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梳理20年来贾樟柯的电影之路,他的作品近乎完美地勾勒出中国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巨大变迁。将贾樟柯整个成长与创作的历程置于当年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往上追溯往下延展,可以发现他在时代的裹挟中的突围、在风格坚持与商业诉求中的偏移与无奈、在东方与西方的腾挪中的镜像悲悯与逃离回归。在创作的历史语境下,其风格的形成有历史、社会、个人的原因。对贾樟柯一系列文本的内容和影像的分析,在市场与艺术、西方视野与东方小城的夹迫下,贾樟柯个人创作也发现其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刘仁秀 《美与时代》2007,(12):125-127
故乡是D.H劳伦斯生命中一个永远的情结,成为他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故乡的美激发了他对故乡的爱和眷恋;故乡是劳伦斯情之所系的地方;故乡是他那颗漂泊的心灵归依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叶赛宁是20世纪早期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以乡村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其创作中占主要的地位,因此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自然是他心灵的故乡,创作的源泉。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由于社会的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他的诗歌由对乡村的赞歌变为挽歌。他认为,乡村大自然美的消失意味着诗人创作源泉的枯竭,因此他称自己为“乡村的最后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贾樟柯都在用镜头纪录一群生活在小城市底层的草根们的生存现状,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变化与心理沉浮。他的所有作品,包括《三峡好人》《东》和《二十四城记》三部影片似乎都有这种一贯性主题和纪实风格,由于其纪实主义风格所致,他的作品似乎并没有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明确界线,他在试图打破约定俗成的那一套体系与概念即什么是故事片什么是纪录片,一切固有的约束在他这里似乎都无法成立,他从不按常理出牌,顽强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约书亚·雷诺兹是最早的英国本土艺术家,作为首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他在十五次对美术学院的学生演讲中,均提出了关于艺术的观点看法。即对于绘画再现应当从整体把握对象而非局部细节的模仿,从而形成了他的"宏伟风格",特别在其肖像画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探究约书亚·雷诺兹宏伟风格的思想来源,以及从其创作的自画像、亲子肖像和戎装三种类型题材的肖像画创作中分析他在肖像画中主张的理想秩序。  相似文献   

7.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理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潜意识的支配。画家创作绘画作品的原动力也是一种情绪宣泄,表现主义的代表爱德华·蒙克一生的作品风格大都围绕死亡等主题,这与他幼年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子文 《学海》2012,(3):172-175
贾樟柯一直被认为是"民工导演"。他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电影手法展现了当下中国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合谋,以及人对环境的抗争。通过文本解读,本文细致分析了他的电影中的这三方面内容,并同时指出贾樟柯电影观念的嬗变。从《二十四城记》开始,他的电影从个体关怀转向了文化思考,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社会批判的尖锐性。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却实现了他从电影"民工"到"传奇"记录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姚苏晟 《美与时代》2014,(11):87-88
侯孝贤导演作为华人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著称。尝试从其代表作中的视听语言、人物形象、主题选择和阶段创作为切入点,对他进行创作心理的分析,从这个角度更进一步走进侯孝贤,把握其电影作品的内涵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知名的备受争议的书画家,李老十一直都以其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特点与荒诞、大胆的绘画题材为艺术界所瞩目,他所创作的"残荷"系列与"鬼打架"系列都成为了他极具个人魅力的象征性符号,而他深负戏剧性的艺术生涯也为他的绘画之路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他的悲观厌世、他的不入俗流、他的避世逃脱、他的英年早逝都令人感到唏嘘不已。毫无疑问,李老十的绘画极富艺术表现力与创作张力,在结合传统笔墨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个人对待绘画的独特理解和内心中深沉激昂的情感,在画面中呈现了一种具有西方艺术流派"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构成元素,这样一种风格的形成,对于我们研究李老十绘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有很大的指导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版画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有过"体面的历史",在民族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在80至90年代其进行了版画本体的探索,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定式"的中国版画审美范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普及,版画创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文章围绕近些年版画创作中的文化与主题、形式与风格、技术与图像等问题展开阐述,探索版画创作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受到感伤主义思潮的冲击,反映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往往是借景抒发惆怅与感伤之情.钢琴音乐创作同样难以摆脱这种影响,因此抒情性成为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肖邦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时期抒情性创作风格的主要代表,在其众多的创作体裁中,最能反映他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和诗意性的就是贯穿他一生创作、具有浓厚浪漫主义风格的夜曲.  相似文献   

13.
德彪西既是一位继浪漫主义之后集中了印象主义风格、技法的代表性作曲家,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作品体裁丰富,风格独特,本文从他的生平、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演唱风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德彪西和他的音乐,并希望为声乐学习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罗工柳先生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历程跨越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1949年后多作油画。他独特的"土"的风格,使其艺术在美术史上留下印记。本文对其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作品和早期油画作品作具体分析,探索罗工柳先生极具乡土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以短篇小说见长,最具风格的作品当属《受戒》《大淖记事》等系列书写故乡"里下河一带"风物人情或高邮小城故事的创作。而"手艺人"又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群像,通过对手艺人的生命形态与精神风貌的细致摹写,汪曾祺意在突出普通个体及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张贤亮、王蒙、高晓声等一大批在20世纪50年代"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得到平反。在新时期,当这些作家重新走上文坛开始创作之时,这段各种因素相互缠绕的记忆便成为他们抹不开的主题。而张贤亮的《灵与肉》中,"右派"知识分子许灵均在获得对其历史的修正时却选择永远生活在由"人民""体力劳动"包裹着的劳改地——敕勒川。与此同时作家张贤亮在1985年创作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主人公章永却在建立了家庭之后极力地为自己寻找理由离开家庭和农场。这两种写法出现在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时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话语逻辑和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7.
肖邦是一名小型曲式大师,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并没有创作出足以显示其天才的大型歌剧或交响曲。但这丝毫没有妨碍肖邦那些拥有气势过人旋律、纯粹之美音色以及富有个人特质抒情性的钢琴曲在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浪漫主义时期所占有的地位。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他那孕育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在肖邦创作的小型曲式中,前奏曲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与肖邦同时期的另一位著名作…  相似文献   

18.
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  相似文献   

19.
恽寿平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大家,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社会和家庭以及个人的种种不幸遭遇对其思想、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花鸟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更是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恽寿平对没骨画法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没骨花鸟画风格,清新高雅,设色清逸,为清代及近代以来花鸟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文章着重分析并论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包括它的起因、发展阶段、风格特点及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恽寿平的风格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其具体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每个画家的"根"都深深地扎在了艺术的土壤里,他们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胜过了读者对他们浅显的理解。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显得活泼而厚重,并且富有生机。周大正植根于第二故乡大西北,他保持着一颗炽烈的游子之心,作品中诠释的是他深藏内心的故土情怀,每幅作品的诞生都使观者眼前一亮。他的油画作品蕴藏着乡土内涵,呈现着鲜明的乡土情结,诠释着油画创作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