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一的。儒学的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的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于"日用即道"中,即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伴随着形上的终极关切,在日用生活伦理中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的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之形上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在儒家的内在超越和伦理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中,人的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中遵循着"中"与"和"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对超越人类自身的形上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的途径与担保。  相似文献   

2.
从儒家经典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儒家伦理形态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美德伦理(Virtue Ethics)和规则伦理(Normative Ethics)的"德行伦理"。它涵蕴着内外两个向度:就内在向度而言,是"在心为德",强调行为者的道德心理是"德"之实现的内在根据,并赋予人之为人的目的性价值,这在后儒对孟子的承续与发展中呈现出丰富的图景;就外在向度而言,是"施之为行",即同时强调行为规则在"德"之实现中的价值。基于此内外统一的理论进路,儒家德行伦理虽然兼及了"Virtue Ethics"或"Normative Ethics"的意涵,却不宜直接将其纳入二者的分析框架,而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形态而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德行伦理"作为一种"会通型"伦理形态的地方性资源,应积极参与创建新时代条件下的全球伦理,而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伦理形态现代建构的方向所指。"现代性转化"与"开放性吸收"始终是这个过程不可省略的方法和立场。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在对资本主义生存情境的批判、解构中,马克思消解了近代伦理对人的解放的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承诺,而把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置于对生活世界整体解放的诉求之中,从而为实现这一解放目标寻求到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一、“解放”的意象“解放”的伦理冲动总是定居于人的有限性的、异化了的现存境域之中。“解放”伦理的第一意象就是粉碎“枷锁”,瓦解使人的生存沦于奴役或罪恶状态的压迫性或束缚性力量或情境,从而使人的本真存在、自由和善的人性得以“出场”,这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追求的普…  相似文献   

4.
居住需求伦理是"现实的人"对居住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伦理认知和价值确证,因之不仅构成居住伦理的始基和本源,也彰显着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和要义。居住需求伦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化实现,进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社会伦理的民心向度和民族复兴伦理的居住梦想。居住需求伦理以"有居"为基本价值诉求,以"安居"为主要价值理念,以"乐居"为终极人生理想,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和相互连接的需求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伦理生态概念是一个创新性的伦理学概念范式。伦理生态是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性和谐状态,也就是人的理性生存样态,是人类发展的"应该的应该之应该"。而阐述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涵盖内容及其研究意义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邹广文、常晋芳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方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都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活的四个基本层次为: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  相似文献   

7.
“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这一古老的道德文明样式曾经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向度,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外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学观念系统中最古老而经典的伦理观念图式和道德实践图式了,当然也是中外传统文化之生存和演进过程中最重要而深刻的道德文明之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看,人胚胎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一定的人格性,同时人胚胎也具有工具性和一定的物性,人胚胎的伦理地位具备"人"和"物"的两重性,二者是互补的。人胚胎是世代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形态,具有发育为人的潜能。胚胎相对于一个物种的整体生存而言,它只是人类种族整体生存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只是实现世代交替的一个工具,因此人胚胎具有工具性。可以利用人胚胎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但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的伦理阐释是一项以伦理学的讨论为基础,同时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探讨社会保障的道德正当性、内涵的伦理意蕴及伦理价值并对它们进行反思的活动。活动的起点是社会保障的道德正当性,即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问题。作为一种道德权利的人的尊严体现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彰显出社会保障的道德正当性。社会保障通过保障每个人免于生存危机来实现人的尊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生存状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技术伦理涉及价值观基础、道德规范、技术主体的责任等诸多问题.无论是传统的元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规范伦理学还是所谓的实用伦理学,都只是从某一个维度上或在某一个层面上来阐述伦理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背离和对发展合理性的伦理诉求的缺失,这样就使技术伦理研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在合理性上,技术伦理研究不能脱离开对技术本质属性的认识和基本的理论前提.从生存论的向度审视,生存价值才是伦理的内在价值基础,而发展的合理性才是技术伦理建构的基本逻辑支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技术伦理才能实现合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化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化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相似文献   

