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超 《心理学报》1999,32(3):337-341
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均获成功。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消除情绪记,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消除对同性的性欲却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认为要根治同性弯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2.
凡是谈到人类的性动机或性驱力时,总是把对象定义为异性。同性恋的情形则不同。同性恋者性动机的对象,不是异性,而是同性;是同性别者之间,彼此感到性的吸引,甚至发生性的行为。同性恋又可分为单性恋和双性恋两种类型。在人类的性史上,同性恋一事古已有之。自从基督文化兴起后,同性恋行为被列为禁忌。认为同性相恋,违反上帝的旨意,同性恋者一旦被发现,即遭受严重惩罚。20世纪以来,即使对同性恋的禁忌稍宽,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止,在精神医学上,一直将同性恋当做性变态来处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社会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多数同性恋者最终都会有异性婚姻,或是男女同性恋者缔结互助婚姻关系。以婚姻功能为视角,对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互助婚姻、同性婚姻等婚姻关系的社会影响及其合理或非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使社会公众对同性恋人群的看法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4.
一、案例同性恋患者两名,男性,20多岁,幼年在家庭女性环境中长大,很少与外界小朋友往来,因而造成性格上有一定的女性化。性发育成熟后,患者性角色倒错,性指向明显异常,对异性不感兴趣,手淫时想着同性对象。以上症状完全符合《CCMD-2-R》中同性恋的诊断标准。按症状程度区分,一为轻患者,一为重患者。大概是性变态的缘故,使他们的男性功能趋于衰退。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变态,求治心切。轻患者,大专文化程度,先后有过两个理想的同性对象(非同性恋患者),见到他们时,会产生某种性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问题的道德探讨与法律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就同性婚姻出台立法,同性恋已不单是道德问题,也带来了实践中的法律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应对同性恋问题进行道德上的理性思考,将接受同性恋与承认同性恋者的平等权利分开,并在谨慎处理我国是否为同性婚姻立法的同时,积极探讨如何应对涉外同性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中使用代言人成为越来越常用的手段。传统异性相吸的观点认为,受众更关注异性代言人的信息,而近期研究则表明存在同性偏差效应,即受众更关注同性代言人信息。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了男、女受众在观看禁烟公益广告期间的眼动特征,通过比较受众的首次关注潜伏期和总注视时间两个指标,首次从眼动特征上证实了同性偏差效应。本研究拓展了同性偏差效应的适用领域,对公益广告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67名初中生。结果显示,女生对同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对抑郁存在正向的间接效应和负向的直接效应,而男生对同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只有正向的间接效应;女生对异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仅有负向的直接效应,男生对异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仅有正向的间接效应。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通过社会支持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是与同性产生爱恋感情或发生性行为的一种行为异常。同性恋者经常以不符合社会习惯的方式来获得性满足,一般还伴随产生对异性的反感或憎恶,属性变态症之一。我们先用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其症状表现, 庄×是某大学的女研究生,已婚,但与丈夫感情不合,考上研究生后就从未回家,也不通讯,自感解脱了夫妻关系,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9.
遭遇尴尬     
同性恋(homosexualism)对同性别者产生强烈依恋感和性爱的行为,它是性变态中最常见者,对同性恋行为争议很大,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各有不同态度,古希腊崇尚男性骨骼肌肉的自然美,故赞许男性间的同性爱慕,认为它比异性恋更为高级。中国明清两代对同性恋较宽容,所以恋风盛行。犹太一基督教又则视同性恋如同通奸等均是罪恶,一直到20世纪,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才有所改变。现在,  相似文献   

10.
吴静珊  王娜 《心理科学》2017,40(5):1222-1227
在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距离下,让被试对同、异性成败行为进行归因,考查性别归因偏差现象(对异性美化、对同性贬损的归因)在社会距离上的变化。结果发现:(1)对于成功行为:被试对陌生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能力-运气)显著高于陌生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被试对同、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差异不显著。(2)对于失败行为:被试对陌生同、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运气-能力)差异不显著;被试对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显著高于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结论:性别归因偏差,在远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表现失败时消失;在近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消失,表现失败时出现。结合相关研究和进化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恋童癖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主要见于男性。绝大多数强奸或猥亵幼女犯都不是性变态,他们多半是因为找不到异性对象,或者有可乘之机,才在无知的幼童身上发泄性欲。至于作为一种病态的恋童癖,是指对成熟的异性不感兴趣,只以幼儿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恋童癖和强奸或猥亵幼女犯的一个区别还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91名初一至大四学生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对父亲、母亲以及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高于男生,自我隐瞒则低于男生。(2)初中生对母亲的表露高于高中生;中学生对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低于大学生;青少年对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随年级增长而提高。(3)独生子女对最好同性朋友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4)青少年自我表露时对目标人的偏爱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父母的表露能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对父亲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能正向预测正性情感;自我隐瞒和对父亲的表露分别能正向和负向预测负性情感。  相似文献   

