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意识问题是行为论心理学必然面临而又难于解决的根本要害问题。1971年被美国心理学会宣称为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正统的、彻底的行为主义当代代表B·F·斯金纳,于1974年发表了他的行为主义纲领性专著《关于行为主义》一书。该书结论一章,首先着重论述了意识问题。这代表他从事行为论心理学四十余年研究的有关意识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刘少杰 《学海》2005,(5):104-109
感性意识并非单纯的被动的反映过程,西蒙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对注意的研究表明,感性意识也具有对信息的加工和选择性;康德对感性时空形式的论述,揭示了感性在全部意识活动和选择行为中的基础地位;在经验行动中的感性意识,以其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支配了人们的感性选择行为,马克思对此已做出了丰富论述。这些都说明,仅从理性计算和逻辑推论的角度去研究人们的选择行为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会议·活动     
《天风》2010,(11):32-32
<正>徐晓鸿牧师出席《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感恩奉献礼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徐晓鸿牧师于2010年9月27日,应邀参加香港圣经公会举行的《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感恩奉献礼并担任五位主礼嘉宾之一。国家宗教事务局二司司长马宇虹女士介绍了内地教会的圣经出版事  相似文献   

4.
庞跃辉 《学海》2005,1(5):83-8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一股强烈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应运而生,并迅速而深广地波及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如何深刻认知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生成逻辑,科学把握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本质特征,真正明确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实践指向,以积极引导人们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现代哲学必须备加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生成逻辑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的诸多领域就有了自己的对立面,它们不再是…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宗教的社会作用,常常囿于“左”的偏见,只看到它的消极面,而否定或忽略它的积极面。本文以宗教道德为视角,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宗教的道德观念也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例如,佛、道二教道德观念中所包含的奉献意识、行善意识、制欲意识、宽容意识,等等,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效应,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其值得重视的价值,只要我们善于提炼和引导,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意识是人类当前最为缺少也最为重要的行为意识,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亟待提高。环境艺术是整个环境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物化环境,又是人文环境,即人类行为具有环境因素中其他任何一种因素所不具备的意识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创立之初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以冯特为代表的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的内省法;二是由艾宾浩斯引起的研究客观外显行为的S—R方法。后者避免了内省法可能引起的弊端,但却使心理学家们放弃了对人们意识问题的研究。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研究意识问题,心理学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将身体献上     
罗江涛 《天风》2003,(12):46-46
论到奉献,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钱财的奉献,似乎那就是奉献的全部内容。但那样去理解奉献,实在是太片面了。奉献可以说,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具备的行为,也是我们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基督徒该如何去理解奉献的内涵,如何过一个奉献的生活呢? 保罗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他这话是对“弟兄们”而言的,意即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有奉献的资格。保罗以上帝的慈悲劝我们献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奉献,并不是被强迫或慑于权势而被命令去奉献,乃是因着上帝的慈悲,也不是因为被惧怕所驱使,而是为着爱和慈悲。那我们当怎样奉献呢?  相似文献   

9.
《论语·乡党》行为礼仪表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可分为制度礼仪与行为礼仪,后者专指人们日常生活层面的礼仪,可以看作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华夏民族有注重行为礼仪的传统,对于行为礼仪的特质,时尚性、传承性都有颇为成熟的认识,《论语·乡党》即为明证。《乡党篇》是有关中国行为礼仪的最早文献记录。从较新的视角,对《论语·乡党》有关言谈、举止行为礼仪作具体阐析,可以加深对于行为礼仪的再认识,亦可加深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思。行为礼仪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奉献的美德     
教友们自愿奉献的行为是教会的古老传统,也是教友们表达爱心的美德。这种奉献的善行从旧约时期天主的选民——以色列民族就已开始,他们将自己的各项收入奉献十分之一。他们奉献的目的有三:第一是奉献给圣殿以维持圣殿所需的费用。圣  相似文献   

12.
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王莹道德价值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对于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它属于精神的价值。可以说,凡是有益于他人或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进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那么,经济行为能不能在取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以39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社交焦虑在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公我意识、私我意识水平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自尊对网络过激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社交焦虑在自尊和网络过激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公我意识调节自尊对网络过激行为的直接作用。相对于公我意识水平高的大学生,直接效应对公我意识水平低的大学生更显著;(4)自尊对社交焦虑的作用还受到个体私我意识的调节,相对于私我意识水平低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私我意识水平高的大学生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是研究群体活动的内部机制的理论,它以动态的和系统的观点,分析和研究群体中人与环境两个方面的诸多因素,及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和群体的行为规律。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医素和外部条件,受动机支配和影响,在动机激励下进行的,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行为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人行为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个人行为的方向、向量决定于内在的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关系。人们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都是受到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等,这些都属于内在的动力因素,它是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一个群体不是个体的、抽象的、简单的结合,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民族精神的浸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民族精神的浸润刘良海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它通过民族文化最为具体的价值行为,最为深厚的文化意识,直接规整、引导人们的致思趋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开辟新的精神方向,有其...  相似文献   

16.
在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支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传统法文化心理定势,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法文化心理折射。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心理,对解释社会现象、了解国人法律心理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仁者·智者·强者--田家炳:新时代的人格典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家炳先生以其"修身齐家"的道德修养和慧眼独具、实业兴旺的业绩,实现了仁、智、强统一的理想人格.这既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命运的恩赐,而是在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境界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不懈追求、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的伟人灿若群星,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个时代;然而,却没有人能象甘地那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甘地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了整个人类社会,他实质上是一个在历史上应和佛陀、基督相提并论的人物,是印度向现代世界奉献出的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卡尔·希思把他形容为“文明的仁慈博爱的人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1月2日起,《天津日报》辟专栏开展了奉献问题的讨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积极参加讨论,至5月8日结束,先后发表文章30篇,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什么是奉献精神 有的同志提出,奉献的基本点在于干好本职工作,做该做的事,取该得的酬。有的认为,奉献是“恭敬地交付”、而不图回报。讲奉献就要多付出,少索取,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有的同志还提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行为能否合乎道德标准,是通过外在的社会条件和内在的道德意识来确保其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社会条件,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以及社会道德整体的水平等等;而内在的道德意识,有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的自觉和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