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社会教育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德性状况的时代性特点,对师德评价选择科学的路径提出了新要求:在师德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既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对教育善的价值期待,也要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在师德评价的内容构建上,既要继承优秀师德传统,又要弘扬师德的时代精神;在师德评价的标准设定上,既要坚持师德的主导性,又要体现价值目标的层次性;在师德评价的方法运用上,应注意把握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原则。这将有利于提升师德评价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发挥其对师德建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内容。师德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师德建设除了需要国家的重视,教师本人对自身素质的努力外,还在于师德建设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即伦理精神。把握师德建设的伦理精神、探索师德建设有效途径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品格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幼儿教师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个教师合格与否、优秀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这个老师的师德是否合格。我认为,一个幼儿教师的师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勾画传统师德产生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概括出六大师德规范与四大教师伦理精神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师德理想人格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师德师风及其建设,应避免停留于现象描述和空洞叙事,应从其底层逻辑上进行哲学思考,以探知师德师风的本质及其建设规律。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协同共治的主体性活动,也是一个需要政治、德治和法治三足鼎立支撑和三位一体融合的客观性活动,还是一个建构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师生和谐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是近年来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及规范;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深度;社会调查范围不广;提出的一些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教师作为师德主体,只有通过对规范的领悟反思、理性认识和心灵对话,在心目中牢固树立道德理念,方可生成浓烈的道德情感并自觉地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实现道德理念与道德践行的统一,从而根本摒弃道德伪善与虚假,还原道德的本真,最终实现道德修炼的理性超越。内省—反思机理奠定了未来师德建设的理性基础,对于改变师德建设中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相分离的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个内容博大精深且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伦理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面向世界借鉴吸收人类伦理文明成果而朝向未来不断求索伦理文明真谛和奥义的结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遵循道德生活规律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弘扬民族伦理精神与荟萃时代伦理精华的辩证结合,立足中国的本土意识与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相互兼容,扎根传统的继承性与面向未来的创新性相互涵容等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原则李煜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多层次和开放趋向性的特点。在这多元性的情况下,要保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的主体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多层次的情况下,要使思想文化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师德观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民第一,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共学,共事,共修养;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师德观的有关论述,以及他的人格典范,提出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陶为师,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不断进行实践体验、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不断树立师德楷模等见解,从而使加强师德建设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尊重教师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应当把"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尊重教师之所以应当成为教育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从根本上说,是"尊重人"这一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在教育活动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只有尊重教师,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实现教育事业利益的最大化。尊重教师原则,要求尊重教师的道德人格、尊重教师的正当利益诉求、尊重教师的教育民主和自由权利、尊重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倡导和践行"尊重教师"的教育伦理原则,需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机制和社会公共政策、教育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分析教师个体行为的形成机制为起点,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化的含义及其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简单划一的师德要求、过于刚性的师德评估体系以及以科研建设代替师德内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实现师德内化的基本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净明道在吸纳儒家伦理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了忠孝道德的内涵,而且将忠孝道德与长寿、成仙的人生理想相联系,有利于激发主体内在的道德需要;将忠孝道德与炼形、救度法术相融会,有助于激发人们被压抑的主体精神和责任感;将心性道德修养与祈福去祸的愿望相结合,可促进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这些融会儒道伦理文化的方式对建设现代伦理文化和今天的道德培育工作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财富生产根本问题,从伦理视角析之,大体可表述为:财富生产目的的伦理要求,动机的伦理评价,主体的伦理确定,过程的伦理规定,效率的伦理深究。马克思立足"劳动",对财富生产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应以真实且促进人生幸福的财富为生产目的和动机;获取生产资料正义是财富可以生产的伦理前提;人道、自由、和谐是财富生产过程的基本伦理规范;劳动权利、义务公正分配是确立财富生产主体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而言,能否协调其蕴涵复合型伦理关系,其运作能否有序,其对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影响力如何等,都须进行伦理评价;在对其进行伦理评价的过程中,还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等;而在评价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行为的善恶过程中,只有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历史的评价其行为善恶,才能避免伦理评价的偏颇和不公,才能使得相关的伦理评价全面而公正。  相似文献   

16.
人民性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毛泽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伦理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最密切的联系,把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评价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伦理标准;毛泽东主张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伦理,人民是政治权力的主体,人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共产党人应当自觉履行向人民负责的道德担当;毛泽东胸怀为人民谋幸福的道德理想,指出共产党人的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消除人与人的不平等,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毛泽东的人民伦理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展,邓小平坚持人民的伦理主体地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了人民伦理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音乐伦理原则是调整音乐主体之间关系的普遍要求和根本准则,也是指导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等活动的总方针,还是衡量音乐主体行为与品质的价值标准。音乐伦理原则是音乐伦理关系形成而产生的必然;是音乐伦理中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普遍法则;确立音乐伦理原则是解决当代音乐道德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人为本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自由创造与道德责任相结合、美善合一是音乐主体必须遵守的三个重要伦理原则。这三个原则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音乐伦理的价值准则框架。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已形成全球共识,但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仍存在较大分歧,概括为六个议题。本文首先介绍AI的两大类主要技术——强力法和训练法,在此基础上总结AI现有技术的三个特性,作为AI伦理的技术依据。同时,以全球公认的福祉原则作为AI伦理的根本依据。本文立足于这两个依据,阐述AI伦理建设应具有双重目标——同时回答应该和不应该让AI做什么,进而探讨另外五个重要议题:AI的安全底线,AI功能的评价原则,AI治理责任的落实路径,AI主体状况变迁的可能性,以及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公义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生殖中心(医院)中,将伦理原则的学习与技术规范的掌握相结合,将伦理学评价与员工的奖惩机制相结合,将伦理学研究与管理骨干的培养相结合,将伦理原则的贯彻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发挥医学伦理委员会监督的权威作用,重视群众监督手段的督促作用,借助国家行政督导机构和行业法规的震慑作用,是ART增强道德约束能力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结合不同时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任务而展开,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21年至1949年,通过土地改革进行乡村伦理秩序重建的革命性探索;1949年至1978年,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强化国家政治权威的建构,产生乡村道德生活同质化的倾向;1978年至2012年,在农村改革和乡村社会转型中推进伦理变革与道德建设;2012年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构乡村发展伦理,全面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