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时期,中国的回民穆斯林群体创办了许多的报刊,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丁宝臣创办的《正宗爱国报》,迟至1949年,还有庞士谦主编的《回民大众》,此段时间内,全国各地所创办的各种报刊,内容丰富,既有教理讨论,也有文艺创作、时政评论、科学普及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过去涉及到教义与抗日战争关系的论述很少,本文试图以报刊为中心,论述时人如何从经典与教义出发,理解抗战,支持抗战以及试图推进个人与宗教进步的。  相似文献   

2.
"南华文艺"事件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侮教案之一,它由娄子匡的民俗学研究引发,影响波及全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民国时期民俗学研究的兴盛对事件发生的影响,以及事态扩大的过程中上海回民和华北回民态度的鲜明差异。本文通过对"南华文艺"事件和其所处历史背景的研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笔者认为"南华文艺"事件的扩大和华北回民的激烈反应,是由于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对华北的军事和政治威胁、以及其利用伊斯兰教分裂中国的策略引发的。  相似文献   

3.
乌兰浩特市伊斯兰教是1929年开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解放后发展很快。在旧中国,东北屯垦军进驻科尔沁草原垦荒,1929年,垦殖局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市的旧称)出售街基。民国二十年(1931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回民苦于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和汉民中的难民一起,来到东北。最早来王爷庙的回民有白国珍、冯振山、马宝善等。白、马两家各自开设饭馆,出于营业需要,他们去葛根庙请来河南洛阳回族难民阿訇金光先为回民饭馆掌刀。  相似文献   

4.
河南"回民秧歌"其实就是南顿"回民秧歌".南顿"回民秧歌"是河南省唯一的回族民间舞蹈.南顿位于项城市,现称南顿镇,旧称南顿集.至今,在南顿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  相似文献   

5.
报刊作为民国时期最主要的舆论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对于事物的认知。经过报刊这一舆论工具的引导,民国时期社会公众对于敦煌的印象多集中于莫高窟方面,而对敦煌其他方面缺乏认知。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报刊广告文字设计是现代美术字引入的缩影,是变体美术字、装饰风格美术字多样化的综合表现,折射出现代报刊广告艺术在新文化的思潮影响下呈现出风格多样的繁荣景象,扩展了报刊广告文字设计表现的视野。民国时期报刊广告文字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题或标语的文字基本是手绘的美术字;二是报刊广告文字设计画面形式多样化;三是虽然报刊广告仍然采用旧式的文字从右至左的竖排版方式,但新的版面编排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大胆尝试创新的一面,又是中国现代报刊广告设计借鉴的重要参照资料,其报刊广告当中的设计智慧、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使它们获得了超越经济活动的、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极右分子马震武的罪行在报刊上公布以后,激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广大回民群众无比的憤怒,从去年九月下旬开始,很多地方的回民都举行了座談会,紛紛揭发和批判了极右分子馬震武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罪行,各地伊斯兰教界中深入反对坏人坏事的斗爭,也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普遍开展起  相似文献   

8.
河南“回民秧歌”其实就是南顿“回民秧歌”。南顿“回民秧歌”是河南省唯一的回族民间舞蹈。南顿位于项城市,现称南顿镇,旧称南顿集。至今,在南顿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有关“回民秧歌”的起源,据秧歌艺人马仁杰介绍说,南顿“回民秧歌”的产生和流传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传统的“回民秧歌”有11人参加表演。一男子领舞,左手拿一串铃,右手持伞灯;一男子扮演盲人,拄一拐棍(丑角);一人扮演背包袱的(丑角);其余4男4女(女的由男子扮演),男角挎腰鼓,女角持二锣。打鼓演员及打锣演员载…  相似文献   

9.
河南襄县颖桥回族镇是个回汉民族杂居的地方,全镇共有1225户,5446人,其中回民563户,2524人。他们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特别是通过八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学习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了,明确了目前我国社会的性质和建成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标准,澄清了一些糊涂认识,进一步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敢想、敢作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从而加强了新的民族团结,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如该镇回民较多的第三生产队,为了鼓足更大干劲,力争1959年小麦高额丰产,掀起了轰轰烈烈地大稿积肥运动的热潮,将自己现住的破草房扒了90余间,共积肥700余万斤。汉民看到回民扒房子大搞积肥、他们就主动地将自己现住的百余间最好的房子让给回民  相似文献   

10.
沪西清真寺是上海市著名伊斯兰教寺院之一,不少有影响的阿訇,如著名的伊斯兰教爱国人士、大学者、大阿訇买俊三,现任市伊协名誉会长马人斌都曾担任过该寺教长。沪西清真寺位于普陀区的长寿路街道的药水弄。十九世纪末普陀区一带还是河塘纵横的水乡,1899年,这里被划为公共租界,美、英、日等国商人相继来沪开厂造房,沪西一带主要有日本人开的内外棉纱厂、日华纱厂等。那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安徽、河南、湖北一带的回民,每逢涝灾,就纷纷逃荒来上海,逐步在药水弄地区形成聚居点。由于回民群众信仰伊斯兰教需要过宗教生活,1917年由湖北籍回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系指自1908年《醒回篇》创刊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由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分别出版的以阐明伊斯兰教义和教律,介绍伊斯兰历史和人物,倡导新式回民教育和经堂教育,沟通中外穆斯林  相似文献   

