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基督徒出现较早,但华人基督教会直到1946年才出现。该地区现有华人基督教会近30家,信徒5000多人,约占当地华人总人口的5%。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寻求族群归属和文化认同;寻求物质与精神帮助;华人教会的主动宣传。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有:组织独立,神学保守;华人新移民是华人基督教会的生力军;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三种语言并存;尽量少谈或不谈政治。华人基督教会的功能有:解决华人信仰问题;团结华人;服务华人,教育华人,帮助华人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基督教会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文报刊和中文学校一起构成美国华人文化社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督闽恩教会是用福州话布道、以福州人为主的教会,是美国华人教会信徒增长最快的教会,所属有纽约曼哈顿教堂、纽约布碌仑教堂、费城教堂、纽约皇后区Elmhurst的聚会点。福州新移民走进闽恩教堂的原因如:在福州就开始信基督教、在福州接触过基督教、为了寻找心灵慰藉、为了学习英语、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因病受到照护、为了取得绿卡、为了建立新的人脉关系、出于好奇和寻找心仪的对象。闽恩教会能迅速发展,与一批颇有使命感的牧师全力以赴的努力分不开;教会功能多元化,也是闽恩教会能长期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教会法教育和研究在宗教改革以后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法学家的工作,不过在西欧大陆的许多国家,大学法学院仍然要求学生学习教会法。美国的政教分离政策比较严格,教会法在神学院才是必修的课程,在一般的法学院只是作为法制史的一部分来介绍,在美国,唯一授予教会法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校是首都华盛顿的天主教大学。该校成立于1888年,当时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意大利和波兰移民大量涌人,天主教成为美国基督教的主要派别之一,教会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负担日益沉重,所以决定设立这所以宗教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教会法专业在1906年…  相似文献   

4.
从美国NLAAS的调查数据中直接抽取美国华人移民样本473份,探讨美国华人移民异文化压力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美国华人移民体验的异文化压力较大,且与多因素存在显著相关,英语熟练度、移民时的年龄、移居美国的年数和种族歧视对压力具有显著预测性;社会地位作为中介变量可以有效缓冲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上海基督教H堂教会的一个基层团契为案例,探讨由农村来到上海的移民所面临的失落和困境,以及特定的城市教会活动如何给新移民带来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补偿,从而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上海基督教H堂教会的一个基层团契为案例,探讨由农村来到上海的移民所面临的失落和困境,以及特定的城市教会活动如何给新移民带来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补偿,从而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7.
美国自由派教会的萎缩与保守派教会的增长及其原因王美秀60年代末,美国基督教(新教)发生了空前惊人的变化,即在美国历史上大部分的主要宗派首次出现了停止增长并开始衰退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至今未发生改观。这一特殊现象引起美国教会人士、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宁办 《天风》2002,(11)
美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发表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决议2002年10月7—8日,包括基督教和东正教在内的,拥有26个会员教会、5千万信徒的美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在纽约举行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9.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姚民权 《天风》2014,(10):52-55
上海景灵堂堂史要从十九世纪40年代基督教(指基督教新教,早期曾名为耶稣教,下同)说起.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并签订《南京条约》告终.从此中国开放五大通商口岸(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1843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最早来到上海的主流派有伦敦传教会、尼泽兰(荷兰)传教会的传教士(时间很短),以后传入的主流派有长老会(在美国分南、北两派),又有英国圣公会、美国圣公会、美国公理会(时间也很短)、美国浸礼会(分南、北两派),美国监理会(分南、北两派,南派英文称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South;北派被译为美以美会)等差会(教会组织,派遣传教士并给以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1.
各地消息     
《天风》2017,(8):59-59
陕西省基督教两会访问团一行8人,于2017年6月20日至26日.应美国联合基督教会邀请.对美国华盛顿、克利夫兰、洛杉矶等地教会进行了友好访问。陕西省基督教两会与美国联合基督教会双方就教会间合作、社会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传统从北美大陆殖民地时期开始就一直主导着这一地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发展,在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建国原则后,这一传统在影响美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适应着变化的时代。本文以美国历史为主线,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传统对政治体制、社会变迁等问题作出的认知与判断,并简述其对美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晓望 《天风》2011,(5):36-36
欧美教会呼吁北约解除欧洲所有核武 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欧美两地的教会组织日前发信要求北约解除核武器。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欧洲基督教教会协会、美国基督教教会协会及加拿大基督教教会协会于2011年3月17日发表联合签署信件,认为北约应检讨其欧洲防卫策略,不应再坚持冷战时期的思维,而应减少现时部署的200多枚核弹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12年4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基督教堂举办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班,来自四川省31个市县基督教会的53位教牧同工参加了培训。培训旨在提升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教会服务社会的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优势,在社会公益事业与文化建设中做出实际贡献。培训邀请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学刘斌志教授主讲“基督教与社工基本理念”;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岳清华博士讲授“从基督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看教会社会服务”、“从宗教政策变迁看教会社会服务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0,(4):31-31
一提起教会的标志,大家马上会想到“十字架”,是的,每个信的人都知道“十字架”是教会的标志。但是,除此之外,可能少有人知道两千年来教会传统的图标有很多,有些即使看见后只觉得与基督教有关,却不知其真正的意思。为了使广大弟兄姊妹对教会传统的图标有所认识,我们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16.
当代基督教教会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是从60年代西方新教自由派开始。70年代西方新教主流派把生态环境问题列入教会的议事日程,并成立各种环保组织。在自由派环境运动的推动下,以往对这一运动漠不关心的基督教中的温和保守派──福音派也开始改变态度,对环境问题逐渐关注,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这一变化十分明显。曾任世界基督教联合会1991年堪培拉大会顾问的美国联合神学院教授拉里·拉斯马森将基督教会对生态危机作出的不同反映和态度,分成几种模式:统治模式(又称证服模式)、管理模式、伙伴模式、圣礼模式、生态女权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7.
香港基督教会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香港基督教现有堂会1200所,信徒在册人数381,200人,占全港人口6.29%。香港教会历来强调传道与服务的配合,在教育、社会福利事业上有显著的参与和贡献。目前教会中学和小学约占全港学校的20%,教会的服务机构约占全港服务机构的50%。超过一半的堂会均开设阅览室、幼稚园及医疗、辅导等服务。80年代以来教会更加关注服侍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开展多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6,(11)
正中国基督教两会代表团访问美国主流教会本刊讯(记者房赢报道)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率领中国基督教两会代表团一行8人,于2016年9月18日下午抵达美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正式友好访问。通过交流两国教会最新的发展信息,促进了中美两国教会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详见内文)。《天风》特约撰稿人、中国基督教网站通讯员写作培训班在沪举办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03,(12)
美国基督会年会于2003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夏洛特召开,据称有八千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基督教访问北美教会代表团的九位代表应邀参加了大会,季剑虹长老代表中国教会向大会致词,受到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William Chris Hobgood博士在会上被选为新一届的美国基督会主席。美国基督会与美国联合基督教会共同为中国基督教访问北美教会代表团举行了欢迎早餐会,会上播放了《今日中国基督教》纪录片,季长老与曹牧师介绍了中国教会的情  相似文献   

20.
与人民和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三年的“拨乱反正”,我国基督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和海外各国基督教恢复接触、交流,展开对话联系。1981年9月,中国基督教协会应加拿大教会联合会的邀请,派出以丁光训主教为首的代表团,参加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新的开端”。这是该次会上的一篇发言。原文为英文,登载在加拿大教会联合会加中委员会出版的《新的开端》(1983)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