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俱舍论》是一部在藏传佛教中颇受重视的佛教重要经论,早在吐蕃时期藏地学者就注重对《俱舍论》的翻译和阐释。其名称的含义,应以它的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来理解,如"阿毗达摩"是指可以现观的教法义理;其"俱舍"具有箧藏和宝库之义。本文首先对《俱舍论》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及传承作了考证和梳理;其次对《俱舍论》的理论建构作了分析和解说;第三对《俱舍论》的内涵思想作了阐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2.
印度俱舍学论师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疏《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Sphut·ārthā Abhidharmakos'a-vyākhyā)与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对勘研究反映了俱舍学概念从梵文原本到注疏的演变历程。两种"冥""法界全""心不相应行"、五蕴界别次第的例证反映出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中有可与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和玄奘法嗣的《俱舍论》注疏互相映证的内容,揭示了玄奘所传的学理与称友所传俱舍注释学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4.
赵文坦 《孔子研究》2020,(4):152-160
元明时期阙里至圣庙碑刻记载有五代伪孔孔末戕害孔子正嫡孔光嗣案。明后期曲阜圣裔孔弘颢作《伪孔辨》,又加入金朝伪孔孔之仙灭门孔氏正派孔玭案,及若干伪孔和真孔争斗故事。从明末天启年间起,衍圣公府修撰的家谱类著作多收录此文,作为内外孔之辨的主要依据。征诸五代宋初典籍和《孔仁玉墓志铭》,所谓孔末冒袭封爵并冒为曲阜令情节,亦如其弑杀孔光嗣,并非历史真实。孔之仙灭门孔玭案不见于金朝典籍,元朝和明代前中期典籍亦未见记载,清朝圣裔孔继汾也未认同,当系子虚乌有。元中书省礼部对孔礼案的判决、明通政司对孔谊案的判决并不能证明孔礼、孔谊不是圣裔。伪孔案隐含圣裔不同支派间正嫡、爵位之争。  相似文献   

5.
《俱舍论》的六因四缘说吴洲本文探讨了包含有部精华的名著《俱舍论》中的缘起理论。考察了六因的定义及与五果的配合、因果类型的时间性配置、六因四缘的构作等问题。揭示了部派佛教最县魅力的缘起理论的基本理法特征不是决定论的观察法,而是围绕解脱旨趣的一种内省的分...  相似文献   

6.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自汉文典籍《马氏南唐书》、《夷坚志》、《太平广记》中钩沉出三则唐宋时代江淮摩尼教、胡神信仰材料。其中五代时蕲州摩尼教信仰上承唐代长江下游的摩尼教传布,下启北宋蕲州摩尼教信仰和元末蕲州起义;金下邳县摩尼教信仰上承五代中原摩尼教起义,下接元末红巾军在下邳的起义活动;唐代楚州、泗州之间的胡神信仰,则连接了西北内地和东南沿海的胡神信仰分布区。  相似文献   

