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中出现的派生词。在传统哲学文化中,西方单单把"意象"理解成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我们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把"意象"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与心性的美学意境。中国的意象在美学范畴里有着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还蕴涵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与西式绘画的抽象手法或具象刻画不同,中国画注重意象的表现。意象的形成是通过意象思维形成、以意象造型手法得以表现的。意象思维是指以客观物象为构思基础,却由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特点,而赋予创作主体自身的思想和感情色彩,形成的既能包含写实属性、又能富含情感思维色彩的艺术形象。而意象造型手法则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艺术造型手法。总结起来,意象造型包含了线条、空间和墨色等多种手法,可以对意象进行全方位刻画。  相似文献   

3.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太阳意象的意义和功能问题,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了古代以色列早期太阳神崇拜的建构,没有解释为何在以色列正统反偶像宗教建立后,太阳意象还能持续地被使用以及这种象征性用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古代西亚"太阳神石碑"和相关太阳意象的分析,认识到太阳意象提供了一种世界图景,不只囊括从天上到地下的事物,还为世界的安定、有序提供保护和力量、公平和正义。而这种除去偶像本质的象征形式恰恰成为希伯来圣经中一种表达上帝力量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体会。  相似文献   

4.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观赏者去发现它、照亮它、唤醒它,使它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联想起城市广场的美学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来谈谈理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5.
意象油画并非是"油画民族化"的延续和变种,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化"理论的影响,但在中国油画史的脉络中一直根植于"本土"之上,并独立于政治干预下的"油画民族化"实践之外而自成一格。关于意象油画的当代思考,也是对于"中西融合"在新时期发展方向的思考,意象油画只是这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节点,它已经孕育发展了近乎一个世纪,而且仍将处于不断完善和进化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7.
在对当代意象水彩画进行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将意象水彩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丝网版画的创作中,将意象水彩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灵动引入到丝网版画作品当中,展现丝网版画作品的包容性,使其成为丝网版画创作的一个创新点,再对融合方式和效果进行总结,能给其他丝网版画创作者以参考,创作出更加具有活力的丝网版画作品。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立的理想社会,这一意象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不断丰富。而绘画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花源"意象为题材,将文学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桃花源意象在新的媒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内涵。具体表现在: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对"桃花源"意象发挥了"双向"锚定的功能,绘画对"桃花源"意象的单一呈现与连环叙事呈现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自我想象,画家通过现实生活内容和趣味的转喻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自我赋意。  相似文献   

