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刘希平  唐卫海  方格 《心理科学》2005,28(1):192-196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为代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元记忆“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婴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认知起源、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等方面分析了几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儿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现状.为了探讨3岁以下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婴儿语言和行为发展特征的非言语和言语测试任务,包括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同时也采用眼动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发展机制.婴儿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测试任务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与认知功能(如语言、执行功能)的发展、环境因素(如家庭、同伴、文化)以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也有一些最新研究从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基因、激素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看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心理理论发展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首先对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概括,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然后从介绍了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内外家庭对幼儿心理理论影响的研究,可将家庭微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包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兄弟姐妹数量类型)、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依恋类型、教养方式、情绪表达和亲子游戏)和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合作冲突和假装游戏)。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模型可假设为: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数量类型影响着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中的各变量均通过心理状态术语使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该模型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心理控制源与抑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钟慧  李鸣 《心理科学》2004,27(1):171-174
本文回顾了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心理控制源的几种理论.重点介绍了罗特的心理控制源理论。此外,还介绍了关于心理控制源与抑郁之间相关性,以及心理控制源与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抑郁症之间相关性的以往研究结果,并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但是,20世纪60年代,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在学术界流行,却不是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而首先是经济学。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流行后,随即流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团队生命周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等等,反而发展心理学家没有使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心理学才是真正研究生命心理周期的学科理论。至今为止,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生理心理生命进行了分期。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单项的理论,没有考虑轮回问题。因此可以认为,心理学家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即使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也是不完整的,需要建立人生发展心理学理论,或者称为生命心理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按Tager-Flusber和Sullivan提出的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它属于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先于社会认知成分出现;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觉成分与社会认知成分越来越难以分离。情绪理解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简单情绪的理解;和愿望、信念有关的情绪理解;复杂情绪的理解;情绪调节。该文综述了近20年来心理理论中有关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在方法上和内容上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已积累了大量行为研究的证据。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异的模块化认知机制,脑成像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理论任务激活前额叶皮质等多个模块区域。论文阐述了真实表征与错误信念、心智互动等心理理论推理的神经机制,总结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心理理论作为个体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从1978年被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值此心理理论研究发展40年之际,研究试图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宏观的视角呈现1999年到2018年心理理论研究的状况。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心理理论的文献年发表量保持线性增长。文献的主题从关注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测量,逐渐过渡到将心理理论放在社会认知的框架中进行探讨。研究同时以发表文献数量为指标,探讨了该领域的代表性杂志和重要作者。结合现有心理理论研究的成果,文章最后从心理理论的研究问题领域、相关脑区、毕生发展、异常发展和人工心理理论的建构几个方面进行了延伸讨论。  相似文献   

11.
工作恢复是指工作中精力消耗之后,个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恢复过程。工作恢复是个体补充消耗的生理和心理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努力—工作恢复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工作恢复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日记研究法,探索心理剥离、放松、掌握经验和控制等工作恢复的心理过程,考察休整、非工作活动、员工所处社会环境等工作恢复的前因变量,并检验工作恢复对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现等结果变量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工作恢复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情感、提高工作业绩。今后需在工作恢复的测量指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改进研究设计,并在工作恢复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等方面着力拓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卞玉龙  周超  高峰强 《心理科学》2014,37(1):232-239
随着虚拟世界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日趋融合,虚拟现实环境对用户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在基于自我呈现的线上互动中,化身特点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用户的知觉、态度和行为,即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近年来,有研究者围绕着普罗透斯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这一效应的概念、潜在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用户个体和群体水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一定进展,这为国内学者开展虚拟世界中心理现象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未来研究中,普罗透斯效应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仍需拓展,研究样本仍需丰富,本土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也有待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遗传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心理指标的遗传问题做了研究,从而为运动员的心理选材提供遗传学的支撑。心理指标的遗传属于数量遗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采用双生子之间相关的研究范式和收养子女与其生父母的相关以及其养父母的相关的研究范式,来估计心理指标的遗传度。大量的研究显示,人格的遗传度的范围为0.40~0.60;智力的遗传度在0.40~0.70之间,而其他心理指标的遗传度研究较少。在心理选材时,还应特别注意遗传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因为遗传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迷信心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迷信在西方心理学界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国内心理研究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从迷信的定义、理论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迷信心理研究做了阐述,并总结了目前迷信心理研究的不足:首先,到目前为止迷信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统一。其次,迷信心理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次,对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争论,迷信心理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以及文化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迷信心理研究今后应在迷信内涵、测量工具以及实证研究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李庆安 《心理科学》2016,39(2):497-511
以邓小平等29位中外杰出人物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32本传记为编码材料,以《论语管理素质编码手册》为工具,针对中外杰出人物儒家心理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外杰出人物的儒家心理资产结构中,明、语、功、友、劳、政和变的品质为七种关键品质;在中外杰出人物儒家心理债务的结构中,恶见、疑、瞋、慢、痴和贪的品质为六种核心品质。前者与道家智慧存在神秘的对应关系,后者与佛家智慧存在神秘的对应关系。基于该系列研究,修正了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格理论——中国人格模型,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机理论——关键需要理论。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十多年来确立的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我们不仅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取得了一批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而且重视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了系统测量工具,编写了系列教材,开展了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探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有效的开展。文章主要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论思考、研究主题等方面,概括总结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的概况,以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发展,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机制、理论应用都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在解释水平理论的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解释水平的变化是否完全基于心理距离的变化;第二,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的因果关系问题;第三,解释水平的变量属性界定问题;第四,解释水平间接操纵与直接操纵的效果比较。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解释水平理论中的概念和作用机制,需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军心理战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杰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174-177
我军心理战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历时短,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心理战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点。对心理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已形成了较普遍地被认可的观点;对心理战效应和心理战运行机理,也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心理战地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对外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剖析和学习借鉴,成为我军心理战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McCroskey最早使用交流恐惧这一概念并编制了交流恐惧自陈量表等调研工具,此后有研究者对交流恐惧进行本土化研究。国外学者对交流恐惧产生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和干预研究;中国学者对交流恐惧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07年发展了面众恐惧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并提出了相应矫治对策,给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条密切联系实际的培养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今情绪研究视角中的阿诺德情绪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诺德情绪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诸多问题所提供的智慧与启发,有待情绪研究者重新审视。在当今情绪研究领域,阿诺德情绪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该文综合相关文献和个人的理解,对阿诺德情绪理论中的一些我国读者未尽其详的论题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影响作概要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