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王玉樑同志刊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的文章《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以下简称“王文”),很受启发。文章最大特点是将价值的哲学研究奠定于唯物史观的根基之上,奇出蹊径,立意亦较深远。面对近年来关于价值规定的讨论,我也在构思与王文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看法。不肖说,我对王文基本的理论倾向和主要思路是赞成的。然而,一则王文  相似文献   

2.
1994年冬,《中日价值哲学新论》出版。这本书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哲学价值理论研究在东方的进展。本文想就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效用”与“效应”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对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的用效应来概括,有的用效用来概括”(第5(?)页)。查《汉英词典》“效应”与“效用”的英文词都是effect,换言之,effect的汉译既可以是“效应”,也可以是“效用”。再查《现代汉语词典》时“效应”和“效用”的释义,我们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刊载的宋立军同志的文章:《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以下简称《观察》),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阐明观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赞赏之余,我对文中的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5.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关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应如何定义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常有一些争议。我是不赞成“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因为除了导致一种关于价值本质的效用主义解释之外,这一方法论模式还意味着对人的拒斥和消解,它使价值论研究丧失了人学的基础。用“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等等来规定价值概念,最后都无法摆脱“价值即效用”的理论困境,这一点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作过相应的分析和论述。本文从批评“主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人的消解入手,意在强调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恢复“人”的概念在价值论研究中的轴心地位,并尝试从入学的视角去探究和揭示价值世界的秘密,为理解价值问题提供某种新的思路。所论或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果从1980年杜汝揖同志在《学术月刊》(10月号)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算起,哲学价值论(或曰“价值学”、“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16个年头。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义。众多价值定义的提出,既是哲学价值论研究深入的标志,也表明了弄清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关键。纵观国内的价值理论研究,可以看到,学者们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的逻辑结构来定义价值的。他们或以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规定价值,或以主体和主体需要规定价值,或以…  相似文献   

7.
王贵明同志的《再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对我与他商榷的文章《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提出反商榷,认为“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一个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而我提出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人为”的“臆断”。王文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总体上难于成立。本文再就这些观点就教于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王玉梁1993年9月6日至11日,由《人文杂志》、陕西省社科联和哲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大哲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社科系、海南大学等14个单位主办的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共60多人,提供专著二本,论文40多篇。会上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顺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价值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特点,接着对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与评价、价值与历史观、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和中日价值取向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本质1.价值本质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与会者首先对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讨论。多数学者主张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这种思路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体性价值论或主体性人学价值论,主要突出主体性对价值的作用。另一种观点是主客体统一论,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不仅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一方面同意主客体关系说,另一方面又自称是主体论价值论,这是自相矛盾。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  相似文献   

9.
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近来,我们读到了王玉北同志新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以下简称“王文”)的论文,这一文章的要点是把量子力学所研究的量子世界,划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1)微观客体的第一性质是指微观客体自身具有的性质,如质量、电荷、自旋等;微观客体的第二性质是指微观客体同观测仪器相互作用的性质,如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2.
王永昌同志的《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见《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2期)一文认为:“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提法“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认为王文所提出的观点和论据都是不能够成立的。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根本问题,应该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把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主体自身的认识。拙作《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之后,不少同志针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目前在认识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并存的态势,应该说是我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好现象。因为它开辟了从多角度、多方位研究认识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6.
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与陈述、赵守运同志商榷杨清明拜读了《哲学的价值范畴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述评》)一文后,深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述评》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关于价值内涵争鸣的评说,是“不无偏颇”的。既然“不无偏颇”,便有商榷之必要。故此一陈已见,就教于陈、赵二位及学界同仁。了十下综观《述评》全文,可以清楚地看到,《述评》作者首先确认“价值是客体(指满足人类gi)二:二二二二一_二二二二:二__L,。。。__,、,。、。、____、。_‘____,L二上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产物)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它透过‘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关系,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精力11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劳动、奉献、创造、义务是价值的真谛所在”。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它种种价值定义及争论之利弊得失进行评说。因其如此,所以“不无偏颇”。那么,《述评》作者上述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界定及其真谛的体认能否成立呢?回答只能是否定的,理由如次:首先,《述评》作者对哲学价值范畴的规定及其“真谛”的体认,肯定价值反映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  相似文献   

17.
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与王荫庭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荫庭同志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王文”)系统批判了“传统地理环境理论”。读后我觉得三个部分都值得商榷。虽然近年来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但是只要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原著,问题总会愈辩愈明。  相似文献   

18.
也谈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兼与王锐生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正面临严峻考验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从哲学高度研究社会主义,从而为亿万群众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斗争指明可靠的方向,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不可推诿的任务。王锐生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一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王文”),在  相似文献   

19.
《哲学动态》 2 0 0 1年第 5期发表了笔者的《伦理是一种智慧》一文之后 ,彭启福先生撰文与笔者商榷 (《伦理与智慧》 ,《哲学动态》 2 0 0 1年第 9期 ,以下简称“彭文”)。在此 ,我首先要衷心地感谢彭先生 ,不管他承认不承认我在上文中所表述的观点 ,但是他毕竟阅读并思考了我在上文中所提出的问题 ,这对于一般的学者来说已是莫大的安慰。彭先生对我文中观点的质疑主要有两点 :第一 ,认为我对于“‘伦理是一种智慧’ (这一 )主题的理解与诠释 ,未得要领 ,陷于偏狭”[1 ] ;第二 ,认为我“以一句‘他律阶段的伦理道德因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  相似文献   

20.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