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传持则为正法住世.这主要是指出家二众而言,但在家二众也不例外.记得我们的前辈如江味农、许止净居士等都是菩萨戒弟子.近年全国各地戒坛中,主要是授比丘三坛大戒,同时也多带授在家居士菩萨戒,居士受菩萨戒的日益增多,这是值得欣庆的好现象!相应地出版《优婆塞戒经》加以提倡和流通也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律宗实际创始人道宣以"四分通大乘"确立了大小乘戒律的地位,形成声闻戒为主体、菩萨戒为补充,两者并行流传的历史传统。但自道宣之后,不少律宗高僧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兼弘菩萨戒,尝试对大小乘戒律进行融合,唐朝鉴真、宋朝元照、辽代法均、明清时期的读体见月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他们既继承了道宣弘扬《四分律》的传统,又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奉行中促进声闻戒和菩萨戒的融合。三坛大戒制度创立,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置于同坛同期授受,标志着大小乘戒律最终走向融合,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2007,(6):17-18
十月大理,天高云淡。近200名来自云南省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新戒子们齐聚在素有"佛都"之称的崇圣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云南省佛教协会首届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谓"三坛",是指初坛之沙弥、沙弥尼戒;二坛之比丘、比丘尼戒;三坛之菩萨戒。  相似文献   

4.
遮戒与性戒是佛教戒律的基本类别,这种区分一般限于声闻戒。与声闻戒相对应的是菩萨戒,可用三聚净戒进行概括。由于菩萨戒可以涵盖声闻戒,所以遮戒与性戒的区分在菩萨戒中也有所表现。在《瑜伽菩萨戒》中,遮戒与性戒是菩萨戒与声闻戒共同涉及的内容。对此,菩萨戒与声闻戒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处理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同异并存的情形,表现了菩萨戒的善巧方便,亦即对声闻戒的涵摄与调适:其一,以三聚净戒之律仪戒的形式将声闻戒纳入菩萨戒体系;其二,以(特殊情况下)开许声闻遮戒与性戒的形式充分彰显菩萨戒的圆融立场。前者即涵摄,后者即调适。在佛教戒律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两个方面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进行佛法的日常修学时,准确把握其间的微妙平衡,是清净持守菩萨戒的关键,同时也是正确处理菩萨戒与声闻戒之关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6)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既然受了菩萨戒,就该明白持犯与得失的问题了。菩萨戒与声闻(小乘)戒的最大不同处,有两点:一是持戒的对象,二是受持的时间。前面已经约略说过,菩萨虽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  相似文献   

7.
菩萨戒在辽代的流行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受持的戒律。辽代菩萨戒主要流行《发菩提心戒》,该戒本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共有五个版本,现仅存房山石经辽刻《发菩提心戒》。从内容上看,《发菩提心戒》与唐代密教高僧不空撰《受菩提心戒仪》关系密切,是对《受菩提心戒仪》进行密教化改造后形成。辽代皇帝热衷于受菩萨戒,辽道宗御制《发菩提心戒本》颁行全国,规范授戒仪轨。辽代各宗菩萨戒师纷纷开坛传戒,促成菩萨戒在整个辽代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戒修 《法音》1995,(11)
登比丘坛有感(栖霞山佛学院第四届学僧)戒修在求戒的过程中,登比丘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仪式了,也就是能否得到戒体的关键和称为真正比丘(佛弟子)的开端,可想而知,登比丘台的仪式比受沙弥戒和菩萨戒的仪式是更为严肃、庄重了。傍晚的夕阳照着整个隆昌古刹,照在大...  相似文献   

