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丑"具有审美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中不应只有审美,还应该包括"审丑"。有些"丑艺术"具有直面现实、反向思维、震撼人心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审美策略,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因为禅宗"心性论"的崛起,导致了初盛唐"崇法尚神"的书法观念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书法意象由唐朝的森然法度向宋代的自由写意逐渐过渡。禅宗与书法也存在着广泛而深刻地联系,在"凝神观照"、"内心了悟"及"以心见心"的层面加以孕生、互通。这促使书坛上涌现出禅僧书家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以禅写书、以禅论书,普遍追求"狂怪诡异"的审美意象。与此同时,身处乱世的柳公权、杨凝式等人参禅礼佛,将禅宗"空妙"、"虚灵"的化境思想引入艺术领域,在冷漠孤寂中追求一种宁静空淡、萧散高远的审美趣味。由此,唐末五代书法在整体上表现出浓郁的"禅味"特色。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美的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些艺术上的群体意识。书法作为抽象艺术,群体意识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书学的繁荣。传为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是一篇早期的书法理论文章,该文把魏晋及之前与书法领域相关的群体意识作了理论概括,明确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由于当时书法审美日趋自觉,传统美学思想融入了书法艺术,人们对书体形式和实质有了一些统一的认识,《笔阵图》中的法象、意象、笔力等观点正是对书法群体意识的提炼。  相似文献   

4.
审丑意象应成为与审美意象对立存在的美学术语,中国古诗存在大量的审丑意象,审丑意识浓郁.以中国古人审丑意识为依据,审丑意象可分为以丑刺恶型、以丑抒愤型、以丑谐谑(调侃幽默)型、以丑衬美型、美丑互化型、以丑为美型等几种主要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坭兴陶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其泥质细腻,容易受刀,为书法艺术的表现提供了物质载体。书法在坭兴陶中的运用讲究刀法与章法,其刀法以简驭繁,取精用宏,变化灵活;章法追求自然,审曲度势,各随其宜,更具匠心。坭兴陶为书法的表现性及审美趣味开拓了新空间,而书法艺术以其自觉的精神追求及独特的审美境界为坭兴陶的发展注入生命活力及精神内核,赋予坭兴陶以性情,使道与器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往往把蹴鞠当做一项体育文化形态来研究,鲜有学者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蹴鞠。从宋代开始,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关于蹴鞠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集中反映了儒家审美观、文人趣味与大众审美、"女性气质"与"身体美学"三个方面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此,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考察"蹴鞠与艺术"的关系,揭示蹴鞠绘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对蹴鞠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美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中华美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伦理性特征,强调审美与生活、审美与知识的高度融合。席勒将美的艺术看做是美育的主要方式,以中华美育精神为视角,书法教育具有承担当代美育的诸多先天优势。书法是连接传统美育的窗口,其以中和之美为最高标准,具有审美性和知识性的双重属性,融合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独创艺术。因此,书法美育是推动中华美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传承数千年,对于书法的审美,无论是"无声之音"还是"无形之相",都集中映射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结构、意趣、意境。但是,现当代对于书法的态度以及审美上却呈现出诸多问题,在如今文化建设大环境下,书法艺术亟需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书法审美的现状,找出来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针对人们对于书法审美意趣匮乏的现状,着眼于书法审美的根源实质以及审美的意识和境界,指出书法审美的核心即依托传统的书论建设独特的审美阐释体系,以及一系列构建审美意识的方法途径,为共同弘扬书法美学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现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新节点,也是书法发展中的新走向;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创作中的新观念,还遵循着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材料的运用,以及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审美原则,试图找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作实践中,邱振中、徐冰等众多当代艺术家对中国现代书法创作进行探索性实验,提炼出中国现代书法具有回归象形、消解意义和重构形式的民族认同基础,这是中国现代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将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强调"士气""逸品",重视笔墨情趣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古代儒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书画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对中国书法与阿拉伯书法进行源流及发展、与宗教文化关系、审美及表现形式上进行对比探究。