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庸思想堪称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不仅有利于巩固政治统治,还对文学创作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诗歌具有一种中和美、包容美、平衡美、和谐美。中庸思想以其包容性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加的深刻与丰富。因此,中庸美学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对“时空”问题的探讨,而对于涵盖在文学范畴中的诗歌自然也不另外。文章以“时空”这一概念为落脚点,探讨中国诗学的“时空”意识及其对“时空”的认识和接受历程,从横向和纵向对比得出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学在“时空”意识上的不平衡性,并就这一不平衡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诗学的继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古人归结的音韵系统十三辙之中,每一种辙与某种特定的情感似乎有着内在的关联。关注这种研究,对于探讨传统诗词中不同声韵与其相应的抒情内容的关系,有着特定的价值。这是前人未曾注意的。诗歌只有表现了人类真挚的情感,才会具有真的品格,进而造就美;诗歌要想动人,诗人先须动情;诗人应当注重诗歌情感的运载和发散,以提高诗歌抒情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面对唐诗登峰造极后宋人难以超越的现实状况,他探索、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对于宋诗的继续前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包括对诗歌创作中用典使事这一修辞手法的发展与运用。苏轼诗歌用典精当妥帖,技巧娴熟,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钱穆先生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包含论诗歌的起源、《诗经》的作者;论古代诗歌的政治性和文学性;论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雅俗问题;论诗贵性情、重品格、崇意境;论纯文学中诗歌(《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的独立价值。钱先生毕生护持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治学主张融贯会通,求真求实,其心志与学术方法体现于诗学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是钱先生诗论的思想核心。钱先生的真知灼见,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和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教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古代时空文化体系出发考察八主祭祀。认为八主祭祀并不是分属不同诸侯国的不同神祇在专属齐国后被整合才形成的。文中指出:八主是与中国古代时空文化体系相关的一个有明显内在结构的祭祀体系。八主祭祀不是此前研究者们所推想的东夷“夷人”的崇拜和祭祀。这个祭祀体系以中原古代时空文化体系为根干,与燕齐古代长生与升仙文化密切相关。从泰山封禅与长生之间的关系思考,这个祭祀体系很可能是封禅泰山所祭神谱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鱼玄机的诗歌以其独特成就和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的诗歌能够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表现得恣意荡漾、自由洒脱,从而在中国女性诗人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与她初则身为艺伎、后来又出家为女冠的经历、体验有直接关系。玄机初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巨大的磨难。这成为她遁入道门的一个原因。而她出家到咸宜观,在那里又进行了人生另一段颇具波折、颇为浪漫的活动,则与唐时长安女观冠的具体情形有关。入道不但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也进一步推动了她的诗歌创作。女道士的身份不但改变了她自身的环境,也充实了她的人生,从而使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讲,她的成就也可以说是道教对唐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宋末元初,朱熹闽学开始占据主流地位,陆九渊心学一派亦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理学家的学术路径主要在于:除了在理学若干范畴和命题精义方面的探讨有所突破外,理学诸贤还对朱陆之别、儒释之辨、原始儒学与理学的一体性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关注。而此期理学家的诗歌,除了承继前辈理学家的诗歌主题之外,其"明理"类型诗歌已有融合"道问学""尊德性""求道"等主题诗歌的倾向;"讲学体""语录体"等诗歌作品大量出现;重诗统、推崇文人诗、重诗艺等也成为此期理学家的诗歌追求。考察可见,此期理学家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学家的学术路径走向具有显见的紧密关联,但亦有不一致的情形存在。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成就并不卓越,诗歌写作也并非杰出,但不可否认她的诗歌独一无二。她诗歌中所蕴含的灵性无可替代,她的自然,她的平淡,她的坦白都是令人心动的。而这独特的内涵的根源就在于她纯真的基督信仰。这一信仰深入她的生命、生活,成为她创作乃至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她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正是通过冰心早期的诗歌创作来探讨她与基督信仰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神庙、会馆和宗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演剧场所,它们的类型、功能、演剧活动以及信仰民俗已得到前人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我们在研究以上几个方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中国古代神庙、会馆和宗祠的美学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神庙、会馆和宗祠体现了中国人宇宙时空观念和尚中意识,以及"礼乐相济"的传统,而且这些建筑兼顾了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许芳红 《学海》2011,(1):198-204