12.
"美德"是美德伦理学中的基石性概念。从其古希腊源头来看,美德概念是哲人们创造性地应对当时伦理生活的理论产物。本文从发生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美德概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塑过程,并揭示出下定义作为语言图式和功能论证作为实践图式在其中的运作方式和理论后果。与上述过程相对应,古典美德伦理学也呈现出一种继承发展的嬗变过程。对美德概念塑造过程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把握古典美德伦理学最重要的方法论特点,即伦理问题和逻辑问题相辅相成的动态统一性,从而为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情绪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意义,不仅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还与日常的幸福感紧密相连。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物,会遇到大大小小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就像哈姆雷特里的一句名言"To be,or notto be-thatis the question:W hether'tis nobler in the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实践哲学是自然哲学转到生存哲学、天上哲学转向人间哲学的重要环节,它确立了人的生存活动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双重向度,并着重揭示实践哲学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设想了城邦公民日常交往所应该具有的幸福、自由、友爱、互惠、整体性、多样性和公正性原则,它对于后世的民主共和政体以及市场经济的伦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丰富的伦理和政治意涵,这是古希腊哲学价值所在。但是时代的局限造就了这种哲学的原始丰富性,其局限性体现在它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理论、实践和制作三种活动相分裂的实践哲学。城邦政治体现的是少数人的自由和民主,对于大众而言,只是虚幻的共同体。古希腊人的发展只是体现了原始的整体丰富性,需要历史发展的积极扬弃、克服和超越。人的发展必须经历原始整体性及其丧失,原子式个人的凸显和碎片化以及个性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21,(1):174-180
数字影像技术使影像生产大众化和普及化,通信技术迭代使大规模的影像传输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使影像实现分类精准传播,"技术赋权"让移动短视频生产和传播成为后景观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移动短视频呈现出与现实世界直接呼应的"众生话语"形态,尤其是大量纪实类影像的出现,使普通大众的话语表达从"说与被说"的语言中心范式逐步转变到"看与被看"的影像中心范式。在美学品质上,移动短视频呈现出生动的"日常审美"风貌,但在各种力量的推动博弈之下,也孕育着产生具有"艺术审美"品格的经典图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孟子性善论的证成离不开作为生活背景的"伦理处境",外在的处境是"触发"并"蕴成"内在善性的必要条件。在此"伦理处境"之中,"见"将个体与其他人、事、物直接勾连起来,从而使心性层面的"感同身受"或"触类旁通"成为可能。"见"既构成了一种原发性的生存场域,也传示出一种根源性的存在体验,这种场域和体验能让人们在凡俗而混沌的日常生活之中窥见善性之火花,明察本心之魅力,通达德性之境界。在"伦理处境"与"伦理心境"的交融之中,"见"的伦理意蕴意味着:良心或本心并非超越于生活之外的现成性、抽象化的知识概念,而是内蕴于生活之中的构成性、情景化的伦理态势。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与价值关系人,无论谁都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留神自己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约束自己的行动。尽管有时痛苦、烦恼,但有时也充满喜悦和希望,怀着对明天的无限憧憬,从某种事物上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活下去。职员在企业里工作,想在企业工作中寻求生存的价值。但职员只限于以工作为中心认真完成日常的业务,并不等于对企业竭尽忠诚,因此需要重新探讨对企业的忠诚。由于个人伦理与企业伦理之间既有共同的中心,又有不同的中心,这就使个人的行为规范深深地陷于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素有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人们思想中的很多困惑与痛苦都可以从这种传统中找到相关根源。中国伦理传统有两大部分,一是从社会整体秩序的"应然"理想出发,注重"仁义"、"忠恕"的精英伦理,二是从个人本位需要的"实然"现实出发,讲究生存致用的世俗伦理。仁人志士大多将目光聚焦于精英伦理,注重于社会精英的德性培育,不屑于立足世情、民俗的世俗伦理的生存论价值。其实,世俗伦理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解惑资源,闪耀着道德实践的智慧光芒。  相似文献   

19.
杨国荣 《哲学动态》2023,(2):5-12+126
“非常伦理”既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一般伦理问题相联系,也关乎“日常”与“非常”之辨。“非常伦理”和“日常伦理”都关涉伦理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性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以“非常伦理”为关注之点,其意义不仅无法与一般的价值原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分离,而且涉及这些普遍原则的具体落实。在伦理学上,原则的普遍性和原则的落实,关乎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日用常行,还是日常生活之外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活领域,都需以普遍价值原则为引导。判断一种伦理原则的正当与否,不仅需要视其价值意义,而且应当同时关注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具体落实。从行为过程和道德规范的互动来看,广义上的行为制约还关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权力还是权利,都既与日用常行相关又超乎日用常行之外。以伦理学为视域,人类不仅需要约束权力,而且应当约束权利。在更广的意义上,“非常伦理”中的“非常”关乎科技领域,“非常伦理”则相应地需要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活动既与人的日常存在相关,又不限于人的日用常行。通过对人体增强、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非常伦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非人动物嵌合体的研究,作为人类提高自身健康素质的技术工具,以科学技术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寻找遗传性或者难治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和治疗新途径,追求个人和社会整体的良好生存状态,有着巨大的医疗价值,符合"行善"的伦理原则,应该允许限制性的开展.考虑到可能引发的伦理和高技术风险,履行审慎的准入制度.进行规范的伦理管理和严格的法规、行政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