12.
改来改去最后叫“回民学校”在北京市回民聚居的牛街地区,有回民饭店,有回民医院,还有回民学校。饭店和医院门前的牌子,也许“多年一贯制”,而这所学校的牌子却换了又换:成达师范、回民学院、回民中学、回民中学分校、六十八中学、首都中学、一三五中学、回民学校。这所学校,8次更名!每一次更名,都是事出有因。且说这最后一次更名:1985年1月,根据北京市回民群众和回民学校校友要求,经中共北京市委讨论决定,又经半年多时间的准备,于1985年8月挂出了“北京市回民学校”的牌子。这一挂,就是20年,是这所学校使用时间最长且延用至今的校名。一所…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中的压迫、剥削制度是回族人民貧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也是反动统治阶級残酷压榨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目前反对宗教中压迫、剝削制度的运动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河南临颍县凡城回民曾以半月的时間改变了宗教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現象,使当地回民的面貌煥然一新,不仅解放了思想和摆脫了名目凡多的宗教負担,进一步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清除了历史上回汉隔阂的残余,加强了民族团結,使几百年沉悶死板的凡城回民,顿时变得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解放以来,凡城回民的政治經济地位都起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宗教中的压迫与剝削給他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并未消除,严重的阻碍着回族人民的进步和发  相似文献   

14.
庞士谦(1900——1958)字益吾,河南孟县桑坡人,回民,伊斯兰教学者,是我在成达师范读书时的老师。因我曾两度从师学习,受教很多,印象深刻,至今虽隔四十多年,而老师给予我的教诲,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中期,也是鲁西一带最困难的时期。这里的回民同胞约有十万人,家家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当时泰西有党领导下的回民抗日大队、回民联合会,当他们看到抗日家属和回民子弟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便建议办个回民抗日学校。上级采纳了这个意见,于1943年下半年开始筹办一处回民抗日高小(也曾叫“文工团”),经上级拨款支援,于1944年下半年招收了一批抗属和一部分贫困的回民子弟入校读书,服装、生活以  相似文献   

16.
南京建邺回民医院自1988年建院以来,热情为回族穆斯林服务,前不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南京市有七万多回族穆斯林,而建邺区又是全市回民集中居住区。为尊重回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方便广大回民看病就诊,早在1954年,南京市就建立了回民诊所。“文革”期间改为街道卫生院,1988年7月正式改名为“南京建邺回民医院”。这是全省建立较早的一所回民医院。  相似文献   

17.
这是河南襄城颍橋回族鎮的群众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歌颂,事实也正是这样。颍橋回族镇位于襄城县东北隅,北靠颍河,东临許南公路,南与首山屏望。这里是一个回民聚居的地方,1957年1月命名为回族镇,共有回汉民8107戶,24,345人。其中回民有563戶,占总戶数的8.3%,有3520人,占总人数的6.8%。解放前,由于长期受着封建压迫和宗教的束縛,除极个別的大地主、惡霸之外,这里絕大部分的人民从事农业和肩挑小販,终日劳动,不得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肥城县回民一千一百戶,五千余人口。解放前他們的生活非常貧困,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回民在各方面都有了提高。党为了扶助全县回民发展农业,仅去年一年就給回民买了不少大小型农具,价值一万○七百四十元,使回民在农业上有了迅速的发展,生活逐步上升。过去我县回民全是文盲,写信都找不到一个識字的人。现在回民适龄儿童都入了学校。政府在1957年用在回民文化教育上的补助費就有一千四百二十九元,购买文俱乐品的补助费是二百五十元,医疗費一万六千元,使我县回民的文化获得空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江苏泗阳县的回民在各方面都很落后。他们在政治上根本谈不到地位,在经济上都是小摊贩、卖烧饼油条,宰牛羊的,在文化方面仅有小学生二名,权本就没有大中学生。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我们回民关怀无微不至,安排县人民代表九人,各乡镇都有回民代表,各行业都有回民参加工作:有当农村管理区会计主任的,有当城市居委会主任的,有做经理和县科局长的。全县现有回民大学生四人、高初中学生50余人,小学生更多。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事情。回民胡杨氏感动地说:“过去我们回民很穷,念不起书,现在我儿子在南京大学读书,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这都是党和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1956、1957两年,党和政府拨给生产补助金,扶持回民就业,并在农村搞副业。1958年9月,全县成  相似文献   

20.
岷县,故有临洮、岷州等名称,是甘肃南部建置较早的一座名城;历史上著名的秦长城西端终点就在县境内。岷县始有穆斯林为元末明初。明洪武十二年,沐英西征洮州十八蕃族,途经此地,即有众多回民定居于此’清兵入关后,在西北回民起义中,甘州回民丁国栋等曾至岷县,又有很多回民遗落当地,清同治年间及其以后历次的回民起义中,陇西、临夏、张川等地难民先后流落在这里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