13.
性别政治化导致了性少数群体的崛起,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后现代开始,同性恋题材就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艺术创作素材。中国现当代以同性恋题材作为对象来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少,其中不乏大量具有时代意义且内容深刻的作品。作品《邹氏女》通过对特定环境、特定时代下邹今图和张雨荷之间的同性恋情的描写,来体现作者"以情索命"的情感主题,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同性恋题材作品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异性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异性效应。一般来讲,异性之间的接触能够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愉悦感。舞厅里的异性舞伴比同性舞伴更为欣喜交融;男女共同主持节目,给人留下的是异性互映的美好感受;异性朋友之间的聊天,往往显示出一种阴阳互补的兴奋情感。所谓“异性效应”,就是指男女同在而引起的对活动起有益的积极影响的微妙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异性效应常常可以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产生某种积极的意外效果。女教师一般具有慈爱、温柔、细腻、体贴的特点,容易使男生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以及在视听整合任务中面孔对声音身份识别(同性和异性)的影响, 选取34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6名健康被试, 分别进行单通道动态自我面孔识别任务、单通道自我声音识别任务和视听整合任务的3个实验。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单通道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和自我声音识别能力与健康组无区别, 但在视听整合任务中,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声音身份识别受到视觉通道面孔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 自我面孔会促进自我声音的识别, 并抑制对同性他人声音和异性他人声音的识别。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取北京、河南、重庆、杭州、新疆五地的11743名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从与异性关系、同性关系、父母关系、教师关系、陌生人关系五个方面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和发展特点做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生.(2)中学生与同伴交往水平较高,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中学生与成人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成人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4)初二到初三女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初三后保持稳定;初二到高一男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高二后保持稳定;初三到高一,中学生与同性伙伴的交往水平明显提升.(5)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显著下降,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与教师的关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随年龄增长,男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逐渐提高,女生与陌生人的交往发展波动较大,初三和高三水平较高,初二和高一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胡琳丽  蔡晨 《心理科学》2012,35(3):701-705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想象不同的重要他人对于个体自我评价转移的影响,并探讨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考虑到大学生年龄相当,拥有相似的角色经验,故本研究选用了大二女生作为被试。研究选择了三类重要他人:父母、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包括男朋友),由于每一类重要他人所对应的关系自我各不相同,所以研究编制了针对不同重要他人的自我评价特质词表,作为因变量测量的工具。 过程与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中将用到录音机。实验一为单因素实验设计,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展开,各个实验室的想象重要他人分别为父母、同性朋友、异性朋友。主试告知参与者,本实验将进行一项大学女生的想象力测试,首先聆听一段描写风景的散文录音,进行想象练习。然后请她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位指定的重要他人,比如想象重要他人的形象、语言、行为等特征,尽可能详细生动。想象结束,首先请被试回忆并填写刚才想象的主要内容。然后告诉被试,另一个课题组正在搜集有关“当代大学生自我形象”的资料,请她们帮忙填写《自我评价特质词表》,对自己的一些特质进行评价。最后,主试向参与者致谢并进行了解释。实验二的想象重要他人为同性朋友和男朋友,实验过程与实验一基本一致,在自我评价测量中采用了专门针对“同性朋友”和“男朋友”的量表,并在想象完成后填写自尊量表。 结果与结论:本研究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在a<0.05的水平上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女生的关系自我评价特质,发现其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关系自我评价特质显著不同。证明了想象重要他人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维度,并会产生自我评价转移的现象,没有发现自尊变量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貌女子不雷是异性倾慕,同性也会青睐。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诚然,它不是对所有美女的定命之言,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美貌女子命运多舛,生活不幸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手淫,是指男女两性在性欲冲动时,用手或其他物品摩擦、玩弄生殖器,并大多伴有性幻想以引起快感,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行为方式。手淫是没有异性参与的,自己发生的性行为。 手淫,也有人称之为自慰,但本人认为后者要比前者的范畴大,因为自慰还包括了婴儿及儿童期的寻求快感的行为,这一时期的表现形式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应不属于  相似文献   

20.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迅猛、最神圣的时期,一个崭新的自我,诞生在美好的花季。少男与少女之间,天天在同校同班学习,同性与异性之间的纯真友谊逐步建立起来。然而,少男少女的友谊,招来社会上多少人侧目,招来多少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