9.
达摩一系的早期禅师们都是持守戒律的,从道信开始,菩萨戒被禅宗所重视,禅戒合一成为禅宗教学的一个特色。神秀及其门下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独特的菩萨戒思想。慧能无相戒保持了菩萨戒授受的形式,却赋予菩萨戒全新的内容,将所有戒法都纳入心法之中,从而淡化了戒条的约束作用和固有权威。纵观菩萨戒中国化的历程,无相戒的提出标志着菩萨戒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从此,中国有了完全独立的菩萨戒理论,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彭瑞花 《法音》2022,(8):34-38
<正>禅宗四祖道信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人常将其与五祖弘忍相提并论。道信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菩萨戒法》,将禅法和菩萨戒法相结合,提倡禅戒合一,为后来禅宗形成独特的菩萨戒思想奠定了基础。道信重视戒律在禅修中的重要性,他对菩萨戒的态度应是受到天台宗祖师智顗的影响,也与当时帝王们推崇菩萨戒有关,为禅宗提出“无相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乘戒起源于印度大乘佛教,最早形成于西域,在经典传译中国的过程中得以成熟和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大乘戒以成佛为目标,强调积极入世、普度众生、方便持戒等不同于小乘戒的思想特点,不仅适应佛教初传中国时以居士佛教为主流的社会背景,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伅真陀罗经》是菩萨戒初步形成的标志,形成于大月氏,《法镜经》同本异译《郁伽长者所问经》首次使用菩萨戒概念,自此菩萨戒的概念开始流行于世,为进一步落实受戒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梵网经》是大乘戒根本经典,流行最广,为鸠摩罗什在长安编译而成,后人受戒多依此本。密教菩提心戒本质上仍属大乘戒,通过对传统菩萨戒进行密教化改造,融入密教真言咒语和仪轨而成,以不空《受菩提心戒仪》为标志,亦形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经历了从初传时期声闻戒法的简单授受到宋代于小乘声闻戒法外别受大乘菩萨戒,再到明清时期一期顿受大小乘戒的"三坛大戒"制度演变。这一历史演变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表里,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与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礼仪制度层面的动力与保障。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9,(5)
最早的菩萨戒法梵网经,据说是因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及其王子千人,受菩萨戒法而来。这是最早的菩萨受戒法。我们人间有此戒本,是由舍那菩萨修行此戒而成佛之后,在莲花胎藏世界之中,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自己把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2)
<正>本刊讯1月2日至6日,以会长学诚法师为团长,副会长妙江法师、印顺法师、明海法师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出席了在蓝毗尼中华寺举行的传戒法会。1月4日,尼泊尔中华寺三坛大戒法会进入第21天——正授比丘戒。上午8时,众乞戒沙弥在诸位引礼师父的带领下,依序排班列队,恭请学诚律师为得戒和尚、妙江律师为羯磨阿阇黎、印顺律师为教授阿阇黎,登坛升座,为诸乞戒沙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10)
<正>鉴真(688-763),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唐代律宗高僧,为江淮一带"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授戒师,在日本则被尊为"唐大和尚"和"过海大师"。鉴真与天台宗关系密切,是兼通天台和律学的高僧,他遵循天台宗弘扬菩萨戒的传统,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注重弘扬菩萨戒。鉴真东渡日本后,除了建立日本律宗外,还将菩萨戒正式传入日本,在日本为天皇及其皇室成员等近四百人授菩萨戒,初步确立了菩萨戒的地位,为后来最澄的戒律改革奠定了基础。因此,鉴真在历  相似文献   

17.
贺志韧  汪斌 《法音》2019,(8):32-35
正一、无作戒体思想的历史演变无作戒体,是大乘菩萨戒的一大核心要素,所谓"无作"是相对"作"而言的。"作戒",即小乘戒律对于众生身、口、意各个方面的具体约束、要求,因为存在行为表征,有所作为,故称"作戒"。"无作戒"则指不拘泥于外在的行为本身,而强调人的内心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联系佛教戒律中国化的总体进程探讨梁武帝变革佛教戒律的方式、途径和作用。本文认为梁武帝在秉承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坚持佛教基本信仰,适应僧尼生活的现实需要,借助政治力量,成功推行了僧尼素食的戒律变革,彻底打破了佛教基本戒律不可更改的陈旧观念,为协调佛教戒律与中华礼制的关系开辟了新路。梁武帝综合《地持经》《梵网经》等菩萨戒经典编纂菩萨戒法,重新定位了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关系,运用具有创新性质的菩萨戒来整合佛教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抬高菩萨戒的地位,进而抬高在家信众在佛教界的地位,为最终建立新的政教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4,(8)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中有关传戒法事的规定,使传戒工作得以如法如律地进行,确保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特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行传戒法会,须经本会统筹安排、审批;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必须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的教务领导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如法进行;必要时,本会指派专人指导、检查工作。第三条寺院传授三坛大戒,全国每年掌握在五起左右。第四条传授三坛大成的新戒人数,每期规定在三百人以内;居上五成、菩萨戒不得与比丘、比丘尼…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2018,(6):62-63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值此殊胜际会,我们200多位篆生齐聚祖庭,接受道光慈沐,领受法篆,颁得仙职. 诚然,授箓期间是辛苦的.每天的日程排列满档,箓坛戒律严明.这是修行路上的又一次历练,以此锤炼我们的身心!太上道祖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与授箓期间所学习和感受到的种种相比,这样的“辛苦”显然可以忽略不计!箓坛演礼、过经、过大堂、授箓诸法科、大师讲经开示等等,丰富的箓坛活动,在各位大德高道的精心统筹安排下有条不紊、如法如仪地进行,这一切都使我们受益匪浅!箓坛考核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弱项;大师开经释义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打破了思维的禁锢;箓坛演礼、过大堂等让我们感受到了道教祖庭的威仪经戒;200多位诸山道友齐聚让我们增进了道谊,广博了见闻,结为云朋霞友!感恩各位高道大师的辛勤付出,使我们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