9.
"仁义礼"三位一体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脉。它肇端于孔子,完成于孟子,系统阐述于荀子。在此三位一体架构中,"义"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仁",下起"礼";大而言之,则上接于"道",下侪于具体语境。对"义"的涵义需于仁、义、礼或者道、本心与语境三者通融一贯的整体意象下予以把握,"理"、"宜"、"意义"和"正当性"等具体涵义均来源于此一整体意象。"义"的核心意蕴则为"道德辨别力","仁"或者"道"通过它得以落于实行;反过来,对外在规范(礼)的践行亦可由之达于至道。概言之,"义"是沟通外在情境与道德本体的枢轴、实现情理转化的关键。同时,道德辨别力具有自我创新的特性,借助它,"仁义礼"三位一体结构便成为一个动态的体系而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0.
意境,指作者在积聚情感时,借助自然、生活景致,通过诱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从而达到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衡量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又是情与景的交融和形与神的奇妙结合后的一幅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意境创造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一个由"表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审美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可感可知的物象到难以把握的玄妙幽微之象,涵纳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万象,因此是一个涵咏丰富、包罗万象的审美符号.意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心理诗学的角度来探讨意象这一范畴,进而发现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机制与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羊作为先民崇拜的图腾之一,作为图像题材出现并不少见。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时代,能成为图腾受到崇拜,必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拟以"生殖繁衍"作为核心首要象征意义,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探究其原因。具体为:第一、对羊"先生如达"强大生殖繁衍及顺产能力的崇拜;第二、对"德如羔羊"柔顺美德与吉祥文化等美好品质的推崇;第三、对羊在日常饮食以及中医药文化中承担丰富"角色"的认同。这些意象推动使羊成为器皿的纹饰图像,成为中华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载体。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以来,绘画开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绘画美学思想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和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等理论在后世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奠定了观念性的基础,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气韵、诗境和虚实带入今天"写意精神""写意观念"的意象油画之中,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和广西当代意象油画相结合,通过分析广西当代黄菁、孟远烘、陈毅刚的绘画作品,试图找出艺术家对传统美学的深刻领悟和追求,并对这种结合所体现的艺术发展前景作分析,力求将传统美学精神融汇贯通于广西当代意象油画并对其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意象油画是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必然产物,意象油画以西方绘画材料为媒介结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是对西方艺术语言的一种转换。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意象"及"意象油画"的涵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意象油画中意境、造型、色彩和表现手法"意象性"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欧洋意象油画风格的独特性进行个案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全球文化整合的大环境中,意象油画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本土化的意义,同时认识到意象油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本实验中。我们加入了单词的意象变量,进一步考察了中—英双语读者的词汇表征问题。让16名外语系本科生进行词汇判断,实验方法与程序与上一个实验相同。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比较发现,对于高意象词,在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条件下都有重复效应,而对于低意象词,只有在语言内重复条件下有重复效应。我们认为,中—英双语读者对来自两种语言的高意象词不但有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还有一个为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所共有的意象存储系统;而对于低意象词,则只有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中的对译词Logogen不能自动地、直接地相互激活,而可能通过意象系统的中介作用自动地、间接地激活。对被试判断错误率的考察亦验证了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16.
意象之建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作者对"地坛"意象的建构与该散文的体裁、写作时的心境有关;对"母亲"意象的建构其实是作者对自己情感的修复。不同的读者对"地坛"意象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该意象才能实现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思维科学通讯》2006,(3):43-45
某一个单独意象呈现于人们的想象时空,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显现的同时有所发展变化。一方面是意象的情理意蕴中的“情”与“理”保持相对的平衡,则意象保持它原本正常的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只是随着情感的和理解的加深,越来越成为灵肉皆丰、形神并茂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情理意蕴中的“情”与“理”打破相对的平衡,这时它的发展变化(意象运动)有两个矢性端:其中的一端,由于情感在意蕴中居于强势地位,则意象的形象趋于夸张性的畸形;其另一端由于理义在意蕴中居于强势地位,则意象发展变化的矢性端指向简约、抽象、乃至纯形式化。而这两个矢性端所指,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变形。因为它是意象显现的发展变化形式,我们视发展变化为运动,故称其为意象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8.
"骷髅"作为中国古老的"开放型"审美意象,同时存在于世界多个文明的艺术史中。由于科技、宗教与社会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疏离了其与"死亡"相关的崇高美感,这为重构其审美内涵提供了内在支持。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西方骷髅艺术及其审美观念对中国当代大众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骷髅"这一古老的意象因为艺术家的重新回眸而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的传播过程中,"骷髅"被不断赋予多重更为世俗的审美内涵。当今,骷髅意象获得了诸如"酷""个性""可爱"等新奇而另类的美感,在服饰艺术品中凸显其较为纯粹的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分析意象绘画中的心理元素不仅对绘画风格流派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意象绘画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不同的艺术主张的意象绘画中,观念、审美和心理元素在不同的风格流派画面中的运用和表现各有偏重。心理意象绘画就是把主观的认知、情感经验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绘画。心理意象绘画可以大概分两类:"我想"与"我感觉"。"我想"主要体现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我感觉"主要体现在表现主义绘画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向来与诗歌结合紧密,在于中国美学中独有的"意象"概念。意象的"意"有立意、情意的意思,指综合了艺术家的观察方式、内心情感以及万物共生共荣的心灵。"意象"就是客观形象和艺术形象的共融体,同时承载着中国文化意蕴,如诗性、"天人合一"的交感意味等。"意象油画"特指具备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诗性的一种写意性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