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先秦儒家并不关心这种意义的形上学,但这并不代表先秦儒家没有自己的形上学。先秦儒家形上学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为道德寻求终极根据,可以叫做道德形上学。建构道德形上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孔子尚未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自觉,孟子则明显具有了这种自觉,这种变化说明孔孟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清这种差异,对于明确儒家哲学的特质,发现牟宗三相关思想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康德不同,牟宗三肯定人有智的直觉,并以孟子本心为根基,借鉴康德形上学之架构,沟通道德与存在,试图构建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在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架构中,乃以道德涵摄存在,进而以德摄福,其构建形上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哲学上的一个终极话题,即康德意义上的圆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早期佛教的基本世界观,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此岸与彼岸、生灭与涅槃的对待,都植根于奥义书的形上学;其人生观的悲观与出世取向,以及把解脱、系缚归因于觉悟和无明,也是沿袭了奥义书思想;佛教的业力轮回说与无我说,亦可视作对奥义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能经过了数论的中介;故早期佛教的世界观是以奥义书思想为根源、基础的,但揉合了沙门思想的因素.而早期佛教的修道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瑜伽学,后者来源于非雅利安的苦行实践,但被嫁接了奥义书的世界观和宗教理想,故佛教的修道论通过瑜伽间接受到奥义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形上学思想的主题是“无”。“无”是最具普遍性、深刻性、本原性的命题 ,“无”之规定不是任意的 ,在“混成”和“象”、“应当”、“言说”三个维度上被限定 ,具体展开为“道”形上学 (包括宇宙论 )、道德形上学和“言语”形上学 ,在中国哲学史构筑起一个相当完整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是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间架,是牟氏哲学地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其之所以能哲学地建立起来,端赖其逻辑进路。由逻辑之先验性照见纯理自身,既而进至知性主体,再由知性主体之不足,而朗现儒学之心性道德主体,这是唯一的先验超越本体,"道德的形上学"至此而建立。逻辑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理解"道德的形上学"何以必须建立之根本进路。只有把握了这一进路,"道德的形上学"之内涵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全盘展露。  相似文献   

6.
晋宋时期我国佛教思潮发生着流变,其中从般若"空"到涅槃"有"的佛学转变,对后世佛教产生重大影响。后秦鸠摩罗什对中观四论的翻译,把中国内地般若思想的研究引向高潮,但一直未能停止内地高僧对实有"佛性"的思考。涅槃经一经译出,很快引起许多高僧对"佛性"关注研究,并形成南北朝的主流思潮之一。这种佛性思潮的转变与佛教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引子:关于“道德形上学”及文化比较的可能性“道德形上学”作为复合词是个需澄清的概念。“道德”与“形上学”在复合时谁为主词,谁为宾词,结果大不一样。宾词具有解释主词的功能,在复合后充当修饰词。用“形上学”解释“道德”,是要给道德寻找形上学的根据;用“道德”解释“形上学”,是要为形上学寻找道德的根据。牟宗三先生意识到这种区别并由此搭起比较儒家伦理思想与康德伦理思想的一个解释框架。他说,“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ofMorafa)与“道德的形上学”(MoralMeta.PhysicS)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前者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如来藏思想批判》进行方法论的剖析为起点,从佛教史与批判佛教思潮交织的角度,梳理了涅槃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日本批判佛教思潮的学者所主张的“涅槃非佛说”是不符合佛教原教旨主义的论断,提出应当在佛教自内证的体系中,依照解行相应的原则来考察涅槃思想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9.
吴梦 《法音》2020,(3):34-38
佛教,是一个注重生命解脱实践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思想和教义针对的是众生正在面临的苦难,研究的是生命及其感受的本质,解决的是众生如何能够得到解脱的问题。原始佛教是一个立足于众生解脱的宗教,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和"涅槃"等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众生的"苦"的问题,目的是令众生脱离痛苦而达到解脱。原始佛教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众生的痛苦及其解脱而展开的,其缘起说也是如此。[1]缘起思想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佛教思想的理论源泉和根基。  相似文献   

