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之初,随着中国敦煌经卷中一批禅典籍的发现,禅宗研究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致使禅学与禅宗成为二十世纪的“显学”。一批中国禅学、禅宗的思想通史、断代史研究专著(如宇井伯寿的《禅宗史研究》、《第二禅宗史研究》、印顺的《中国禅宗史》、杜继文、魏道儒的《中国禅宗通史》、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潘桂明的《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麻天祥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等)反映了近百年来禅宗通史、断代史研究的方法的多样性和在不同向度上深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对禅宗思想代表人物的个…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9,(1)
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二千年思想文化之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日,禅宗仍然是教界的主流,仍然在支撑着整个中国佛教。我写此文的目的是透过禅宗对中国佛教文化之影响,来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一、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  相似文献   

3.
禅宗是中国的产物。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就与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渗透融合的过程,终于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禅宗。禅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多层次的思想内蕴。以在对禅宗的分析研究,多集中于它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这一视角,对禅宗作一新的审视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在此之前,中国虽有胡适的《神会和尚遗集》等禅宗史著作。日本亦有宇井伯寿的《中国禅宗史研究》以及关口大真的《中国禅学思想史》等,然多依据八、九世纪禅门文献,且就印度禅向中国禅的演化历程重视不够。印顺法师此书从以上二方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  相似文献   

5.
<正>禅宗思想以超越理性和逻辑的光辉,给艺术创作带来许多启示,追求禅境的艺术传达,气韵生动、动静相生、虚实相间都是禅宗思想的体现。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在唐代成为凝聚中国智慧的思想模式,为中国继诸子百家后下一个思想高峰——宋明新儒学奠定了基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禅宗思想的浸润下,将儒释道三家合流,  相似文献   

6.
禅宗的发展以及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和对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影响,一部禅宗史即是中国佛教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禅宗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浸润在中国画里的禅宗意识同儒学、道学一起构筑起中国传统美学明晰的特征而彪炳于世界艺术之林.可以说,抽掉禅宗的中国美术,特别是唐以后的中国美术,就不仅是片面的、残缺的,而且是不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张海沙 《法音》2008,(8):14-18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南宗禅在中唐时已成天下流布之势。禅宗标明自己是教外别传,从印度传到中土来并非是通过典籍的承载,而是以心传心——禅宗的传宗是在人与人之间完成的。从印度到中土,禅门推出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菩提达摩。他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9.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禅宗在中国禅宗文化中地位独特:6座禅宗祖庭,黄梅独占两座,千年古刹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在黄梅的西山和东山;禅宗6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而在禅学上农禅并重、顿悟等理念的创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彻底的佛教宗派,学界以往在谈论禅宗中国化特色的时候都是将眼光集中于其对儒家和道家的吸收上,而没有关注作为中国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及其易学在禅宗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作为禅宗的宗派之一,曹洞宗在佛学理论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禅宗"不立文字"的框架下援引《易经》元素以及易学思想来阐释禅学,其历代祖师前赴后继"依易说禅",自成一统。曹洞宗不用印度佛学的概念而用中国本土的易学来言说禅学,这是曹洞宗对于佛教中国化的一大贡献,而且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周易的道理来进一步发展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络绎不绝,他们取经学禅,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日本入唐求法僧对日本禅宗的影响,对研究和认识入唐求法僧以及日本佛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入唐僧最澄和圆仁学习以及接触的中国禅来考察其对日本禅宗的影响,认为最澄和圆仁对禅宗在日本的确立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谭世宝 《佛学研究》2004,(1):134-139
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禅宗是主张"以心见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佛心宗。宋时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在禅宗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无一不受其影响。中国绘画首当其冲,禅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内容、构图方式、意境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4.
扎实研究纵深发展《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潘桂明著。40万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责任编辑:文溪。禅宗是我国众多佛教宗派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宗的形成和演变,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研究禅宗,不仅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而且可以启迪当代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唐宋时期崛起的禅宗美学,曾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美学及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举凡诗论、画论、书论,以及诗歌、绘画、戏曲、小说、书法、雕塑等各个艺术创作领域、艺术理论领域和美学领域,几乎无一不受到禅宗美学的冲击、渗透和熔铸。本文拟对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作些简略的分析和勾勒,以便在本质上和形态上进一步阐清禅宗美学的特点。一、摆脱羁绊的精神解放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一个最大胆地举起反叛旗帜的思想流派。禅家这种惊世骇俗的反叛,不仅加速了中国传统佛教的瓦解和崩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和启迪了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化与变迁。众所公认,禅学系列的“六祖”惠能,才是禅宗的真正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6.
李嶷 《中国宗教》2012,(1):78-81
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相似文献   

17.
熊武 《美与时代》2020,(2):87-88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城市居民内心深处渴望一方"净土"。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至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深远,逐渐融合于环境空间设计当中。基于此,文章主要阐述禅宗美学的本质,解析禅宗美学在环境空间设计当中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8.
禅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评介韦志林关于禅宗,国内外学者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对禅宗早期思想的研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青年学者洪修平的近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地系统研究禅宗尤其是早期禅宗的一部力著。作者立足于大量的第一手禅宗史料,特别是新发现的敦煌经卷,对禅宗东土五祖、东山法门、禅宗的初创与分化演变、南北禅宗对峙的形成以及江南牛头禅、神秀北宗禅和惠能南宗禅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禅宗的研究,过去往往是就禅宗论禅宗,使得研究不能深入。《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书却另辟蹊径,把禅宗放到整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与研究。佛教自传入我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佛教的方术迷信化、儒学化和老庄玄化等三个方面,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存并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各有侧重。作者正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这一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禅宗的理论渊源。最早来华传译禅经的是东汉末年的安世高,他传译的是小乘禅数之学,由于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东传中国,逐渐表现为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宗教特点,其中尤以禅宗“中国化”的特色最为鲜明。禅宗的建立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在继承印度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道德观点的吸纳与超越,禅宗自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禅宗伦理体系庞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伦理关注与主张,本文仅针对伦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一道德的善与恶,从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新著《唐五代禅宗史》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唐五代是禅宗成立、迅速兴起的重要历史时期。很多被后世禅宗奉为“祖师”的代表人物的活动和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佛教和社会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然而迄今中国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唐五代禅宗成立和兴起的断代史专著。《唐五代禅宗史》的出版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国佛教史和唐五代思想文化史的内容。一、全书结构和内容中国禅宗史从整体上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禅宗兴起时期,隋唐至五代;二、禅宗兴盛时期,两宋;三、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