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由柏拉图所揭示的"哲学-政治"张力问题被转化为"沉思生活"与"政治生活"两者何以能实现幸福的相关追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沉思固然是求得至善的根本途径,实践活动也能达到最终目的。然而,在两种生活之间能否一致、以何种方式共处等具体问题上,当前的研究存在极大争议。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所贯穿的功能论方法论可以发现,沉思生活与政治生活呈现为兼容的等级关系。幸福观的一致性是德性统一性思想的前提,且能为两种生活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提供合理的回应方式。  相似文献   

2.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开端与哲学史的开端不同,哲学史的开端是学术史的问题;追问哲学的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的根据。开端与根据相关,是因为开端总是一种设定,它规定着一门学问的对象、方法等。哲学没有特定的对象,其方法也不定于一格,这不是说哲学本身没有设定,而是哲学在其开端处的设定是最少的。作为常常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的哲学,其自身的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的。对自身根据的追问是哲学这门学问的尊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从其各自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的历史。哲学的最终根据是唯一的,中西哲学在这里会面。哲学就是一再从生活的各种角度追问其最终根据,又将这个最终根据作为开端贯彻到生活中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姚大志 《哲学动态》2023,(4):93-101+129
与自由、平等、法治和民主等观念相比,正义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观念。正义观念之所以难以把握,乃因为它是形式的,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想弄清楚“正义意味着什么”,就需要对它加以进一步追问。从历史上说,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即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从逻辑上说,也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它们是“什么的正义”“什么是正义”和“谁的正义”。历史与逻辑的追问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对正义的追问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前现代的追问:什么的正义”“现代的追问:什么是正义”以及“后现代的追问:谁的正义”。正义不仅是形式的,也是程序性的。正义的形式性和程序性表明,正义的实质性内容是由政治价值赋予的。  相似文献   

5.
正老子的政治哲学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对民生日用问题的强烈关注。他宣讲的"实其腹",就是其民生主义的符号,是其日常生活政治哲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他很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智慧中去发现、总结政治治理的奥妙。在老子看来,"不出户,知天下"。生活中处处有"道",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不用出远门,也能知晓治理天下之道。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正有句形容人能力强的俗语"有两把刷子"脍炙人口,而林语堂为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生讲演的题目却是《我的"三把刷子"》。他自诩多一把"刷子",不是说本事高于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思考感悟、生活奔波经历,阐明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和方式。第一把是"问题刷"。人生在世,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社会知识几乎全是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林语堂说:"只要有问题跟着,你就不会懒  相似文献   

7.
针对学界有关存在论差异开端的争议,马里翁区分了存在论差异的三种内涵:两种不同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在此区分的基础上,马里翁提出,《存在与时间》论及的是前两种差异,对第三种只作了形式上的勾勒。但是马里翁没有看到,海德格尔有关"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可以视作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原型,因此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已经展开。"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是通过一种指引联络的"扰乱"而引入的。通过重新审视与追问此"扰乱"的可能性,我们将对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及其思想实情,获得新的理解视野。  相似文献   

8.
晏辉 《道德与文明》2012,(5):120-127
政治生活走进伦理学涉及"应当"与"能够"两个方面。政治生活"应当"走进伦理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政治生活的本质和伦理学的目的。政治是有关公民之根本利益分配的所有方面,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公共秩序",这是使社会良序运转的直接基础;政治应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政治权利、公平的经济权利和多样化的精神产品。伦理学作为关于善与正当性问题的学问,除了规定个体行动者之行动的正当性之外,还必须规定集体行动者(企业、行政机关、国家)之行动的正当性。因制度性缺陷和权力滥用造成的损失有可能比个体因不遵守伦理规范造成的损失更大。政治生活接受公民的伦理反思、批判与规定乃是公民的正当性要求,在伦理学中应有重要位置。政治生活"能够"走进伦理学的现实条件取决于伦理约束权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必要性在于权力拥有者可能有利己动机;其可能性在于执政者因有德性而产生的自律以及社会舆论的强大监督。  相似文献   

