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有很多色彩描述话语。这些色彩话语不仅仅是描绘事物的客观颜色,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及其情感。《诗经》中的色彩话语具有中和之美、含蓄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韩宏韬 《学海》2006,10(1):166-171
《诗经》中有很多句末语气词,皆因歌的性质和四言双顿节奏而产生。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兮”字为正格,其他句末语气词为变格。因为“兮”字读音特殊,具有地域的普遍性与潜在的造句功能,契合了《诗经》尚和的审美特质,从而成为《诗经》句末语气词的正格,而《诗经》产生的地域性、时代性等因素又决定了变格的大量产生。《诗经》句末语气词的正格与变格具有指代性和特殊性等关系;具有模糊美等审美特质,并对后来的诗歌、散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代众多文学作品。其中在女性审美方面,《诗经》不仅重外在还重内在,其对女性内在审美的重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但宋词作为描写女性最突出的文体,却由于词体本身的原因,只继承了《诗经》对女性外在描写的审美,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审美。另外,《诗经》对女性外在还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对于直接描写,宋词是完全继承的,对于间接描写,宋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熹平石经《鲁诗》残石,《鲁诗》篇次与《毛诗》有同有异。不过对其异同原因,却鲜有学者讨论。许多学者认为《毛诗》篇次错乱,是汉初经师不知《诗经》篇次造成的。此说并不正确。《鲁诗》、《毛诗》师承不同,汉初又在不同地域传播,但二者的大多数诗篇次第相同,甚至各诗章数、章次、各章句数也大多相同,说明《鲁诗》、《毛诗》基本上都传承了先秦《诗》本。郑玄说毛公改动过《诗经》的篇次,系出于猜测。《毛诗》学者在对诗篇阐释时往往曲解诗句、附会历史,或者以伤今思古的思路解诗,恰说明毛公不曾改动过《诗经》篇次。汉代学者一般认为《诗经》是孔子编订的,其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因而也不会出于阐释体系的严密而改动《诗经》的篇次。《鲁诗》、《毛诗》篇次的歧异,有的可能是《鲁诗》失次,有的可能是《毛诗》错简,也有二者都传承了先秦《诗》本篇第失次之旧者。《诗经》在先秦的传播,有变异的一面,也有稳定的一面,但整体来看,稳定性胜于变异,故《鲁诗》、《毛诗》的篇次相同者远远多于相异者。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描绘了大量鸟兽草木,其中许多被后世本草书籍收录,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在《诗经》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描写,也不乏对药用动植物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甚至治疗疾病等各方面详细记载。而《诗经》中所记载的动植物的药用价值,从后世其他典籍中也能得到验证,甚至《诗经》中某些药用动植物的出现,就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或药用价值,借其进行比兴,用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但由于《诗经》其本身诗集属性,使有些关于药物学知识的记载模糊,甚至会有偏差。  相似文献   

7.
彼此顺服     
高欣  新望 《天风》2001,(8):37
圣经中的《雅歌》,细腻地歌颂、赞美了一对新娘、新郎恩爱相处、彼此顺服、互敬互爱的恋情,是一篇含义深邃的神人合一的爱情诗篇。虽时代悠远,读来仍给人带来一种浓浓亲切的爱的美感。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雅1:1)。 在高新技术不断推出、快节奏讯息社会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今天,可能人们很少有闲暇,也没有那种纯  相似文献   

8.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一支古老的歌,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尽的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珍藏着人类至纯至真的情歌,自然健康,清新纯朴.千百年来,那动人的旋律不断地在人们耳畔萦绕,轻轻地拨动人们善感的心弦,引得无数后人在<关雎>与<蒹葭>中徜徉,陡生对初民时代真挚美丽爱情的向往.让我们怀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一同走进<诗经>,去解读那份3000年前的美丽、浪漫与激情.  相似文献   