本文在词学视野下研究陆游诗歌,概括出陆游诗与词存在的三种关系:一是诗境类词境,二是诗句与词句多有如出一辙者,三是翻词意入诗。从中窥探出陆游诗歌中存在的词之信息,并在有关陆游诗歌的评论中,发现陆游诗以晚唐诗为中介而具有的词体因素。同时,本文认为陆游诗所具有的词体特征,也与秦观的影响及陆游本人的情感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二、千年回响:流传在古代诗歌中的赞美景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恰逢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时期的唐朝,善于用诗歌表达宗教情感的景教传教士,当然不会放弃这一美好的方式。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窥见和聆听那时的崇拜圣咏,至今留存下来的资料更是屈指可数。唐代的颂赞诗歌多为专门用作颂赞上帝及其大能的诗歌,甚至可以唱和,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赞美诗,最典型的代表作是《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背景下,诗歌新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后绽放出的一朵奇葩。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就可以发现,"朦胧诗"并不像当时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一味地充斥着反叛意识,其实,在它的内里气质中,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从表现手法上,与传统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着十分明显的关联和承继关系,当然也有所突破和发展。"朦胧诗"的朦胧恰恰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意蕴的真正继承,其诗歌意象富于古典美,艺术手法上对古典诗词有所继承与借鉴,同时又有所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田晓膺 《宗教学研究》2007,861(1):48-53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古代歌谣到四言诗、楚辞体、乐府诗、古代诗到唐代成熟的近代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论的大国,从先秦的典籍谈论,到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代叶燮的<原诗>,以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诗论大著,都曾或论述过诗歌体裁的艺术特征,或论述过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或品评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构成中国诗论的大观,丰富多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诗歌中有几首写到齐国历史人物,或用作典故,或吟咏人物,或隐喻现实,其中复国英雄田单最受其推崇。顾炎武诗歌中的齐文化,有他作为明遗民的立场和视角,与他反清复明的平生壮志密切相关,古老齐文化的爱国精神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独到的阐发。也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大陆,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决策,包括研究者的告知和研究者的导向、人体研究不同分期或类型的差别、受试者个体特质的状况、受试者家庭及类家庭成员(朋友、同伴等)的观念.这些因素与家庭的相关度不尽相同,家庭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人体研究中参与决策表现出不同范围和深度.论证了在受试者知情同意决策过程中,需要受试者家庭或类家庭成员的参与,以实现保护受试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周朝乐官在各地民歌和贵族作品基础上编订而成的一部诗集,时限为上起殷商时代,下迄春秋中叶.众所周知,<诗经>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口耳相传、群体歌诵的时代.就那时人们对诗歌中所传递的社会内容或情感内容的重视及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对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形式特质或艺术要素的重视,其建构的独特的以审美为目的的或叙事或抒情的匀称、整饬、严谨的结构形式,往往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最能表现我国古代先民朴素的审美理想,颇能显示作者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完整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孙琪 《天风》2022,(1):53-55
<正>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的新著《道圣符契天下文明—中国古代诗歌与基督教》(下称《道圣符契》)问世。作者搜集整理了从唐至清五个朝代与基督教有关的诗歌362首,详细考证了诗歌创作背景,记录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作者还对这些诗歌逐句进行翻译,用韵雅致,文辞优美,使一些晦涩难懂的诗歌和宗教意蕴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激发读者的审美愉悦。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众多且言辞优美,相较而言,与基督教有关的诗歌数量不多且十分分散,搜集起来非常不易,徐晓鸿牧师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搜集整理,最终使这部以诗证史的著作得以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