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河南板头曲的现状和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板头曲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弦索合奏曲,以筝、琵琶、三弦为主,以工尺谱记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板头曲既可合奏,亦可由筝、琵琶.三弦分别独奏.过去民间艺人在合奏板头曲时,对单调乏味的旋律进行加花、润饰,使旋律更富有韵味,对于留传下来的已是残缺的工尺谱进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2.
河南曲剧曾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的音乐主要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基础上形成的.鼓子曲有"大调曲子"(流传于南阳一带)与"小调曲子"(流传于洛阳一带,因多为短小曲牌而得名)之分.  相似文献   

3.
南阳大调曲子的传入流变及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调曲子是河南的曲艺形式之一。初兴于汴梁,后随着文化交流、商业往来以及艺人们的生活变迁,逐渐传遍河南各地,在中原地区盛极一时。在时空的流程里其它地区的大调曲子相继衰落,只有南阳地区仍有保存。南阳大调曲子是我国民族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我们应当保护它,发展它,使它在新时期更加璀灿夺目。  相似文献   

4.
刘艺 《美与时代》2006,(12):69-71
陕西筝曲是依附于陕西地方戏曲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的民间音乐整理、编订、创作而成的。河南筝曲的渊源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复兴之后的陕西筝派技法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派筝艺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而形成的。河南筝作为长期伴奏说唱音乐与河南曲剧的乐器,所以逐渐地形成了乐器自身的表现技法,使得河南筝在戏曲腔韵艺术与微分音程的运用上,呈现了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以明中期以后至清乾隆年间流行在原汴梁(今开封)的小曲为基础,吸收了雍正、乾隆年间在北方盛行的岔曲,而形成的一种曲牌连缀体为其演唱特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河南板头曲的曲目基本上是由六十八板结构而成.这种六十八板音乐结构中的"板",是指"强拍"而言.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一板"和"眼"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板眼节拍的.而"板一是用打击乐器檀板击奏的代称.这种檀板通常是用三块长方形紫檀或黄杨木组成前面两块木板以细弦捆缚,后面为单块木板,戏曲、曲艺、民间合奏时每击奏一板作为一拍.因都是在强拍处击板r故称强拍为"板".因此,河南板头曲的六+八板结构,是一种含有六十八个强拍(即"板")的乐曲.从现存的河南板头曲来看,其结构按传统工尺谱的节拍划分有两种:一是一板三眼(即4/4)第一拍为"板一,第二拍为一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二是一板一眼(即2/4),第一拍为一板"第二拍为"眼".这便是河南板头曲的六+八板之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一、"明清遗音"板头曲传承人宋光生 1962年,22岁的宋光生在河南省首届古筝研究会上以纯熟的技艺崭露头角,从此,他的名字就与"板头曲"连在了一起."文化大革命"时,文工团解散,宋光生到供销社当了营业员.虽然职业变了,但数十年来,宋光生一直勤练不辍,板头曲一直在他的指尖流淌.  相似文献   

8.
河南板头曲称"中州古调",是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河南民间的"弦索"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曲调优美,适宜于表现既高亢豪放又细腻委婉的感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在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广为流传,是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乐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落院类是板头曲的一种曲调主题类型。此类主题在旋律上类同。通过对落院类主题的比较发现,它们都含有sol re do si(或sol re do)这一共同音调。进而通过对落院类曲调的旋律发展手法的分析发现,此类曲调主要是由共同音调通过重复、变形、模进的展衍手法发展而成,归纳出落院类的核心音调就是sol re do si(或sol re do)。此研究揭示了河南板头曲最基础、最核心的音调之一,为其地域风格、审美情趣等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琵琶,藏语称之为扎年琴,是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扎"即音,"年"为悦耳。"扎年"原意为悦耳动听的声音,或悦耳的乐器。由于藏区不同的方言,也有记成"扎木念"、"扎木聂"的。有些地方也称为"拜翁"、"拜帛"、"归布"等。因张有六弦,汉语又称为"六弦琴",早期文献中称为"琵琶"。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代传媒普及以前,说唱艺术与传统戏曲、古典小说一起,曾经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知识、文化意识的重要媒介,是广大民众的"启蒙学校"。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说唱艺术曲种繁多,曲目丰富,流布广泛,艺术精湛。当前几大曲种,如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弦书、大调曲子、王屋琴书等均已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说唱艺术之本在于它的脚本,一般称为"曲词"。中  相似文献   

12.
南阳曲艺积蕴深厚,曲种众多,影响颇大,南阳大调曲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但是在近30年来,大调曲子却出现了传承断裂、剧团减少、场地缺乏、人员不整等情况,几乎濒临失传.如今,在全国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引入、艺人的培养、媒体的宣传等让南阳大调曲子又有了新貌,但问题依旧严峻.  相似文献   

13.
张璇 《美与时代》2014,(5):106-107
琵琶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演奏过程中,应该有合适的情感体验方法,能够让琵琶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更好的提升演奏者的弹奏水平和演奏效果。着重分析琵琶演奏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其在琵琶演奏中的灵魂作用,使演奏出来的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器乐之一,琵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演奏技法,使其音乐优美而富有魅力,成为民族器乐中的姣姣者,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人生篇"五首琵琶独奏作品,是这一时期琵琶音乐创作成就的标志。在这五首琵琶作品中,刘德海先生创作了许多异彩缤纷的新技法,如用右手正反弹、弱音、肉扫、勾搭;用左手泛音、上弦音、带音、绞弦等。这些新技法刚柔相济,虚实相映,增加了琵琶的艺术魅力,丰富了琵琶的音响效果,增添了琵琶的舞台感染力,使琵琶艺术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人们逐渐喜欢上琵琶这个乐器,这为琵琶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是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宋、西夏、元代时期。产生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及汪派。琵琶艺术与诗词的交融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表现的关系。琵琶的演奏给诗词提供了创作素材,诗词的音乐语汇可以通过琵琶精彩绝伦的演奏形式表现出来。诗词用文字的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叙述描绘,琵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诗词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我们。  相似文献   

16.
魏波 《美与时代》2006,(3):74-75
在陕北和关中地区流传着一种被称为四页瓦(俗称“瓦子”)的乐器,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自制乐器。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提出,为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笔者基于这一理论,试图通过本文做一个小小的尝试,希望能以心理分析的方法解释流传于陕西的民间乐器四页瓦是如何创制的。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2,(1):31-33
二、文人眼中的西洋乐器 有关西方乐器传人中国最早期的资料,见于《元史》卷七一,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曾获七十二弦琵琶(撞弦古钢琴)和兴隆笙(管风琴),并在宫廷演奏。  相似文献   

18.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唐宋以后完全中国化和世俗化了。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是河南民间观音信仰盛行,出现了众多观音村落,观音寺、观音庙、观音堂普遍存在。为把河南建设成文化强省,应该充分发掘河南的寺院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词曲家王立平先生潜心研读《红楼梦》原著,运用了今人所能理解的、只属于《红楼梦》的音乐语言,创作出《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等经典曲子,并被公认为最精彩的红楼主题音乐。至今,人们偶闻一两句仍能联想到那独特的意境,生出万般惆怅。  相似文献   

20.
扯谎歌就是明知是假,故意扯谎,利用常识性错误而编写的民歌、山歌。虽是扯谎,但并不含恶意,纯粹以幽默口吻寻开心,引出无尽乐趣,也有助于培养逆向思维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以谎言逗趣的作品多以民歌形式出现。如流传在河南一带有首《小槐树》:“小槐树,结樱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