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和创造财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引言回顾了戴维·S.兰德斯(David S.Landes)的观点,即创新文化对欧洲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引言还提到了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将发明转化为可行的经济和金融解决方案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中国2030年报告》(China 2030)中有一整节专门论述了"中国通过技术融合和创新实现增长"。本文的主要部分论述了财富创造中的道德和创新的一般问题。首先,用全球化、可持续性和金融化这三个关键术语简要概括了这个问题的三个相关原因。其次,解释了作为全面概念的财富创造并举例说明了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企业家精神。第三,更具体地从人权和其他伦理规范和价值观来考虑财富创造的伦理维度,这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从道德想象力来考虑。最后,本文把这些一般性的考虑放在中国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如何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整合道德与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来临,我们需要对创造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创造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创造道德观,促进从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向以"创"为核心的现代道德观的创造性转化,对激发全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事关占有财富的合法性、神圣性、长久性的道德证明。不同的社会阶级对财富有着不同的道德记忆,社会按某个阶级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认可并推崇其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凝聚力”,社会会形成一个占主流地位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并据此评价社会阶级占有财富的道德合法性。哈布瓦赫关于历史上社会阶级对财富道德记忆的考察有助于人们深化上述认知,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剥削阶级掩盖或美化剥削之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立场,讴歌勤劳致富、合法劳动、创新创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并使其成为社会主流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领导者对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议题不指导和不回应?下属对此又会作出何种反应?该研究基于情境强度理论探讨道德无涉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工具-道德认知框架探讨道德无涉领导对多层次工作绩效产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过程机制,并从观察者视角识别道德无涉领导影响结果的情境条件,如领导高绩效要求、团队感知的领导底线心态等。通过对道德无涉领导产生机制及影响结果的系统化研究为组织针对道德无涉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财富分配的根据之一:财富的创造财富分配之道是财富哲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财富哲学研究财富分配之道的目的是,通过对财富的性质、源泉及财富增长的规律性的探索,阐明财富分配的正确原则和正确途径。如果按使用价值定义财富,世界上的财富可分为两种:天然存在的财富和借人力而创造出来的财富。(参见马克思,第1卷,第56页)天然的财富是自然界直接恩赐的财富;创造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财富的德性呼唤——中国当代财富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应建立相应的财富伦理和法制基础.财富伦理,主要包括财富的创造、积累和使用中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在一种文化特别是经济伦理文化中,财富伦理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伦理价值观.种种失范的财富行为揭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游戏,财富伦理正陷入一种严重混乱脱序的状态.通过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发展战略、强化制度保障和在责任伦理基础上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伦理建设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财富的本质与源泉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力、劳身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财富还包括劳动产品如谷物、自然财富、货币财富。财富的分配和消费具有社会权力性,社会权力是人的感性活动异化的结果。财富具有道德性,财富和道德融为一体即实德。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不仅提供特定社会的生存需求,还创造了丰富内涵的草原牧俗特色伦理道德文化。蒙古族畜牧业道德文化是世界诸多同类道德文化中的个案。它本质上属于牧民伦理,是蒙古族牧民调节与自然、牲畜、畜产品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之需要而产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形态。本文以蒙古族畜牧业为例,提出了"畜牧业伦理"和"牧民道德"二概念,初步讨论其学理意义的同时,试概括了具有整体主义倾向的牧民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9.
财富伦理是隐藏于财富背后、反映财富的实质和价值、说明人与财富之真实关系的自在之理或客观真理。财富伦理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的财富伦理通过普遍有效的财富伦理原则向人类敞开其自身,并通过人的财富道德意识、财富道德思想、财富道德观念、财富道德精神和财富道德行为显示其存在和影响。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是人们深刻认识和领悟财富伦理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成果,它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财富道德观,而且能够推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御物欲横流,还能够激励人们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高消费主义等不合乎财富伦理要求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大道德观与道德建设刘晨晔一人们的道德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一个时代看来是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时代则可能是不道德的,即不同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同样,在一个时代与道德无涉的时空、理论和行为,在另一个时代则可成为道德必须审视的对象,即不同时代...  相似文献   

12.
