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2.
圣凯 《法音》2001,(11):20-29
一、前言知玄法师是唐末极其重要的高僧,曾受到唐代五位皇帝的礼遇,并且对“会昌法难”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唐末佛教的一盏明灯。但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对他了解甚少,大部分人只以为他是《三昧水忏》的作者。有关知玄的资料最主要是《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此外便是《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及《新唐书》、《旧唐书》等的记载。现在我依据相关资料,以佛教史料为主,以正史记载为辅,对知玄的生平事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慈悲三昧水忏》,又名《慈悲道场水忏》、《水忏法》、《三昧水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阶教文献以及其他资料的分析,可明确三阶教非常重视《十轮经》和地藏菩萨,但从整个三阶教体系看,《十轮经》仅是三阶教所引诸多佛教经律论当中的一部,在所有表达地藏菩萨重要性的表述中地藏菩萨都与其他佛菩萨并列,因此说三阶教专奉《十轮经》、专崇地藏菩萨其实是夸大了《十轮经》、地藏菩萨在三阶教体系中的地位。"正合礼忏地藏菩萨"应是指地藏菩萨适合第三阶末法众生礼忏,而不是说礼忏地藏菩萨是三阶教的礼忏法,其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三阶教与净土教的论争。三阶教与净土教围绕地藏菩萨或阿弥陀佛展开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普修与别行、对根起行以及谁的功德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十斋日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斋日的来源及地藏菩萨十斋日,法国学者苏远鸣与中国学者张总、王承文等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他们于佛教对十斋日的具体接受过程还缺乏深入的考察。本文就此提出补说。认为: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态度经过了由拒斥到吸收的过程;在统治者推行十斋日,以及民众修习实践的压力下,十斋日在盛唐、至少是中唐时期已进入佛教经典,至少在中唐时期已被信奉者归之于佛教;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改造使其反而取代了道教十斋日,在民众信仰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目前将敦煌遗书中的十斋日统称为《地藏菩萨十斋日》是不恰当的,后者乃《地藏菩萨本愿经》吸收十斋日所产生的结果,而它的称谓,似也应以写本中用得较多的《地藏菩萨经十斋日》为准。  相似文献   

5.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6.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另有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另由于地藏菩萨愿力特别深广,所以又称大愿地藏。地藏菩萨曾受释尊之咐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后,始愿成佛。其实,据佛经载,地藏菩萨久远劫前,早已证人十地果位,但为教化众生,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  相似文献   

7.
身振 《法音》2009,(10):11-13
正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  相似文献   

8.
一、地藏菩萨与金地藏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10.
九华山与地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佛教九华名山确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九华山则是其一,因以尊奉地藏菩萨而闻名于世,故成为独具特色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佛教在唐代已经知名,《高僧传》里专门记载了开山祖师金地藏的事迹。金地藏以“和尚如斯苦行”,赢得了众人“莫不宗仰”。②唐朝廷对他也敕赐有加,唐肃宗至德元年,在成都大慈寺“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北凉录中《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赞佛偈"与玄奘大师所译《地藏十轮经》"地藏赞佛偈"译文的巨大反差,试论《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地藏大愿"是近代中国伪经思想的起源,其源于对北凉录《大方广十轮经》中"地藏赞佛偈"个别语句的误译,而这种错误是明代以后才被广泛传播的。  相似文献   

12.
地藏菩萨以形像多样而著称,披戴风帽像最为典型突出但并非出自经典,而与唐代《道明和尚还魂记》有密切关系。山西临猗出土的绢画更反映出其演进过程。通过地藏菩萨主要类型的梳理,可知地藏信仰发展过程中,形象特征也有重要作用与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3.
李音祚 《法音》2008,(12):37-40
一、对佛教的总体看法 佛教是一种以教育为特色、以信仰为基础、以慈悲为核心、以解脱为旨趣的宗教。教育的特色体现为度尽天下所有众生的宏愿:信仰体现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的信念:慈悲体现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核心教义;  相似文献   

14.
主持寄语佛教的经典充满着智慧,起着启迪人心的作用。为此,千百年来吸引着广大众生。佛在世时并没有著作,佛经是在佛涅后众弟子集结回忆,忠实记录下来的。佛弟子们没有把个人的观点参杂进去,只是“如是我闻”。在编本期漫画真谛故事时,我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一段:“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陀的教育完全是为度众生出苦难,所有经典都出自这一慈悲的根本。我想当我们读经典、细参详时,都能记住这一根本,或许才能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排除杂…  相似文献   

15.
何谓佛教慈善佛教慈善的慈指慈悲,即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进而产生深切的同情。慈悲的极致是无缘大慈,是无对象分别、无条件、不求回报地给予众生以快乐、幸福。佛教慈善的善,是指能给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禅林僧宝传·文益传》有关文益在“漳州石山地藏院”参桂琛的记载不可靠的理由,并指出,在桂琛传法的年代,福州有数所保福院,试图以漳州有保福院来证明“石山地藏院”同在漳州是徒劳无益的。文章从探寻桂琛最初驻锡的“石山地藏院”在何处入手,以探讨文益参桂琛的地点,同时对《也谈文益禅师参桂琛的地点和年代》作回应,从而进一步阐述了《文益禅师在闽参桂琛的年代、因由、地点与卓庵处考辨》一文中有关文益参桂琛的地点和年代的观点,特别是以佛教史籍、地方志记载和田野调查三重证据确定桂琛最初驻锡的“石山地藏院”在“闽城(福州)”。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胜会,如此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食与法都在一…  相似文献   

19.
因为宋元宁波佛画《十王图》中并非每套都含一幅地藏图像,因此在宁波佛画中出现的单绘露顶《地藏图》究竟是否从属于《十王图》,一直没有明确定论.大多数学者认定为有,但是推定过程未见详载;另有包括宫次男在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宁波佛画《十王图》中露顶地藏一幅应该区别于同一套绢绘《十王图》.本文从敦煌、大足和宁波地区地藏图像形制的特点和成因出发,试论证宁波佛画《十王图》中地藏一图存在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引言地藏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之付嘱,于其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地藏,梵名K2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关于地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