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民间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大宗教”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宗教大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土家族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自潘光旦先生以降,学者着力甚多,成就斐然;就研究范式而言,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大体上遵循着"信仰—事象"范式、"文化—象征"范式到"国家—社会"范式的嬗递路径。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既有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借鉴,使得研究流于表象,甚而不乏舛误;2.对土家族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忽视;3.社会与文化整体理念的缺失;4.对民众主位知识的遮蔽;5.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社会发展功能的缺位。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徒以当地方式信仰、礼敬天主、耶稣、玛利亚、圣人与天使,但懂得只有天主是最终的依赖者,大部分教徒不懂与天主进行交流,信仰目的兼有世俗功利性与信仰功利性,宗教活动中加入本地宗教活动内容,其信仰已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但其崇拜对象、信仰方式、宗教活动都尚在天主教教义的范围之内。与知识分子教徒相比,他们的信仰知识有限,缺乏救世、奉献精神,他们的信仰是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成的新信仰,具有西方天主教没有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4.
太平村客家人丧葬"道场"中的各种礼规,杂揉了人为宗教的内容,凸显了儒家思想与释道二教合一、宗教信仰服务于民间信仰的特点,体现了客家人复合性的信仰特征.多种信仰渗透在客家村落的民间生活中,强化了客家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保持客家族群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6.
当代民众信仰状况与社会安定意识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幼穗  李双 《心理科学》2004,27(1):31-33
信仰是个人深层的、稳定的行为导向体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本研究根据信仰的内容,将信仰划分为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神灵信仰。从天津市选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被试745名,对他们的信仰状况与社会安定意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社会安定意识与其物质、宗教神灵信仰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其精神、国家社会信仰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社会安定意识的因素为保障制度不健全、对挫折的不良反应、社会治安状况差、官员腐败、分配不公、责任外归因。  相似文献   

7.
需要信仰而又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内在规定性。在数千年的信仰发展史上,人类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信仰形式。宗教是信仰存在的最主要形式,但信仰绝非宗教所独有,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宗教的科学信仰形式。我们必须以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在理论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中努力践行,不断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持续推动人类趋向更高境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闽东方言区陈靖姑信仰文化建构与成型的时期,也是畲族大量迁入和定居在闽东的时期。在畲汉民众的社会交往中,畲族乡村的巫术文化选择、吸纳了原本属于当地汉人的陈靖姑信仰,并使之成为畲族巫术文化的重要构件。同时,畲族乡村的陈靖姑信仰文化又反作用于闽东方言区,直接推进了该地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发展。在相同的时间与空间,闽东方言区的畲汉民众共同完成了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存在有“三清仙境”信仰、“三宝神君”信仰、“三洞真经”信仰与“三清尊神”信仰等几种不同的信仰形态与内容。因其皆与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等名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称为广义的“三清”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形态与内容,在历史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后相续,几经演变,最后才定型成为“三清尊神”信仰,成为宋明以来道教各派奉祀的最高尊神。本文试就道教“三清”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其宗教内涵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土家族历史上,梯玛信仰广泛存在,梯玛阶层在土家族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土归流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梯玛信仰逐渐萎缩,在多数土家族地区逐渐消失,只是在土家族聚居的深处有残存.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后,梯玛信仰消失得更快,残存的地方也出现传承断裂,存世的梯玛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在土家语存留区的局部地方出现梯玛信仰的“复兴”.梯玛信仰的“复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及地方精英复兴民族文化有关,与现代化进程中村落社会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村落社会中不断流传的灵验故事有关.本文在描述梯玛信仰演变及其“玩菩萨”仪式的基础上,分析其生存逻辑,以此理解梯玛信仰“复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鬼月"话"鬼"     
每年阴历的七月,人们俗称“鬼月”,民间至今还流传“七月半,鬼乱窜”的迷信谚语。而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传言更为离奇,据说这天鬼魂全出,人们不可乱走,更忌出远门。倘若碰到鬼魂一年都将不吉利。鬼从何来?其实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一般来源于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但却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是头脑中所  相似文献   

12.
13.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s of religiosity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appropriate for ethnically diverse groups are needed. I examin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relatively new Fetzer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Fetzer Institute 1999).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CFA) of national data collected in the 1998 General Social Survey are conducted to (1) test the fit of the proposed dimensionality of the Fetzer measure, specifically comparing the Fetzer structure with a simpler single-factor model suggested by preliminary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es; and (2) evaluate ethnic differences in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etzer items. Data from 1,201 adults, 1,019 whites and 182 African Americans, are examined to compare the fi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Fetzer model against an alternative single-factor ("unitary spirituality") model. CFA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only the Fetzer models had acceptable fit indices (NFI and/or NNFI approaching or reaching 0.90). Ethnic differences in loadings, while significant, were not substantively differen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like the Fetzer is useful for multiethnic research and that combining the daily spirituality and values/beliefs dimensions into a single factor provides a simpler model overall (compared to the Fetzer model separating these dimensions out) while providing acceptable fit.  相似文献   

14.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Neuro-ethics of "walking" in the newbor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7.
生态伦理中的"是"与"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午夜破鬼     
我十五岁那一年的秋天,农村的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以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农民们不仅分到土地,还分到了牲畜和一些生产工具。我的家族因为人口多,便分得了一头膘肥体壮的大骡子。那个时候,牲口是庄户人的心尖子,家族的所有人都特别爱惜这匹大骡子。经过商量,决定牲口交给细心的大伯喂养,每家按地亩分摊草料和费用,大伯不挣工钱,但牲口粪全部归他所有。伯母已故去多年,大伯的独女出嫁到十多里外的镇上,他每隔十天半月的就去女儿家转一圈,当天便回,很少留宿。冬天里的一个早晨,风刮得挺大。大伯要到女儿家去,便找到我家,嘱我如果他晚上回不来…  相似文献   

19.
20.
王莹 《周易研究》2003,(2):34-40
在《周易》经的部分中,"道"德"概念已开始出现。通过对《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概念无论以具体概念的形式,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卦爻辞中,都体现了《周易》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容纳了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