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然而,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领域,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给定的和自在的王国。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各样旨在维持个体生存的活动的总称。日常活动区别于自觉的类的活动(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个体的再生产;而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类活动的功能则是社会的再生产。然而,日常生活(个体再生产)又构成类生活(社会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换言之,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断再生产出个体自身,而且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已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8)
近年来气功学发展很快,对防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佛教的“调五事”与气功学有相通之处。兹将其内容和方法略作介绍。一、调食俗话说:“病从口入”。食能滋养精血,资神益识;亦能病患突起,性命交关。调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修“止观”的人来说,调食的内容有三: (一)调食物:在食物选择上,那些对健康有害的东西,绝对不能食用。 1.不能食用烟、酒以及各种毒品。  相似文献   

3.
中医人文文化特点与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人文文化特点与中医现代化大连市中医医院(116013)白长川一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作为伟大的宝库加以发掘并提高,不仅仅是指中医科学技术的本身,而且包涵了丰富的中医人文文化史。中医人文文化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预防疾病、诊治疾病的方法与实践,而...  相似文献   

4.
证候,状态与W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的本质是什么?是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whole regulalory mode、WRM)。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把疾病按证候分类,即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实际上这一分类方法把现代医学疾病与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可以说成是发病前WRM作用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共轭体作为对象来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示机体稳态的差异,即WRM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疾病前成为罹患疾病的前提,在疾病中与疾病以一种共轭活动的方式供中医诊断时参考,在病后成为完全康复到正常状态的过渡。因此,在中医学的治疗模式中,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调节(中医整体观称…  相似文献   

5.
论坛荟萃     
刘宝三:论个体思维的社会化 个体思维总是具有社会性的,但个体思维的社会性不等于个体思维的社会化。个体思维社会化的涵义有两个方面:1、个体思维主体不断向社会思维学习,通过自觉的艰苦的努力,使思维活动具有发散性,同社会思维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2、个体思维社会化是个体不断把自己的思维成果推向社会,为社会所认同,所接受,并用于认识和改造社会,成为社会思维成果的组成部分。个体思维社会化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个体思维活动的社会化,对社会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个体思维成果的提高及其社会化,又能提高整个社会思维水平,推动社会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塞里提出应激理论以来,学者们对应激引起的疾病更加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应激反应的机理认为是当生物体受到各种刺激时,能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增强而引起的反应.应激反应本身能够协调机体的适应力,所以有"应激无害论"一说.如果过激就会引起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改变.如同中医的七情学说,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如果过激就会致病.  相似文献   

7.
就辨体施膳对亚健康状态改善作用从历史渊薮、理论基础、药食五味功效理论及发挥的现代作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亚健康状态予以辨体施膳有其理论渊薮和基础,其概念和方法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观等基本理论,是中医理、法、方、药(食)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医药食五味功效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辨体施膳在保证中医传统功效的同时,发挥着营养、免疫调节、调节代谢等一定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波  李东进  王财玉 《心理学报》2016,(12):1574-1588
以往对于环保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促进人们更多从事环保行为,较少有研究涉及参与环保行为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通过3个实验发现当绿色消费和享乐消费是竞争关系时,对于认为环境价值观重要的个体来说,无论参与环保活动是出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都会增强消费者的环保自我担当,促进绿色消费,而对于认为环境价值观不重要的个体来说,只有参与环保活动是出于内在动机的时候才会增加消费者环保目标进展的感知,促进享乐消费,出于外在动机参与环保活动并不会促进享乐消费。  相似文献   

9.
抑郁的中医辩证分型有多种,但各种分型都牵涉脾胃气机不畅这一病机。中医认为过午不食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养护脾胃功能,因而持午有助于预防和干预抑郁。从佛教来看,持过午不食戒有助于修行禅定,并且有大福报。抑郁的症状类似于《摩诃止观》所说的"魔病",智者提出对治魔病需要"深观行力"及"大神咒",而两者发挥作用都需要以禅定为前提,持午有助于禅定,因而有助于预防和对治抑郁。  相似文献   