9.
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将法官或陪审员的"自由心证"视为"遵循规则"的过程则可以发现,在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规则包括逻辑规则、生活实践规则和法律规则,三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的方式消解案件事实认定问题,关键在于解释陪审员和法官何以一致地"遵循规则"。区分规则与规则的表达,可以借助语言表达式的规范性意义肯定陪审员和法官一致"遵循规则"的可能性。从个体陪审员"遵循规则"的内在过程来看,可以从规则的适用条件入手,解释陪审员何以可能和法官一致地裁定案件事实。从"遵循规则"的角度消解事实认定问题,不仅需要法官发挥引领作用,也需要法官解释其评价"最佳解释"的标准,其努力需要认知理论的支持,也需要一种文化哲学的思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由佛转儒后,思想可分为研究儒家学问的第一阶段和修订内圣学著作以及发挥外王学思想的第二阶段。从哲学层面说,在第一阶段,他侧重对儒家孝义和《孝经》作哲学义理层面的研究。在第二阶段,因侧重论述"均平"的政治理想,他对所谓孝治派和《孝经》的批评达到最高点。从政治层面说,他反对帝制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因而两个阶段都反对对《孝经》的政治性解读。熊十力的孝论及其《孝经》观,展现了其儒家学问涵养与应世关切之间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  评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哲学的本色在于追问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喜好并善于刨根问底。集结陈昌曙教授一生学术研究精粹的这部《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恰好印证了哲学的这种本性。这部文集展现了陈先生对现代技术、尤其是我国现代技术发展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追问。纵观全书 ,他在书中着重讲了追问什么 ,如何追问 ,以及为什么要追问。我们生活在常识世界 ,哲学家也不例外。与常人不同的是 ,哲学家能够运思于“三界”之外 ,见微知著。这种功力体现在哲学研究上 ,首先表现为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之…  相似文献   

12.
学者论     
只要有社会,就有社会分工;农民务农,工人做工,商人经商,法官断案……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职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那么,学者的职责是什么?学者在这个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呢?对此,各种文化、各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而伊斯兰文化的回答是最独特和最意味深长的。 一、学者的职责和使命 学者,顾名思义,就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学问比较渊博的人。有了渊博的学问以后,该干什么呢?学问的价值何在?有人说,学问就是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有了学问,就可以讨好权贵,为其歌功颂德,博得赏识和赏赐,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仕途一路顺风;接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  相似文献   

13.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持续影响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秦汉之际是其孕育和形成时期,宋元明是其强化、提升和高涨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则表现为持续低迷,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层面.忽视这一事实,就会对...  相似文献   

14.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从爱利亚派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学问,而存在只能是惟一的和不动变的,这个惟一、不动变的存在就是是。自爱利亚派的巴门尼德以后,西方哲学始终固守着存在的衣钵而从未有所逾越,只是在花样上做了一些翻新。综观西方哲学,对存在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两个问题为切入点,第一个问题是追问存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追问存在怎样存在。海德格尔从第二个问题的角度否定了第一个问题的合法性,却没有否定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因此,直到海德格尔为止,说哲学就是存在论(Ontology)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代法国…  相似文献   

15.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有关诠释学与哲学史研究方式之间的思想关联的深度探讨相对缺乏,与此相一致,尚不存在作为一种特殊诠释学的哲学诠释学,即有关哲学的经验或哲学史研究的经验的诠释学.从哲学史研究方式的视角反观"方法论取向的诠释学"和"存在论取向的诠释学",可以看出,前者内在地包含着三种把握"文本"之意义的方式,即心理的重建、语境的重建和祛语境化...  相似文献   

17.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我看来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 ,对本体的反思与表征则是哲学存在的方式。一、追寻本体哲学为何存在 ?这是对哲学的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这个追问不仅直指哲学存在的根据 ,而且直接把哲学存在的根据诉诸于人类的存在。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 ,哲学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何在 ?这就是对哲学存在的人类性根据的追问。这种追问 ,把对“哲学为何存在”的追问诉诸于对“人是怎样的存在”的追问。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  相似文献   

18.
说“无非”     
正我有一个朋友,只要别人说点什么,他好像都已经知道在前,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态,常挂着句口头话:"无非如此……"意思是说,这玩意儿没什么了不起,没别的,不外乎就是这些。 本来别人想继续把话说完,但这样一"窒",便不想再说了。有一次,这个说"无非"的朋友过后突然想起还得弄清别人说的某个问题,便反过来追问,而说话的人已经索然无趣了:"别说了,无非如此。我也忘  相似文献   

19.
<正>在政治哲学层面上,"认同"具有"归属感"或"身份感"的含义。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者的比较,力图发现自己与他者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处,从而达到对"我是谁"即自己身份的一种确认。因此,认同是对于"我是谁"的不断追问过程。通过这一追问,自我可以确认自身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属性。与之相对应,国家认同就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研究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纯文本性的,二是传记性的。前者意谓,将哲学作为外在的客观对象,偏重于思智的研究;后者则言,研究者带着自身的存在感知,通过理性的追问,探求人类历史明确的价值方向。此二者,近于金岳霖先生之语:"知识论底裁判者是理智,而元学底裁判者是整个的人"。余敦康(1930.6—2019.7)先生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