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盖治新考     
平盖治约形成于西晋到刘宋之间,形成之初,其治地位于犍为郡武阳县。后因县域变革,该地新辖彭山和新津二地,以致后世文献出现"新津说"和"彭山说"两种观点。以南宋为界,之前文献多称"平盖治",以后则称"平盖观"。彭山平盖观于明永乐年间被重建,其具体位置在今彭山区观音街道龙门桥村附近,现已难觅旧迹。刘浩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学家。学界一般认为杜光庭被僖宗召见赐紫的时间在僖宗即位之初,本文认为此说不准确。杜光庭被召见赐紫当在僖宗入蜀之初,即中和元年(881)。875年,杜光庭因访道求经而离开天台,先后漫游浙江开化、武夷山、江西崇仁县的沸湖山等地,最后来到蜀中。876年后,杜光庭以成都为中心,漫游蜀中及周边地区。881年,唐僖宗逃奔成都,在成都召见杜光庭并赐紫。  相似文献   

3.
目前道学界有人研究认定,张陵初创“平冈治”在洪雅瓦屋山①。笔者据此论述考察《洪雅县地名录》,认为此说很有理由:(1)瓦屋山下车冈河严王峡处有鹤鸣山。(2)洪雅县异名“车冈”之“车”字,古读音与张陵初创“平冈治”之“平”字音相同,都在《六书音韵表五部》,读车(居)②。两相吻合,初露端倪,是否成立,还须论据完备。笔者认为,从地名上找依据具有实际意义。地名学界认为,地名是历史的脚印。蒲孝荣先生说地名文化,“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③。笔者以《洪雅县地名录》为依据实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来说明在道教宇宙论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是从神学上提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彰显“道”的主宰性、神圣性与超越性;二是从哲学上建构了以“道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力图对宇宙世界以及人的生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解释,从而为人的修道实践提供依据。只有厘清这两条线索相互交涉的复杂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道教宇宙论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有杜光庭不止一位 ,后人常相混淆。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字宾圣 ,前蜀王建赐号广成先生 ,此前曾有广德先生之称。杜光庭长期寓居处州 (今浙江 ) ,但并不可确指其籍贯就在此地。目前关于其籍贯的表述 ,仍需谨慎。就其生卒年 ,亦无确载和最终结论 ,今从旧说。  相似文献   

6.
《墉城集仙录》是道教典籍中第一部收录女仙传记的专辑,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集。"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  相似文献   

7.
本竹治小考     
本竹治小考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中,有本竹治。但这个治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个谜。梁武陵王萧纪的参军张辩所著《天师治仪》称:“本竹治在犍为郡南安县”。北周宇文邕所纂《无上秘要·正一治品》亦同上说。唐僖宗天复元年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灵化二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发挥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以身体作为“身国同治”的出发点,并设计了一整套“身国同治”的规则,如崇道、尚道德、无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以此治身则长生,以此治国则太平。  相似文献   

9.
裴传永 《孔子研究》2020,(2):97-108
关于"大同小康"之论的提出者,除了产生最早、争论最大的孔子说而外,还有子游及其后学说、墨子后徒说、老庄之徒说、汉儒说、刘向说等观点。通过历史的、文献的和逻辑的等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考察,可以证知以上诸说均不可取。"大同小康"之论的提出者当为秦汉之际的儒者。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洪雅瓦屋山是张陵五斗米道平冈治教区 ,当地的青衣羌人是蜀中最早皈依道教的少数民族。本文探讨洪雅瓦屋山道教的源流 ,围绕五斗米道与青衣羌人关系 ,对五斗米道传教史有新的阐释 ,认为洪雅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  相似文献   

12.
高秀昌 《孔子研究》2018,(6):117-121
蒙培元先生作为冯友兰先生的弟子,他是自觉地传承"冯学"并期望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知名学者。冯先生创立了以"境界说"为"灵魂"的新理学哲学体系,蒙先生则接着冯先生的"境界说"讲出了自己的"新境界说",并创立了"情感哲学"的哲学体系。冯先生把"境界说"理性化,蒙先生则把"境界说"情感化。因此可以说,两位先生的"境界说"有着实质的不同:蒙先生将"境界"问题归结为情感问题、精神生活问题、心灵问题而不是概念问题,表明他在纠偏的同时,又偏离了冯先生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3.
景以恩 《管子学刊》2013,(1):111-118,2
夏民族,扩大而言之,即华夏族的起源问题,历来有东西方两说。早年,王国维主张华夏族起源于东方,后杨向奎先生因之。后来,傅斯年主张夷夏东西说,即夷族居东土,夏族居西方。近年,李学勤先生认为:夏朝管辖地域不仅限于西方,也包括东方。笔者根据古史记载,认为李先生所说夏朝兼有东西方地区实为晚夏时代情形。早夏时代,夏民族不仅源于东方,且在山东建早夏王朝。后来,夏朝西迁,始兼有东西方之地。同时,夏祖尧舜禹及始祖黄帝亦皆源自东方。  相似文献   

14.
肩水金关汉简73EJF3:447号木牍所记内容与式占有关,后世文献称"推天乙所理法""天一治法""天一贵神治旦暮法"等。可惜木牍保存状况并不理想,文字磨灭严重,以致整理者和后来研究者的释文及复原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仔细辨识木牍文字,对这一内容作了新的复原,并指出这是截至目前关于此内容最早的文献记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文献记载龟兹自古多小乘学。由于缺乏标明洞窟部派属性的题刻,迄今关于龟兹石窟寺部派问题的讨论应属推测。既往研究认为龟兹石窟寺主要与说一切有部、法藏部有关。一种部派认识如若合理,相关洞窟的典型的考古学特征当与锁定部派独有的理念相应。龟兹石窟寺有大乘及密教遗迹。结合文献可知大乘信仰或于公元3世纪即在龟兹出现,密教信仰亦长期酝酿。龟兹历史当是大小乘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6.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迁移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晋荣 《心理科学》2007,30(6):1442-1444
迁移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观点产生。其间后继观点往往对先前观点有所臧否,这很正常。但后继观点本身以及对先前观点的评价并不一定无懈可击。桑代克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是值得商榷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否定相同因素是迁移的条件也值得讨论;相同因素应是迁移产生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胡煦之"体卦主爻说"及对"卦变说"与"错综说"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 《周易研究》2005,(6):43-50
胡煦是清初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易学家,他考镜源流,参以心得,深契易理.胡煦根据<周易>建立的一套很精深的生成论哲学,不仅具有解经的意义,更含有哲学的意味.他提出的"体卦主爻说"比较严密地说明了卦爻的生成与变化,对<周易>中"内外往来,上下终始"的解释更为合理,更为贯通,从根本上纠正了"卦变说"与"错综说"之误,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佛教文献以及龟兹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明显看出,古代龟兹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早期流行阿含部,法藏部也杂有流行,还发现了密教的经典。龟兹佛教受到罽宾一带佛教的影响,后来小乘说一切有部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当地出土的梵文、吐火罗语文献绝大部分属于说一切有部经典,这与古代高僧的记载相一致。从龟兹保存的石窟中可以透视出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流行情况,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反映"唯礼释迦"的小乘思想,并且有些题材仅出自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  相似文献   

20.
<录异记>是杜光庭一部重要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但自古及今,常被目为与道教无涉的文言小说,而实际上该书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录异记>内容不仅记载仙类故事,还有很多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图谶瑞应;结构看似混乱芜杂,实际有自己内在的组织方式,内中暗含成仙得道的"变化"学说.<录异记>是一部带有较强道教色彩的宗教文献,应该是典型的宗教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