10.
许潇 《宗教学研究》2016,(1):124-128
说一切有部禅数学作为第一种系统性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修(禅定)和学(佛学)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不论是对禅的定义,还是对修禅的次第等都基本没有变化,有很多方法都直接沿袭了禅数学的方法。而在义学方面,禅数学的影响更既深且远。禅数学的传入第一次把佛教的蕴、处、界等基本的名相概念介绍到中国,把佛教的话语体系和致思模式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性问题的禅数学、毗昙学阐发,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萌芽,为涅槃学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准备,大大推动了涅槃学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性思想。  相似文献   

11.
郭迎春 《宗教学研究》2005,55(1):140-143
<泥洹经>又称<涅槃经>,是汉传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汉译以北凉昙无谶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又称北本)为代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涅槃信仰及涅槃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探究<涅槃经>在汉魏时期的汉译传承,客观地记述其在中土弘宣佛教的历程中曾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相续思想与其人生观、业报轮回观及解脱论密切相关,在佛教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初期佛教史上,相续思想也逐渐展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敦煌遗书伯3291号、伯2908号及上博3317号将相续思想与佛性论相结合,通过讨论相续与中道、佛性、常无常、真俗二谛、涅槃等概念的相互关系,集中体现了相续常乃至相续实性的思想特征,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相续理论。中国初期佛教中的相续思想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奉化雪窦资圣寺,缅怀近代佛教高僧太虚法师,追寻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纪念活动的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变革,佛教也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涅槃重生。太虚法师是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通过对道德理性三义的确立与对儒家的"当下呈现"即是康德所谓智的直觉之肯定,建立了道德的形上学。他进而认为康德只证成了道德理性之第一义,而未能证成其第二义,亦未能透显出第三义,衡定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通过对康德理路的分析可以发现,康德建立的道德的神学在《判断力批判》中亦有道德的证明,而非只有《实践理性批判》之单纯分解地形式地建立,与儒家以良知为本体建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李冬梅 《学海》2012,(3):155-159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虽然被阳明后学的学者们广为解读并阐释,但依然是作为一个道德形上学的概念而存在的,伦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这主要表现在:良知主体的先天性、良知即道德至善和作为是非判断的伦理准则而存在。阳明后学这一"良知"思想的伦理学属性,在确保了良知作为道德主体之德性之根后,还决定了道德主体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工夫必须依良知而行,"良知"是道德主体之道德行为之所以发生和能否发生的主宰机制。  相似文献   

16.
《佛母经》现存60号,分为六个异本系统,体现了佛教轮回思想与中国孝道思想的融合。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著录,除《嘉兴藏》外,亦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特别是系统六《佛说小涅槃经》的陆续发现,预示着传统的佛教大藏经以外,佛教典籍还存在着一个民间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形上学的建构存在着逻辑(知性)和生命两条进路,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是对熊十力生命进路的继承。本文对这一形上学建构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并对后形而上学时代意义本体论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佛  相似文献   

19.
黄崑威 《中国哲学史》2015,(2):34-39,55
"本际"词源为古代印度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外道思想流派解释世界本源的哲学范畴。"本际"虽在汉译佛典中也间有使用,但在大乘经典中,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色彩。"本际"又曾经是道教与中国佛教哲学的范畴之一。道教学者借"本际"一词的多义性,探讨"道体"与"道性"的本体之究竟和本源之起始,诠释"道"与"自然"在重玄学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本际"范畴的定义,经历了由相似本体论向道性论和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这也是李荣的"本际义"与《本际经》及《宝藏论》的哲学诠释路径。《宗镜录》的"本际义"是佛教如来藏思想与道教重玄学"本际"理论相互借鉴、吸收的成果,代表了中国佛教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有三类提法.只有在道德形上学的圆善层面上进行解读,知识才能得以保存.这固然在儒家心学系统中已经达至圆满,却未必是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最佳典范.成中英先生在尊重先秦儒家经典的原义上建立了本体诠释学,以一本多体的态度看待道德与知识,在新外王的现代开展上甚于"良知坎陷"的处理方式,为现代中国哲学形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