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下,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教音乐交流,不但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对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音乐交流、文化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仅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而积极的支持。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共融共建、共同发展的文化遗产。一、伊斯兰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  相似文献   

3.
传统手工艺产品承载着区域文化,呈现出地方文明的精神核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面向"海丝"地区,打造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化品牌,促进各区域文化交流,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结合品牌战略与定位理论,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基于文化的定位战略,面向"海丝"地区,在细分市场和资源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构建传统手工艺产品品牌定位,并以泉州传统民间"金苍绣"手工艺产品为实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器物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自汉唐以来,中国陶瓷就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世界各地。唐宋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往来的兴盛,加之海运更适合陶瓷这种易碎品的运输,因此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货物,而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宗教文化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5.
"六祖革命"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六祖革命"具有重要的双重性的文化地理学之意义。这表现在六祖革命的起源是佛教自海上而来的东传,其流向也以东亚海上传播为主。由此,世界佛教的传播构成了以岭南为中心的文化交融的地理闭环,这一闭环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以"六祖革命"为起点,佛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所形成的跨文化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交融与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14,(7):26-27
<正>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去年秋天,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亚非欧几十个国家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民间信仰转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文化自其发生之时起,就随着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平性、包容性等多个特点。妈祖文化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人员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这无疑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与落实、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谈及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人们心中不禁会浮现出驼铃声声、充满西域风情的陆上丝绸之路,也会忆起汪洋大海中破浪前行的艰辛。在唐朝至明朝期间,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东非以及欧洲的远洋航线全长曾超过14000千米,后被冠以"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名。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中也留下了与宗教艺术有关的丰富古迹及文化交流的灿烂历史。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1)
正本刊讯2015年12月30日,斯里兰卡现任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在总统官邸会见了广州佛教界"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巡礼团团长耀智法师,宾主进行了亲切交谈。耀智法师回顾了在斯里兰卡巡礼期间,进行古迹朝圣、交流互鉴、文化考察、供僧斋会及迎请舍  相似文献   

10.
广绣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特色。传统的装饰倾向和中西交融的创新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有很好的实用性,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商品贸易和生产技术交流之路,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之路,是欧亚大陆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来看,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贸易利润容易造成丝路沿线国家的冲突;强大国家的和平相处是丝路畅通的重要保障;宗教文化传播方式对丝绸之路影响巨大。要重新焕发"丝绸之路"的活力,需要维护沿线国家政局的稳定和核心国家良好的政治关系,准确界定丝路沿线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宗教与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2.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3.
正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与并存的重镇。在悠久的宗教文化传播历史中,广州是外来宗教海路入华的首选地、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和宗教变革地、岭南宗教文化的中心地。无论是对南下的本土宗教还是泛海而来的外来宗教,它都接纳、包容。五大宗教在这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塑造了赤诚爱国、和谐向善、与时俱进、开放自信等广州宗教的中华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4.
李鸿 《法音》2021,(2):19-2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并逐渐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教交流更加频繁、通畅。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儒家、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妈祖等中国民间信仰还随着中国移民传至东南亚地区。因此,海上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8)
正一、引言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由汉代的长安,经河西走廊,入西域进中亚的知名交通要道;另一条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一带的来往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则始于闽粤沿海,主要通往三个方向:一是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二是东南亚诸国,三是南亚以及阿拉伯半岛、非洲沿海诸国。作为"商贸之路"、"交流对话之路"、"人类进步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在近2000年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17.
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交往大港。唐宋以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食、波斯商船纷至沓来,沟通了贸易,至唐时有穆斯林登岸,传来了伊斯兰教。至今,中国与中近东各国的贸易和宗教交往仍历久不衰。广州的伊斯兰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其中以怀圣光塔清真寺最为著名。怀圣光塔寺建于唐朝时期,相传为早期来华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艾布·宛葛思所建。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见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组织世界各国考古专家,沿着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到达…  相似文献   

18.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不少外国或中国僧人取道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最著名的有昙摩耶舍、菩提达摩、法显、义净等。同样,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时穆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本刊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机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弓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2自21日─26日在...  相似文献   

20.
<正>广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当今"一带一路"路线图中的枢纽。作为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世界最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无疑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广州随处可见的阿拉伯商人,自然肩负着联结新丝路的历史重任。"官方公布在粤的外籍商人30多万人,其中一半是外籍穆斯林商人,这些穆斯林商人大多来自阿拉伯国家。"中国伊协副会长、广东省伊协会长、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