,对其“神明”的诠释见仁见智。本文在全面总结了对《太一生水》之“神明”的各种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太一生水》的宇宙论系统,提出了对“神明”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9.
祁自敏 《美与时代》2023,(1):102-104
《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其中不仅富含传统绘画的知识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情节的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深受绘画意象的浸染。“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更是具有超凡远尘的画境之美。  相似文献   

20.
玄学典故"将无同"在《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均有载录,文本差异颇多,学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事异辞,主旨无甚差别,该看法值得商榷。两则典故的思想诠释各具宗旨,代表了不同玄学流别。《晋书》展现其本旨,王戎以"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申明儒道旨"异",阮瞻继以"将无同"阐发二者可各安其异、互不否定而庶几乎同的复合含义,其义理与向秀《逍遥义》一脉相承,延续了竹林思想以名教异于自然的一贯立场。《世说新语》的记载源自《卫玠别传》,故事经重构创作,转以"同"为根本要旨,阐发"三语掾"所涉玄理,构成别诠,反映了东晋玄学接续王弼哲学统绪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