8.
《墉城集仙录》是道教典籍中第一部收录女仙传记的专辑,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集。"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6)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怕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加《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辨析和抉择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思想的重要典籍,其译介与西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给欧美各国的文化与文明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在概述《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典籍英译的当代价值,指出《论语》英译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典籍英译以及教育的全球化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助推中华民族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陈战峰 《管子学刊》2014,(4):114-118
炎黄信仰,主要源于战国时期。虽然在《诗》、《书》等典籍中未见有炎黄的记载,但《国语》、《逸周书》、《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保存了不少先秦的珍贵资料,并对《史记》、《汉书》及以后的历史典籍影响深远。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尊德义》等也有对"六帝"及上古帝王的追溯。上博简《武王践阼》等重新梳理了自黄帝以至武王、孔子的道统体系,上博简多篇简文展示了对尧舜禹汤文武的统绪表彰,特别揭示了"爱亲尊贤"、"足民养生"的"道"的重要。这种涵盖炎黄在内的"道"及"问道"、"闻道"的历史追溯,本质是历史的重新建构过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道德伦理评价,核心命题是"仁"及能否实行"仁政",反映了战国中期前后儒学思潮发展的新面貌。至于炎黄从该道德系统的退出,可能与黄老合流思潮以及五行、道教等的滋生有关,这种现象从侧面进一步说明了儒家历史重构的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和意义,对后世历史学发展和历史学作品写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曹彦 《宗教学研究》2006,29(4):182-184
关于俱有因的定义,现今的大多数辞典都是采用《俱舍论》第六卷中的“互为果义”的定义。但实际上这一定义是世亲用来指出有部在理论上存在矛盾的定义,并且受到了众贤的强烈批判。众贤在《显宗论》第九卷中则以“同一果义”来定义俱有因。其中的差异是因为在最早出现六因理论的著作《阿毘达磨发智论》中只是列举事例而没有给六因下定义,而六因理论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六因的定义上,存在着争论。比如,在《大毘婆沙论》中没有讨论到:“法”是“随相”的俱有因,而“随相”却不能成为“法”的俱有因的这种非对等的情况。因此《大毘婆沙论》中将俱有因理解成心和心所的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对等的情况。因此对俱有因的定义就偏向于“互为果”。而后来由于生灭四相理论的引入,所以触及到法与随相非互为俱有因的情况。但当时俱有因的定义还是延用原有的“互为果”的说法。因此遭到了《俱舍论》的强烈的攻击。最终,众贤将俱有因定义为“同得一果”。即同得一(士用)果的其它法是该果的俱有因。从而含摄了互为因果和非互为因果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这个哲学面临反思和转型的时期,读到张一兵同志的《西方人学第五代》(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第五代》),深感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哲学开拓。《第五代》的突出特色在于它从以前只认定为心理学的马斯洛理论中开拓出一块十足的哲学园地,并在这种拓宽中揭示出马斯洛理论中那种力图将科学与价值、价值与认  相似文献   

14.
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在我国文明史上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魅力,这在文化史上是少有的。那么,《周易》中究竟有那些观念、思想对后世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已故著名哲学...  相似文献   

15.
乌力吉 《法音》2004,(5):31-34
在浩瀚的藏文典籍中,有两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类是以大型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为主的从梵文和汉文翻译编纂而成的佛教典籍;另一类是藏族学者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这一文化宝库中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也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分别翻译为蒙文,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蒙古族信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出自藏族学者手笔的佛教论著,历史上被翻译成蒙文的也有不少。这些译著内容丰富,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6.
至迟在唐代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的公元730年之前,一部由中国本土撰述的宣传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经典《佛说要行舍身经》即在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广为流布,后来远及敦煌地区。该经的出现为三阶教信徒的舍身实践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给一般信众提供了一部宣化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简明普及读本,而经文后随附的各类舍身发愿文可以说是舍身林葬的志愿书。此经在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三朝禁止三阶教典籍流通之时未在被禁之列,因而得以继续流传,直至10世纪中叶的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还广为流布。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禅宗方面。本文依据《晦庵先生文集》和《朱子语类》等朱熹著作中所涉及的灯录、语录等禅宗典籍,分别从灯录、语录两大类加以考察,其中语录部分,又分为引及、考见两类,初步确定了朱熹所读禅宗典籍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19.
正《老子》是当今除《圣经》外外译最多的典籍,但迄今为止,学界没有人具体描述和分析它在全球的译介情况。丁巍先生曾经主持完成过这方面的项目《老子书录》,但其研究结果《老子典籍考》并未出版,~((1))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及其后十几年,《老子》译本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笔者收集了自己所知道的全球所有《老子》译本,以更全面深入地描述《老子》外译情况,希望为老学全球化的研究作一些文献整理工作。这些译本使我们看到了《老子》的全球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当代的老学研究与传统老学研究有  相似文献   

20.
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道教的典籍《化书》,我看到"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者侮像,不知为像所侮。"时,秋日的的懒阳正从窗外照进来,似乎要给《化书》的道家思想套上一道闪亮的光环。《化书》全称《谭子化书》,唐末五代间谭峭所作,是以纯粹研究自然物理功能的变化而推及人能变成仙的理论。纵观《化书》,全文以黄老道德作为思想的平台,行文如水,言质意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庄哲学的辨证关系。文章展示对立转化、动静平衡、虚实相通、君民同一,结构了一幅思辩的网络,圆融相通而又紧紧相联,反映出谭峭对魏晋以来重玄学透悟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