10.
在亚健康状态研究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非病但非健康”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不适,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概念和测量诊断工具。由于亚健康状态研究数据中含有潜变量、测量误差以及变量间关系需要确定等因素,不能使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观测变量、潜变量、测量误差及变量间的关系,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亚健康状况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亚健康状态理论模型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国家不断强化对个体工商户税收的征收管理,虽然偷抗税现象有所减少,但目前这种现象还仍然严重存在,个别地方甚至还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造成偷抗税行为并屡禁不止,首先直接取决于纳税人的心理动机。因此,认真研究分析个体工商户纳税人偷抗税心理,对于寻求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体工商户偷抗税心理分析人的心理动机必然导致自觉的行为。个体工  相似文献   

12.
日常烦心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烦心事是一种常见的日常压力源, 是压力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主要使用量表法、访谈法和日记法来测量烦心事。个体的人格特征、性别、年龄以及事件特征等是日常烦心事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日常烦心事引起消极情绪, 从而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 目前日常烦心事对健康的作用机制存在两大模型: 一般模型和特定模型, 一般模型强调压力反应的一般性, 而特定模型则强调不同的压力源会引发不同的身心反应。未来研究在探讨日常烦心事的机制、结构和测量工具编制的同时, 还应特别重视日常烦心事的预防和疏解。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曾经长期被认为是研究精神世界,研究意识经验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所以历来的心理学体系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的体系。心理、意识、经验总是在特定的个体身上的,心理学以研究个体为自己划定的范围是有一定道理的,个体心理学研究得最多也最早的是关于个体的感知觉与记忆。因为感知觉是产生一切心理现象,一切意识经验的开端,而记忆则是个体所以能持有各种意识经验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一切心理就  相似文献   

14.
情志疾病与情志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志疾病与情志医学大连市中医院(116013)谢平一、建立情志医学的必要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理与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愈加重视。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和人的情志变化十分密切。所以情志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建立情志医学,加强...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概念中医内科疾病传统上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类。按照心身医学的疾病分类,人类疾病分为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和心身疾病三类。中医内科疾病也可分为中医内科精神疾病,中医内科外感躯体疾病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中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中医内科学作为二级学科,中医心身内科学应作为三级学科,它的概念应是研究中医内科中的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方法手段是中医的心身并治。2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医心身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  相似文献   

16.
伦理道德的管理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道德是协调和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管理实质上也是协调和处理关系的活动。协调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伦理道德和管理共同的价值指向。在协调这一点上,伦理与管理得以同构。这决定了伦理道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或方式。就社会管理而言。伦理道德可以弥补规章制度之不足并克服其局限性,提高组织的有效性,通过降低管理成本、创造合作效益、克服“外部性”等来提高管理效率,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就个体管理而言,伦理道德可以促进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协调人际关系,理性地控制自身,促进自身成长,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休谟提出的"是-应当"问题在安斯库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斯库姆反对休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显白的事实"从"是"中推出"应当"。但她接受休谟的动机理论,而这一理论给她的推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回应这一挑战,安斯库姆不自觉地引入了关于动机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分。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是"中可以推出日常意义上的"应当"而推不出道德意义上的"应当"。这使得她最终主张抛弃道德意义上的"应当"而回到日常意义上的"应当",回到德性伦理学中的概念上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寇或 《心理科学》1998,21(3):268-269
本研究得到林崇格拉挂和章志光针挂的指导。1引言道德观念影响源主要指影响个体道德推理的权威。亨利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只是探讨了个体的道德发展形式,注重的是个体如何进行道德推理。但实际上,个体的品德是对一定社会文化、规则、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也就是说,个体做出道德抉择的依据决定了他的品德内容,而道德推理和抉择的依据集中反映在个体心目中的道德权威对其的影响上。不同的道德权威对个体构成不同的道德观念影响源,从而对个体品德内化过程产生通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各种不同的道德权威影响源,而不是所谓…  相似文献   

19.
一、病因研究的近况当前心身医学的病因观点是把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看成是由多因素所决定,而且在本质上是多相的(Weiner 1979)。因此,既要重视,但又不主张过分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所以,研究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对躯体疾病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某些人格变量及特殊行为对个体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的心理、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人是怎样反映客观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反映现实的。在马克思看来,不仅是感觉和知觉这些直接的感性的认识,而且人的思维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指出,就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说,决不能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这是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这种片面的历史观,恰恰忘记了人按其本质来说,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自然界作用人,人也反作用于,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