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统治者因个人信仰及政治因素,极力推崇佛教。加之山西独特的自然条件,迎来了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境内佛寺分布众多。这一时期,山西佛寺呈现出新建佛寺众多、分布广泛、分布不均及石窟寺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五台山为代表,唐代河东地区佛教发展迅速,境内旧存和新建佛寺众多,寺院林立,各州县均有佛寺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在经济、政治、交通、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佛寺分布呈现不同特点,密集程度不一。对于佛寺分布的研究,可以认识唐代河东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西夏境内多佛寺,佛寺地理分布成点状,以点连线,线孤不成面。点状的佛寺分布,是当时此地政治、经济、交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佛寺的地理分布及建造,可以直观凸显西夏佛教的地域差异性和基础层次性,并对西夏的综合国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金代山西地区佛教寺院众多,影响此期山西地区佛教寺院分布的因素很多,具体说来,包括社会政治环境与民众信仰需要、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金代山西地区寺院分布呈多点状等特点。通过分析山西地区这一时期的佛寺分布及其影响,可以加深对金代佛教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纱笼树色月笼烟据说,酉水沿岸原来卯洞丕通,洪水经常为患,淹没田地,人们不胜其烦。一天清晨,丹壁上突然霞光万道,  相似文献   

6.
相关文献可证的唐五代非石窟寺壁画画家计206人,各朝代人数分布并不平衡,表现为五代较多。东晋南北朝时,画家的寺绘以润州、扬州为中心并向西和南两个方向延伸;隋朝以各地画家汇入两京创作为特色;唐代前期两京仍是寺绘中心,安史之乱后随着画家的迁徙,寺绘中心转移至成都;五代成都寺绘最为丰富,但画家壁绘的佛寺数量减少、分布地域缩小。寺绘画家中名家占据了较高比例,这间接体现了寺绘的高品质;名家参与寺绘比例保持在高位,这显示着寺绘在唐五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时期佛寺壁画里的文殊形象,常和普贤相对而出,也常见于对“维摩示疾文殊来问”这一情形的描绘中,在寺绘里文殊菩萨常坐骑于狮子之上;同时,文殊形象也有五髻文殊、千钵文殊、五台山文殊变相等形式.通过比观典籍文字的记载和今存的文物壁画,可以发现二者是相互印证、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对劳动的排斥决定了僧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世俗的供养和对佛寺的经营。从佛律对佛寺经营的诸多规定,可知早期佛寺经营即存在不合佛教精神的情况。本文结合具体戒条,联系唐宋佛寺经营状况,试探讨中土佛寺经营与佛律相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北魏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崇信五台山,视其为“圣山”、“灵山”,对五台山佛寺建造予以不同程度的扶植,遂使五台山形成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群。目前五台山保存有中国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七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内47座。台内寺庙中,有黄庙8座、青庙39座。  相似文献   

10.
李超 《佛教文化》2013,(2):56-61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目前网络上特别是微博中引用的佛寺美图,一半以上源于一个摄影师。他就是张望。  相似文献   

11.
1.天津大悲院达五百里定所,岂是易事,要几经险阻。到三百里幻城,也要靠他人指导、自己脚力因线条件具足。行脚参方更须多种善缘助力,才能完成。天津大悲院不座于山林中,它挤身于天纬路四十号。1976年唐山大地震毁坏严重,今日规模是77年修复,属开放焕场。香客如潮水,当我们跨进三门,见到灰砖玄瓦,和谐的每一座殿堂,配合着花木扶疏的环境,亦相仿佛有山林中寺院的幽胜。先礼天王殿,笑脸迎人的弥勒当中坐,行脚族人的倦意,都被这一笑靥而湮消了。各殿礼佛,心唱“若人散乱心,入干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循序来到右厢…  相似文献   

12.
本义乃为自然森林的“兰若”成为佛寺早期之名,与修行维度的森林意识密切相关,但此类森林意识在印度“精舍”“伽蓝”与中土“寺”“庙”等佛寺名称中,皆出现不同程度疏离。及至中土禅宗以“丛林”作为禅寺别名,则不仅与“兰若”在森林之本义、精修之态度、开放之属性等多方面呈现精神相似的呼应,而且还最终实现中国化的突破——象征森林意识超出修行之生命维度,同时趋向生存、生产与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就佛寺的历史脉络而言,该时期达到顶峰,表现在佛寺建筑和壁画创作。其壁画艺术无论以释仪像和诸经变为创作主题,还是以宗教类释仪像画,造型上突出地刻画了宗教的灵异,洋溢着对佛教法力的膜拜,在它身上凝聚着社会变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王早娟 《中国宗教》2014,(10):50-51
唐代长安佛寺园林的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陈迹,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文献资料试图恢复当年的迷人风光。就让这些打动过一个时代文人心扉的图景再次与我们相遇,成为永远的追忆!目遇之而成色:色彩美唐代,寺院广植牡丹已成风习。牡丹以其绝代的芳姿为长安佛寺园林的春天增添了无限韵致。权德舆有诗《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就对慈恩寺中的牡丹进行了细致的描画:"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眼于网络中佛教僧人的修行活动,选择其中最基本的两项——化缘和持戒作为考察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网络对僧人修行的实际影响,分析网络化修行中僧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保证佛教在僧人网络化修行中能够实现出世修禅悟道的宗教性与入世弘法利生的社会性双重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清音阁 踞牛心岭下,唐称牛心寺,海拔高度71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牛心寺原为后牛心寺(延福院),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三云二水”之一的卧云寺。北宋乾德二年(965),宋太祖赵匡胤召东京(河南开封)天寿院僧继业三藏等300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舍利敬奉朝廷。  相似文献   

17.
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知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佛寺文化展开讨论,主要从植物与佛教的历史渊源、佛寺文化对于植物保护机制的分析以及危机现状的分析三个方面展现作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一部分的傣族佛寺文化对于植物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水网密布的浙北平原,到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加上数以千计的大小海岛,在十万多平方公里的浙江省内,包含了山河湖海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地理风貌。  相似文献   

19.
桑吉扎西 《法音》2004,(2):35-37
本刊讯1月28至31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佛寺隆重举行都龙庄晋升“西双版纳祜巴勐”庆典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副会长圣辉法师、副会长兼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居士,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崩主活佛,昆明市佛教协会会长心明法师,景洪市佛教协会会长都罕听法师  相似文献   

20.
桑吉扎西 《法音》2013,(1):62-63
本刊讯2012年12月12日上午,云南西双版纳总佛寺隆重举行大雄宝殿、福顺楼、鼓楼落成开光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副会长刀述仁、净慧长老、明生法师、道慈法师、祜巴龙庄勐、印顺法师,副秘书长张琳,云南省佛教协会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