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少飞 《法音》2021,(10):47-53
元代著名禅师中峰明本,时人称其为"江南古佛",是江南丛林"庵居知识"的重要代表.明本以践履头陀苦行为初心,不住持名山巨刹,深自韬晦.在其游方江南各地时,明本与苏州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在隐遁苏州之际,明本吸引了不少参学随侍的禅僧弟子,以及由此形成的修行道场,成为中峰法系在苏州弘传的基础.在明本弟子中,虽有广交文士官宦的天如惟则,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僧徒.中峰法系的寺庵,皆尊明本禅师为开山祖师.其崇高的志趣与僧格,成为该系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典范.而甲乙之制(寺庙师徒相承的住持制度)的传承方式则保证了此系法脉及寺庵在苏州地方的长期存在.元明时期,作为精英僧人的惟则的师子林禅庵很快废毁,而作为普通僧众的苏籍弟子的寺庵由其稳固的传承制度及祖师信仰内核却得以长久存留,为中峰法系融入地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释佛心 《法音》2014,(6):53-57
正前言千岩禅师[1],俗姓董,浙江萧山人,乃是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属临济宗虎丘派。7岁入私塾,所学诸书,过目成诵,行为举止,循规蹈矩。年稍长,即入寺院,从授经师学习《法华经》,19岁时于灵芝寺落发受戒。朝廷三度派遣重臣,降香褒扬,赐予"普应妙智弘辩禅师"及"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之尊号,并赐金襕法衣。千岩禅师圆寂于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春秋74岁,临终有辞世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本文主要依据千岩禅师所撰《示众》文为主线,从短短近200  相似文献   

3.
梦东禅师(1741-1811),又称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祖。早年参禅有悟,受粹如纯禅师印可,成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天隐圆修)七世的嗣法门人。曾率众参禅,大振宗风。后辍参,专修净土,主张莲宗,并创建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对清朝中叶净土宗的弘扬做出重大贡献,其净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梦东禅师的著述主要有两种:《梦东禅师遗集》与《念佛伽陀》。目前,关于《梦东禅师遗集》源流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从形成、流通、版本和署名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述,这对于深入研究梦东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研究清朝中叶以来净土宗发展史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到渠成     
见心 《法音》1990,(10)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僧问仰州南塔光涌禅师:"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宋代苏轼《东坡续集》卷十一  相似文献   

5.
《药山寺纪胜》发表于《佛教文化》的那年秋天,津市市委和统战部领导两次进京汇报情况,争取到国家宗教局的拨款,翌年建成啸峰山腰的惟俨禅师化城新塔。大约三年前,住持谷泽师亲口告诉我:古历十月廿六日晚(阴历12月14日),惟俨墓塔的小圆窗内闪现红光,历时四个多小时,住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9月3日上午9时,"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明旸禅师纪念馆开馆、福建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一代高僧·明旸禅师》纪录片首映典礼仪式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旸禅师纪念馆顺序进行,海内外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共同见证。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明旸禅师纪念馆馆长本性法师首先致辞,他  相似文献   

7.
《尚书》中蕴含的生命伦理精神和原则,简言之可概括为"惟克天德"四字。在《尚书》中,"天德"具有形上本体义蕴,它构成一切生命价值的根源和人类行为正当性的基础,而作为"帝天旨意"的天命本质上也受"天德"规定,故"惟克天德"体现了《尚书》生命伦理的根本精神和原则。而《尚书》中的"天德"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即是指天之好生、厚生之德,故"惟克天德"实质是要人以"生"为本、厚生、利生。本着厚生、利生的价值理念,儒家当不会一般地反对诸如基因增强、无性生殖等现代生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人在天命面前毕竟是有限的存在,因此对于一些触及人类重大命运并且对其利害结果没有确定性把握的技术,儒家则主张不宜贸然应用于人类切实而普遍的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8.
龟山福清寺座落于福建省莆田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处的三紫山,群峰环峙,三紫凌云,松林叠翠,溪声如弦,为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法嗣无了禅师开山创建,无了弟子草庵义禅师法嗣慧忠扩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佛祖统纪》、《五灯会元》、《指  相似文献   

9.
正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据说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改名作  相似文献   

10.
潮汕历史上流传唐代大颠宝通禅师作过《心经注》,应源自于元代灵山寺僧释了性的误会,以致长期以讹传讹。民国时期潮州学人饶锷就论证此书为大颠宝通所作;在日本学者及饶宗颐的研究下得到纠正,认为是宋代大颠了通所作。近年出版的《大颠宝通禅师文存》则认为《心经注》作者是宝通原述,了通续述,是宝通和了通禅师两人隔代合作的成果。通过对《心经注》的细读分析,认为宋代了通禅师是《心经注》的唯一著作权人。  相似文献   

11.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维摩诘经》你的内心清净了,你生活的世界就是美好、和谐的;你把别人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里;你把别人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相传有一天,苏东坡到好友佛印禅师那里,跟佛印禅师茶叙。两人盘腿而坐,品茶聊天。  相似文献   

12.
艾茶 《佛教文化》1995,(5):44-45
《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他的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将中国的禅宗佛教——临济宗和将中国的饮茶风俗传入了日本。 荣西禅师1141年生于古时日本备中国的吉备津。终年75岁。始曾专研天台密教,创立叶上流派,人称对上上人。初次渡海入宋时年仅28岁,参拜了天台山后。  相似文献   

13.
自唐末五代至于明清,注疏《楞严经》的著作不可胜记,其中宋、元现存的注疏有十余种。笔者在考察了诸注疏关于"修行阶位"的诠释后,发现这一时期诸注疏诠释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分歧,甚而非常重要的天如惟则的《楞严经会解》在关于其中的部分名相上也因为误解了宋代温陵《楞严经要解》的诠释而错改了引用。本论在分析了包括子璿《义疏注经》、仁岳《熏闻记》、怀坦《集注》等宋元现存《楞严经》注疏的基础上,重点对"修行阶位"中关于"阶位数""乾慧地""单复十二"等问题的不同诠释和诠释分歧予以分析和研究。透过查看佛经经典诠释的不同,而更加明了诠释行为本身的意义,即是诠释者在诠释过程中完成自我与被诠释文本在所处时空或语境中的关联和统一。  相似文献   

14.
见心 《法音》1990,(10)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一语,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  相似文献   

15.
佑国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壁画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山西现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壁画保存完整,画面庞大,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是以北宋佛国禅师惟白赞偈、孤云居士金俊明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为粉本绘制,是研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华严信仰在五台山的盛行提供了可考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亦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的资料是编于南唐时的《祖堂集》,可惜记载不详;《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对伏牛自在禅师也略有提及。通过以上文献大体可勾勒出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及禅法。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4)
正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1],《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  相似文献   

18.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19.
蒋海怒 《学海》2002,6(4):115-118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观念原型”在宗教神学、政治理念、人生追求方面均有表现。为了达到或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方面。这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提倡“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的实践人格。先秦儒家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往往对“圣人”发出赞叹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庸》用内在超越的方式将此归结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孟子用心性说将人道与天道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  相似文献   

20.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