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初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创造、占有和消费财富的历史,也是人们的财富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历史;任何社会的变革归根到底都是重新调整人们的财富利益关系。财富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既是主体理性自觉的行为,又是一个潜移默  相似文献   

13.
财富共享可从财富的共同享有享用和公平享有享用两方面去理解。共同享有 享用,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应为大家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人享有享用 。在现代个体化发展不断凸显、人们的权利—责任意识不断清晰的社会背景下,财富共享必 具体化为财富分享,即按照社会正义原则来分配财富。分配正义是财富共享的正义基础和基 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和同一性正义原则。差异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 可的“差别”进行分配之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同一”进行分配之原则。 财富共享是两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协同统一,现实地表现为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物联网生成的后熟人社会是陌生人社会的道德资源,它使道德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有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后熟人社会具有和传统熟人社会相似的道德价值,通过明确道德对象、持续社会舆论、连接道德与生活重启"德-得"相通的道德运行机制,恢复道德监督功能,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网络的自发性、技术宰制等问题引发后熟人社会道德监督功能实现中出现隐私侵犯、力量滥用的倾向,提高个体责任意识、实现德法共治是问题防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肯定财富追求的正当性具有历史理论渊源.发展伦理学普遍原则为现代人类财富困境提供道德支撑,为规范人们的物质财富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和伦理评价准则.发展伦理人道原则是财富追求正当性的道德立论来源,发展伦理的责任原则具有财富追求正当性的道德规范和约束功能.发展伦理的和谐原则为财富追求正当性提供价值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追求财富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演进的杠杆。社会史的研究时常表明,财富的积累、丰富固然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一系列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人的异化、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斯密才对财富及其追求忧心忡忡,并期望一只“看不见的手”加以引导,以消除那些严峻的问题。然而,当代的财富幻象违背了斯密的初衷,那只“看不见的手”日益伤残,甚而沉沦为一种“敛财”之“工具理性”。“财富”这个“独行侠”作为一种社会意象在使社会畸形发展的同时,也把社会中的个体变成纯粹的“欲望工具”,由此造成的社会腐败也逐渐成为难以革除的痼疾。因此,如何看待财富就成为一个重要而尖锐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虽然不能重复远古“义利之辨”的迂腐想象,但也不能对之视而不见。本文从财富与社会进步、财富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表明:财富不是单纯的物质多寡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哲学问题,是当代哲学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有关财富的尺度观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随着发展主题的日益凸显,财富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财富的创造,如何把握财富的尺度,这些看似常识性的理论问题,在今天又开始受到重新审视,尤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又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因而需要作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道德形象与个人命运"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曾以"德福一致"的问题出现,大多数伦理学家主张"德福紧密联系"甚至"德福一致"。在现代社会,道德形象确实关乎个人命运。因为道德形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道德形象是把握人生机遇的重要因素;道德形象是创造人生幸福的关键要素;道德形象是追求人生幸福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统计作为对人们社会道德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方法,根据人的活动来解释人的道德生活本质,从统计中得出某一类道德事件(时尚中好的与坏的,维持与破坏社会秩序的倾向等)的经验分布和比率,确定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单位时间及其平均数。并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在今后道德生活中的状况,测算一个时期内道德事件的发展方向,预测不同年龄群的行为倾向,以此作为制定道德公共政策的依据,用以防止和防范同类紊乱事件再度发生,由此达到有效控制社会道德生活有序化进行的目的。所有这些问题,涉及到了道德统计与道德景气监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人们渴望财富、追求财富与创造财富的意识和观念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题时,"财富"却仍旧是一个广为人知、鲜为人解的概念。人们在把财富作为"需要的对象"和"欲望的对象"竞相追求的同时,似乎没有想到过"财富还会有什么哲学的意义"。由此,从马克思哲学的思维向度上把握财富的人学本质及其社会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现财富共享,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亦是民众的幸福所倚.责任政府的构建,就是要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前环境下,为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提供合理的制度平台,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一种政府形象,创造财富是责任政府的第一要义,公平正义是责任政府的道德核心,关注民生、扶贫济弱构成了责任政府的基本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