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当今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构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还把"共享"理念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构想和重大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热烈响应,成为谋求发展的国家和民族的共识,以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议。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就是一个核心的理念和基础性前提。这就充分说明,"共享"已经成为当今  相似文献   

2.
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人类历史和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者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与一致性。共享发展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了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的改善是一个历史辩证发展过程,与共同体的演进相关,与文化范式的变迁相联。在当今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对未来文化进行了推测和构想,旨在通过倡导新的文化创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正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考察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实际和历史趋势出发,把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大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使每一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不懈追求。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理基础,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6):100-105
企业"一带一路"合作既传承了我国古代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互通有无的"丝路"协作精神,又创新了全球化模式。习总书记倡导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国际环境下具有世界感召力的新理念,"一带一路"提出的"互联互通、文明融合"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路径。这种"新全球化"理念引导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合作中呈现出新的特征,创建了我国企业如何"走出去""走进去"并持续地"走下去"的中国特色新模式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真正共同体"构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在哲学立场、致思逻辑、价值取向等方面都高度契合。从哲学立场来看,二者都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在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做出的科学预测。从致思逻辑来看,二者的侧重点都在"共同"上,具有一种整体视野,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价值取向来看,二者都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共同体"在当代的具体重构,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推动实现"真正共同体"的一种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完善后衍生的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于人本身的尊严、命运、价值等的追求、维护以及关切。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更是饱含了"人文精神"。我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人文精神"是其文化中的精华,故而书法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铺就出一条通往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幸福之路。10月18日,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3):62-67
对于人类来说,共同体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和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地存在着三个无法忽视的共同体形态,就是家(血缘共同体)、国(政治共同体)和天下(开放性共同体)。家庭以血缘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守望相助,形成以血缘之爱为基础的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国家以政权为核心,通过对政治权威的尊奉,形成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和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天下作为一个开放性共同体,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达到"天下一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价值不同之别,更有其方法论之异。对于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我国提出的"公平正义"与新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虽然字面相同,但其价值方法论迥异。新自由主义的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同根同源,利己主义之于共同体表现为"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与"成功者逃离"等逆全球化思潮。方法论集体主义是破解个人利己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疑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内蕴伦理意涵、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的伦理共同体。把人类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生命健康权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主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核心是加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合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原则,也是体现和彰显全球卫生健康治理价值共赢的伦理原则。作为建设健康世界和保护人类共同地球家园的根本大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内蕴和贯穿着对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以及生态利益与生态责任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是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安全一体化的伦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蕴含着个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三重伦理自觉。个体性伦理自觉要求“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利益的享有者;民族性伦理自觉认识到美好生活新时代并不是在所有民族都能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提供了制度保障;世界性伦理自觉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危机和挑战警示人们,各国人民只有团结互助、携手合作,才能共建真正共同体并且共享美好人类未来。这三重伦理自觉,对反思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体现了现实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程序伦理价值体系将应用伦理学的"程序伦理"引入为基本方法论,因而具有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性,亦具备现代政治伦理的基本道义属性,它内含"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理念体系、"权责一致、包容发展"的原则体系、"互利不害、互惠共荣"的价值体系和"合作共商、共建共当"的路径体系,将因其契合人类多元文化、多元文明、多元价值发展之本真、追求人类历史绵延之至善并寻求世界和平、和谐、和睦之大美而成为人类之"终极正义"和终极伦理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价值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也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西方的普世价值论以价值的个体性代替共同性、一元性取代多元性;习近平的共同价值论则强调个性与共性、自身一元与世界多元的有机统一。基于这种统一,各国倡导"共同价值"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共同威胁",满足共同需要、实现共同利益,也就不会构成国家价值安全威胁。价值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立足共同价值,尊重不同价值体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实现多元价值体系的和谐共存。维护国家价值安全并不仅是关心自身安全,也须在尊重价值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共同性,强调世界各国围绕共同利益以实现共同安全,遵循"彼此尊重,平等相交""合作共赢,共生共荣""共建共享,权责共担"的行动准则,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是新时代中国人对世界发展所展现的中国智慧和责任担当。作为理念,它是对以往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作为实体,它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质,即广泛责任、理性审慎、人文关怀等。从理念共识到实践构建,可以通过道德责任来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气质,解决构建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难题,例如匡正正义、制度保障、履践责任,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正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中非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重点实施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