阿拉伯文书法同中国书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世界书法领域上都是最为重视书法艺术的两大文化。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由于地区、宗教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了小的差异。因此,通过比较这两种书法文化的异同,在认识阿拉伯书法中体现了两种社会核心价值的差异,也体现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这个古老的民族谱写了一部光辉灿烂的文化史。器物作为布依族物质文化的载体,同时也阐释了布依族族群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器物的制作,蕴含着前人所赋予其特有的美学意趣。布依族传统器物制作崇尚"自然",即遵循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表达手法重神韵轻装饰。将人工与自然、技艺与材料相融合体现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理念,彰显器物制作的"真",同时也传达其民族的含蓄美审美意象。所谓含蓄者,是为自然朴拙、巧师造化、意深韵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趣味,是指情趣和意味,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是通过用笔、结体、章法等手段,由线条的变化和墨色轻重,表达艺术家无限丰富的真情实感和审美趣味,更富有情感,更加不受法度的束缚。书法的这种“趣味”,是它成为艺术作品的必备条件,正是由于前期艰难的历练和长期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世界。本文以杨沂孙晚年的篆书作品《在昔篇》为例,探讨杨沂孙篆书作品中的趣味。《在昔篇》是杨沂孙晚年的代表作品,既是一篇重要的书学论著,又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一生痴迷于《红楼梦》,并将其视为"一切的源泉"。张爱玲前期的小说散发着浓烈的"红楼"风格,后期则摸索着质的传承,她坚守着传统的审美趣味,在创作中将古典小说情调与现代小说模式相生相融,并掼进十年光阴写成红学考据之作《红楼梦魇》。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人生境遇、精神特质以及审美追求上的共性,有助于拓宽红学研究的领域,理清文学传承间的内在脉络,为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与文本意义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6.
尚荣 《学海》2011,(4):149-153
弘一大师是近代代文化艺术取得极大成就的典范性人物,本文对弘一法师出家之后的书法的创作和"弘一体"书风的形成原因、性质功能以及审美意蕴进行了一个分析梳理。弘一法师的写经书风,其外在表现形式上,对书法结体进行提炼和推敲,追求书法字体的理想形式;在内在审美意蕴上,超脱了一般的审美意境而追求和表现一种宗教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境界。以此述分析为基础,本文试图对佛法与书法的深层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书法亦是展现生命的艺术,任人写心写性,因此,书法与禅宗思想本质相通。纵观我国书法艺术漫长发展史,其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至深至远。文章结合笔法、字法、墨法与书法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并从哲学指引、审美意境、变法出新等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借此探析禅宗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丑书之争"从1980年代以来,一直是困扰书法领域的核心事件,但遗憾的是,迄今未有人对"丑书"及其相关问题做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致使这一事件还在持续,从而模糊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走向。若要澄清丑书及其相关问题,可以从丑书的概念内涵、创作实践、理论源流、价值意义等方面做全面阐发。丑书的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当代丑书只不过是这个脉流的一个合理的延伸。丑书审美形态形成于元代晚期,是传统丑学在书法领域的实践。丑书是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必要性补充,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其在笔法、结字、墨法、章法等方面的创新,为趋于僵化的书法传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当代丑书创作中出现了种种错误的倾向,需要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给予解决。  相似文献   

19.
崔学勤 《美与时代》2006,5(4):93-95
阅读中出现美丑不辨、美丑颠倒(互易)的现象,表明学生缺“钙”——缺乏对审美范畴之一“审丑”的感悟与判断能力。丑有着无可代替的审美价值,加强对语文阅读中审丑作用的认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审丑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田宇 《美与时代》2023,(6):111-113
碑刻书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文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碑刻书法的历史分析与解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它在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与分析,深入探讨碑刻书法的艺术审美特点和文化意义,并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理解和欣赏碑刻书法作品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也将展望碑刻书法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