10.
<正>《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描绘,但这些神仙胜境与后世道教的仙境相比显得相对原始、朴实和粗犷。《山海经》对仙境的描绘除了体现出人们对安乐、和谐的理想生活环境的憧憬和向往之外,实则反映出上古先民对自然力的畏惧、崇拜和对生命的渴望。道教中的仙境是指神仙居住的胜地。道教把仙境纳为自己神仙理论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人们终极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道教产生之前,仙境这一观念就已存在。仙境源于上古神话,作为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记载。《山海经》中描绘的  相似文献   

11.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诗经》的解读从未停止。《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从孔子以来就备受重视,可见《关雎》对于《诗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历代学者对《关雎》的释义流变,可以发现对于《诗经》的阐释,始终离不开对其社会功用和伦理价值的阐发,即从其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方面的考察,而所谓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考察,难免只能停留在对其诗句字意和创作背景的考察上,而一旦涉及到对其诗义、主旨方面的探讨,则不免要结合儒家思想这一文化资源。儒家思想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在用其解读《诗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那些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人的发展的方面来进行。同时,也应看到,《诗经》作为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文艺论文艺,更有利于文学艺术朝着更加丰富和绚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文献学家。他以文学家、经学家的双重身份来解诗,对《诗经》注解的权威著作《毛传》和《郑笺》提出了批评,并对《诗序》进行质疑进而删改,他"据文求义"力图还原《诗经》的"本义"。欧阳修的《诗本义》,在《诗经》研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进入新世纪,有关《诗本义》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可以让我们对欧阳修的诗经学成就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相思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传承至今,影响着大批的诗人、作品,是后代诗歌创作汲取营养的重要源泉。本文就部分作品的欣赏与比对,简要分析《诗经》相思诗对后代情诗影响及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15.
邹大炎 《心理学报》1987,20(3):28-36
本文对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的文学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诗经》中的文学想象与联想,二、《诗经》中的情意描写,三、《诗经》中的人物性格描写。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篇名与作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诗经》研究只能在传统的经、传、笺、注中进行。其后,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发现《诗经》残本,但其价值主要局限于传本研究,对《诗经》研究难以带来突破性的成果。近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一批走私出境的战国楚简,其中有29支简为论说《诗经》文义的文字。1999年8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上海博物馆马承源教授对这批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材料作了介绍,并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展览了这29支竹简的照相图本。鉴于《孔子诗论》的时代早至战国,其内容是孔子论说…  相似文献   

17.
<正>诗是情感共通的语言,诗不但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而且能打破人与人之间贫富、智愚、老少的界限;诗能够触摸人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是公认的。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圣经中的《诗篇》、智慧诗歌(《约伯记》《箴言》)、爱歌(《雅歌》)和哀歌(《耶利米哀歌》)是来自希伯来的诗歌,在世界诗坛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它是"基督教的诗经",也是家传户诵的典籍;是普世教会崇拜的指南,也是信徒灵修的良伴。  相似文献   

18.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并非一个新概念。在古希腊,审美教育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对审美教育不同时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正是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阐释,使审美教育概念日益显示出其深刻、丰富的维度。读《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审美教育部分,给人的感受就是如此。该书点出了审美教育的现代使命,显示了对传统美育概念的超越。传统美育概念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将美育简单化。这表现在将美育“仅仅理解为认识某些最低限量的艺术作品和多多少少能够分析一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才能”。二是将美育  相似文献   

20.
冯浩菲先生的新著———《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以下简称《述评》或冯著)于200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从经学的角度研究《诗经》,是建国后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是当今传承《诗经》文化、弥合历史断裂的重要津筏。笔者读后认为主要有两大特色:一、从《毛诗》入手,以经学立基冯先生在《述评·序》中说:“近百年来所出现的有关《诗经》的专书,以注释和文化阐释为大宗,论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即所谓经学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这种看法可以说抓住了现代《诗经》研究的主要问题。其实,从《毛传》到现代人研究著作如吴闿生《诗义会通》、林义皇《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