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解析生育性别选择的概念出发全面揭示了生育性别选择中的性别伦理问题,从性别伦理的独特视角对其作出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规制生育性别选择,消除性别歧视,构建合理生育伦理秩序的性别伦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3.
4.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5.
李涛 《道德与文明》2007,(1):103-107
网络社会的道德活动是网络中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因特网是通过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社会中,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既是网络的用户,又是网络的管理者.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网络社会由无数网民和各种各样的组织组成,每一个主体都处于自我、集体、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要使网络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基于责任伦理控制体系的建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家庭兴起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家庭以夫妻生活的无性化、夫妻关系的非对偶性、夫妻性别的可转换性和现实人伦关系的消匿等四大特征兴起于现代社会.其兴起的社会根源在于家庭功能的弱化、道德观念的宽容性增加和网络技术能力的增进.其中交织着网络空间的扩张与社会交往的挤压、心理压力的剧增与情感宣泄的不畅、婚姻需求的发展与现实条件的匮乏三大矛盾.网络家庭的兴起造成了家庭观念的变异、婚姻行为的变化和现实家庭的危机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个人伦理与企业伦理之间既有共同的中心,又有不同的中心,这就使个人的行为规范深深地陷于混乱状态。个人伦理准则是朴素、节俭、勤劳、努力、忍耐等等,这些曾被赞美为日本的良好风尚,而“消费”或“浪费”则与节约和朴素相反,历来用于贬义;但是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考察和批评现代,就不理解现代。以前一直被人们用“不道德”、“不良”等概念来看待的“消费”或“浪费”,现在反而作为“美德”得到群众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与价值关系人,无论谁都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留神自己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约束自己的行动。尽管有时痛苦、烦恼,但有时也充满喜悦和希望,怀着对明天的无限憧憬,从某种事物上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活下去。职员在企业里工作,想在企业工作中寻求生存的价值。但职员只限于以工作为中心认真完成日常的业务,并不等于对企业竭尽忠诚,因此需要重新探讨对企业的忠诚。由于个人伦理与企业伦理之间既有共同的中心,又有不同的中心,这就使个人的行为规范深深地陷于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67名初中生。结果显示,女生对同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对抑郁存在正向的间接效应和负向的直接效应,而男生对同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只有正向的间接效应;女生对异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仅有负向的直接效应,男生对异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仅有正向的间接效应。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通过社会支持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女性是人类社会有机体必然的、不可或缺的一半。因此,不论是宗教伦理还是非宗教伦理,都不能忽视女性的存在。女性地位的社会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道教女性伦理对于认知现代社会女性问题的积极意义,阐明其中蕴涵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14.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15.
张天娇 《美与时代》2007,(11):31-33
当把"性别"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时,"性别"的差异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女性艺术已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潮流.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女性艺术家过分强调或者掩饰女性身份的两种倾向,使其艺术创作陷入了性别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已是人类可经验到的事实。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它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使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在风险社会,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它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对人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关联的。风险社会赋予了伦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风险社会的伦理研究,建立风险伦理学,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7.
同性恋的社会伦理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WHO的健康定义与Engel疾病模式,同性恋仍然是一种疾病;也仍然是一种性偏离或性变异。同性恋如同其他性行为或性变异一样,必须受到社会控制和道德控制。而男同性恋对艾滋病传播的负面影响绝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8.
19.
对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社会心态样式的伦理审察,既是一种事实性描述,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描述和审视社会心态的无序状态并为心态的调控提供维度与可能路径,应该说是对社会心态进行伦理审视的理想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