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直视孔孟的"正名"理论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为两种不相关的哲学体系。本文将孟子的语言观置于从孔子到荀子的整个先秦语言理论发展的脉络之中,探讨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献。有理由认为,尽管孟子没有对名实关系作出直接论述,但他在论辩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后来的名实之争有明确联系。从孔子的正名说到战国中后期名实观的发展进程中,孟子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公孙龙与后期墨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恰恰建立在对孟子所遗留的语言难题的回应之上。  相似文献   

3.
《名实论》中,公孙龙以"物"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物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一"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郑开 《中国哲学史》2020,(1):128-128
本书拣选了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道家学说中的"无""无为""因是",儒家学说中的"仁""心""性",名辩思潮中的"名实""指物",以及作为公共话题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通过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刻画,宗旨则是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道物、德性、伦常与名理的论域中讲道理。  相似文献   

5.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僧肇对名实的看法与中国传统哲学迥然不同,他既否定事物的真实性,又否定事物之间的真实差异,认为“名实无当”,事物的真实与事物的名称之间相互分离、不相符合。僧肇区分了两类名:“真名”是与物的无自性相符的,而众生所持的名字只不过是“伪号”,其之所以为伪是由于并不能从事物中找到与名称相对应的事物的体性。  相似文献   

7.
从公孙龙子的名实理论看“白马非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命题,是学界研究中分歧较大的争议点之一。本文拟从他的名实理论的分析出发,阐示这一命题的性质,以期正确评价它的功过。一公孙龙的名实理论具有诡辩性质,其中隐藏着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名正则唯乎其彼此”是公孙龙名实  相似文献   

8.
正商务印书馆,2019年,25万字本书拣选了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道家学说中的"无""无为""因是",儒家学说中的"仁""心""性",名辩思潮中的"名实""指物",以及作为公共话题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通过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刻画,宗旨则是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道物、德性、伦常与名理的论域中讲道理。定向于这个目标,除了因为"讲道理"是一切思想传统的共同品质,更因为有见于  相似文献   

9.
正他从"法治"、"人治"、"自然法"、"成文法"等法学范畴的源头上作"知识考古",辨析名实,认为孔子的"仁——礼"结构中,"礼"的秩序价值和"仁"的"损益"、批判价值共同维系古代法的生命。他的《儒家法思想通论》被匡亚明先生称誉为"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家法思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25)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此段表出般若空宗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即般若实相。一切有为法相千差万殊,但都是不真实的,最真实的是实相。实相一相,无分别相,也可以说它是无相的。它不能用语言论证,不能藉理性推求。但若奉持《金刚经》信心清净,从清净心中可以生出实相,心生实相亦即证菩提而成佛果。  相似文献   

11.
嵇康哲学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嵇康理论体系中,元一阴阳五行之气是构成万物的质料,而不能决定事物之"性",也不是事物之"理"的生成者.事物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决定了其运动规律"理".透过现象(形),辨析事物性质(名实)和规律(理)的"形名"学,不仅是嵇康最重要的学术方法,而且反映了其哲学以事物"自然之性"为本的理论特点,这也是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名实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们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公孙龙哲学思想的核心。《名实论》、《指物论》阐述了其名实现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白马论》、《坚白论》则提供了事实上的例证。《通变论》主要阐述了运动观、变化观,同样是围绕着名实观而展开的。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维护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孔子和后期墨家、荀况之问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14.
正黄瓜黄瓜为何叫黄瓜?它长得一身翠绿,与"黄"实在不搭边。据《植物名实图考》,黄瓜刚摘下来时因全身多棱多小刺,名"刺瓜"。又因它是在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又叫"胡瓜"。后为避讳改"胡瓜"为"黄瓜"。为何改名"黄瓜"不叫"红瓜""绿瓜"呢?因它老熟后会通体变黄,成为黄色的瓜,于是叫黄瓜。可惜它这时已经老了,  相似文献   

15.
学诚 《佛教文化》2010,(3):10-15
<正> 赵朴老圆寂已经十年了。十年前的2000年5月21日,当朴老圆寂的消息传来时,一种"峨峨若千丈松崩"的感觉顿时弥漫心头,久久无法消退。 "德音未远"、 "神理绵绵"是晋代名士戴逵对高僧支遁的思念。虽然我深知一真法界本无去来、生死海内妄见轮回,执妄见则有生灭,悟真如便无去来,但是当一代  相似文献   

16.
孔子"正名"说虽然是为解决政治问题而提出的,但是,其伦理意义却更为突出,因为在"名"的客观的形态中承载着德性对于事物的规定。因此,表面上看,"正名"是要求事物名实一致,但归根结底是要求心意纯正。因为只有心意纯正才能真正充实事物之"名",也就是说,欲"正名"须先"正心"。在此理论基础上,所谓的"正名"既要求对事物之名进行内涵上的厘定,也要求仁心通过"成物"的过程贯注于伦理生活。所以,"正名"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德性生命自然且自由地呈现。  相似文献   

17.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字"与"声"的关系时,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相似文献   

18.
《论语》之"论"指的是纂集的条理性,但也许兼有言论本身富含条理、哲思的意味。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从概念方面来看,孔子十分重视概念的名实关系,注重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其所使用的大量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对《论语》中的概念问题加以辨析考论,有助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也可为逻辑研究与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道教"女青"观念至迟在东晋早期就已经形成,但学界多把"女青"当作道教神灵。本文通过对道教经籍、出土考古材料、正史史料、碑刻材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晋南北朝买地券中常见的"玄都鬼律"在观念上就是指《女青鬼律》;2."女青诏书"之名实由《女青鬼律》而来,两者并不相同,"女青诏书"就是指天师道最高神太上的诏书,是构成天界律典《女青鬼律》的诏令条款;3.南朝B型"女青诏书"类买地券,本身就是"女青诏书"而非"买地券"。  相似文献   

20.
见诸《公孙龙子·白马论》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看似关涉"白马"与"马"的区别,并进一步涉及"白"与"马"的区别;但回到文本,可知此论题真正谈论的只是"白",是这个性质语词的涵义在命名活动中是否发挥限定的差别。用《白马论》的表述,就是"白定所白"与"不定所白"之别。此"定"与"不定"之别,在《名实论》和《坚白论》中又被表述为"位其所位"与"出其所位"之别、"离"与"不离"之别,它们全都与性质语词的命名难题相关。公孙龙的整个正名理论,就是对此难题的一种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