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20世纪20年代末,太虚法师提出了"人间佛教"和"世界佛教"的理念,在佛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佛教的伦理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佛教"人间化"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佛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计算机结缘,开启了从深山走向人间,由道场走向电子屏幕的崭新时代。从最初电子公告栏的尝试,到第一家佛教网站的创  相似文献   

2.
正在与高科技结缘的佛教教育探索中,无锡开原寺一直追求创建"互联网+智慧寺院"。除了积极建立佛教网站论坛发展佛教教育之外,还将佛教教育提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之上,做出了在公共教育探索中的大胆尝试。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  相似文献   

3.
由圣一法师率领的香港佛教代表团一行二十人,在回内地朝拜佛教圣地时,于今年五月九日至十三日在西安朝拜了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卧龙寺、罔极寺、香积寺、草堂寺等古刹及终南山、大香山。所到之处,均随缘捐款赞助维修寺庙,斋僧结缘。  相似文献   

4.
文以载道,书以达义。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书法艺术结缘。佛法与书法的关系,以禅喻书、援佛入法等概念,是历代佛教名家、书法家关注的重要命题。近期本刊特以佛法与书法为题采访了钟明善先生。钟先生长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饱含热爱之情,且有独特的感悟。在钟先生娓娓道来的谈话中,我们对佛法与书法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7,(8)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后记面对这部即将交付出版的书稿,不禁思绪绵绵。我这一生竟然会与佛教研究结缘,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有种自我惊异的感觉。佛陀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我与佛教研究的因缘起码要从考上北京大学东语系说起。1960年金秋时节,我怀着欣...  相似文献   

6.
"都市佛教"是和山岳佛教相待的概念,是"人间佛教"理念在当代我国佛教发展的新阶段。都市寺院网站建设,是都市佛教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平台,来弘传佛法的行为,是我国"人间佛教"思想的时代要求。都市寺院网站所展现出的自我介绍的主体性、内涵塑造的文化性、信仰重构的济世性和交流互动的服务性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当代"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8.
一从时间上来说,佛教是诸宗教中最早撞击老舍心灵的;从交往的程度上来说,老舍与佛教的关系似乎也更为密切一些。然而,当老舍刚刚开始接触佛教时,却是被动的,不自觉的。换句话说,老舍是在一次极偶然的机会中,最早与佛教结缘的。当探讨老舍所受到的佛教影响时,联想到的第一个人,毫无疑问的便是“宗月大师”了。关于“宗月大师”的情况,目前掌握的较少。只知道他姓刘,名德绪,字寿绵,是西城粤海刘家的独生子。粤海刘家是内务府人,因祖上曾在广东负责过海外贸易,所以冠以“粤海”二字。刘寿绵家产万贯,好善乐施。1925年出家当和尚,拜当时北京西四…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是佛教的特殊性表现或"殊相"。除此之外,佛教还有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性规定,也就是佛教的普遍性内涵。这是佛教的"共相"。"共相"与"殊相",是西方哲学中的术语,中国古代哲学中通常用"一"与"多"来表示。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汉语翻译中则通常用"普遍性"与"特殊性"来概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田:你我认识有二十年了吧?凌:今年整二十年。田:咱们和佛教音乐结缘也二十年了!凌:是啊,你是一心一意,大有建树;我是三心二意,一事无成。田:随缘就好。我这辈子就庆幸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干自己爱干的工作(指从事佛教音乐研究)。凌:我也庆幸自己这辈子可以三心二意乱干自己爱干的事儿。说起佛教音乐,我在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的编委时,曾在佛教音乐部分写了一篇《北京智化寺音乐述略》。其间对智化寺音乐、佛教音乐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问题思考较多,有些问题佛教界和音乐界都很关注,意见也多有分歧,我想听听你的看法,首…  相似文献   

12.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7)
<正>印顺法师是重要的"人间佛教"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借鉴太虚"人生佛教"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人间佛教"思想。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为中外佛教界的众多领袖所继承和弘扬。在今天,"人间佛教"已经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践。我们在这个时候重温印顺法师的著作,观察当前佛教的新开拓,不仅会加深对传统佛教的理解,也有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后妃的宗教信仰,涉及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各类民间宗教。其中信仰佛教的后妃人数最多。她们会参与多种宗教活动,如捐助寺院、刊印佛经,甚至与高僧结缘等。参与刊印佛经活动者,主要有仁孝徐皇后、慈圣李太后、神宗王皇后和郑贵妃等。分别探讨这几位后妃刊印佛经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认为因后妃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刊印佛经也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11)
<正>赵朴初先生(1907-2000)是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位取得重要成就的书法大家。他是宗教领袖,"虽然平素以弘扬佛学为大事业,但‘文字立禅,翰墨结缘’,自古也是禅门精舍的一段慧业,故朴老总以诗书双楫苇渡艺海。"[1]其毕生书法创作难于计数,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他的书学观,正如他为《书法》杂志创刊10周年所作的题辞:"尊传统以启新风,先器识而后文艺。"他的书法源于传统,得法古代碑帖,碑帖  相似文献   

16.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历代高僧运用老庄等本土文化阐释佛典,经"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和"宗派佛教"等过程,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儒家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地位凸显,也是以历代高僧大德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9.
陕西是我国的佛教大省,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关中地区素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古老的长安是中国佛教经典翻译、理论创新、实践推广以及对外传播的中心,在东亚佛教以至世界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不可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