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一在中国传统哲学如何实现现代转型这一重要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提出了“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格局,这一格局是基于佛教“一心二门”的思维方式。“一心二门”的“一心”源于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心”和“万法唯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8,(4)
佛言祖语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向楼阁城,随顺思惟,观察道路:所谓观道高卑,观道夷险,观道净秽,观道安危,观道曲直。渐次而行,作如是念:我当亲近彼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波罗蜜增胜道因;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碍道因;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摄...  相似文献   

5.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大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寻绎并重新阐释其“教行不拘而灭识”和“观密作用”两大禅学思想。“教行不拘而灭识”强调消解是非、分别,是无所住中所生之自性清净心,亦是“灭识”而归于无上妙道;“观密作用”与影响后世极为深远的南宗洪州宗马祖道一的“作用是性”禅学思想颇有关联。我们考察“作用是性”很难径直判定属于马祖的原创,从禅学思想渊源角度,可以上溯至慧安禅师,实际上“观密作用”是马祖“作用是性”禅学思想更早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天童寺札记     
信佛就是信自己“佛”——这个概念内涵极为丰富,但究其根本,是说人的觉悟,是一种清净圆满的觉性,明心见性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大圆满的自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遍布世界,人人都有。就像《法华经》所比喻的,每个人的衣服里都藏着一颗如意宝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信佛不就是信自己吗?所以,当你向佛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顶礼膜拜的时候,你应当知道,你不是在拜神,也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向人人都有的清净圆满的自性敬礼,向你自己的清净心敬礼。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而,很多人信佛并不是信自己,仅是…  相似文献   

7.
见达 《法音》2005,(7):22-27
一、绪言受着如来藏学思想的影响,禅宗素来是以“自性清净心”为其宗风之标榜,一如六祖慧能大师“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之语奠定了禅宗思想的根本精神。如此上千年的思想传统在过去有着辉煌的建树,为佛教文化注入了富饶丰厚的养份,为佛教行者形塑了生命价值的典范,渊远流长,于今不竭。然而,在当今高扬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世界潮流之中,佛法如何应对?尤有甚者,处于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化社会,面对物质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这以“自性清净心”为中心的禅宗精神于当代是否仍具有其思想的出路?这是现代佛教行者必须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为真心?何谓妄心?二者是何关系?智旭认为众生现前一念,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于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究实而论,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依真心显现,真心依妄心求得,真妄本来一如.修行的关键,在于了达妄心本无自性,即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  相似文献   

9.
神会的心性解脱思想总体上来说仍然是慧能南宗禅的"自性解脱"观。不过,神会又特别突出了众生心中所具有的"知解"之性。"知"即众生心的体性,为众生所本具;同时也是众生"识心见性"的能动主体,所谓的"解脱"只有通过众生心所本具的"自然智"发起对寂静之心体的观照作用,在"知"与心体"相应"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同时,神会在强调"知解"在众生解脱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时,又特别突出"善知识"的指授作用对解脱成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认为 ,南、北禅宗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南顿北渐。本文认为 ,所谓渐修与顿悟 ,实际上是一个修行过程线上的两个不同点 ,即事物变化时的量变和质变。北宗所追求的也是刹那间的顿悟成佛 ,却强调渐修的重要 ;南宗默认渐修过程的存在 ,却强调顿悟。由于强调点不同 ,导致了南北二宗兴衰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6,(2):150-159
本文抛开后世中观论师的理论阐释,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所批判的自性的含义,进而明确无自性而空的意义。以认识论怀疑主义为前提,龙树指出一切概念都同时含示着固定不变的存在主体及其必须参与的变化和观待,从而导致自相矛盾而不能有所指向。其语境中的自性即是概念的预设指示对象。由此龙树主张众生的一切概念皆无所指对象,也就是一切唯是空名而无自性,这一意义的空即是所知世界的彻底不存在,与后世论师所主张的"缘起有自性空"有方向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日本修验道奉能够以咒术役使鬼神的役小角为教祖,强调山岳为灵域,主张通过入山修行来获得非凡的生命体验,故以"修验"为名。修验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合性宗教"的特殊性格。本文将道教与修验道置于日本佛教文化视域中,通过对修验道教主役小角事迹的考辨、修验道"山岳性格"之形成,来研究修验道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由此来展现道教在日本传播方式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造点坏事害害人,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  相似文献   

15.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  相似文献   

16.
龚晓康 《法音》2007,(8):39-42
一、引言所谓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出自《摩诃止观》卷第五:"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  相似文献   

17.
《大乘起信论》的主要观点是“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而“一心、二门、三大”在理论上最为重要,四信、五行则主要讲修行实践方面的内容。在“一心、二门、三大”中,“二门”具有核心作用。“一心”要通过“二门”来显现,而“三大”则为“二门”中“心生灭门”所含摄。无“二门”则“一心”无法显现,同时,也就不存在“三大”。所以“二门”在《大乘起信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疏通它们之间的含义和关系也就至为重要。在这里,主要结合《大乘起信论》来分析法藏对于“二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一义谛"心体平等义"以及世谛"心体缘起用义",通过真心与染性、理体与事相、止行与观行三个方面的阐述,慧思安立了"真心本具染性"、"心外无法"、修止行离世谛、修观行知世谛等命题,由此开显真、俗二谛与止、观二门之互摄圆融。  相似文献   

19.
法藏法师在《大乘起信论义记》中约"真如门"言"止",约"生灭门"言"观"。以"一心二门"来统摄"止观俱行",并援引智者大师之"止观"思想对《起信论》所提及的"止观门"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阐释。他指出,修止须具足五缘,正修有"坐中修"(静)和"余威仪"(动)两种情形,鉴别正邪之"止"有"依定研磨""依本修治""智慧观察"三种方法,只有"理定"即"真如三昧"才是正定。修观有法相观、大悲观、大愿观、精进观四个阶段。分别说修止修观只是一种方便之说,真正的修止观,即止观俱行。  相似文献   

20.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一义谛"心体平等义"以及世谛"心体缘起用义",通过真心与染性、理体与事相、止行与观行三个方面的阐述,慧思安立了"真心本具染性"、"心外无法"、修止行离世谛、修观行知世谛等命题,由此开显真、俗二谛与止、观二门之互摄圆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