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川遂宁市射洪县城西北四十华里金华镇境内,有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金华山道观。道观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更有精心雕刻点缀的180米长石雕巨龙,形象逼真,跃然欲飞。将一座原来不高的山体,装点的更加雄伟壮观。据《射洪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汉代此地名为“烟墩岭”,东晋时有道士陈勋来此结茅为菴,修仙学道。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该山建筑即名“金华山观”。《射洪县志》说:“其山贵重而华美,故观名金华”。唐代此观更名为“九华观”,观中有唐明皇所铸老君像。宋代英宗治平二年(1066年)赐名“玉京观”。元延祐元年(1314年)道士陈若海曾重修金华山道观。  相似文献   

2.
正金华山道观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活动中,既坚持标准,又结合特点突破创新,既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又提档升级、规范管理,既重视文化传统的挖掘,又注重生态环保,积极服务社会,发挥正能量作用。四川省射洪县有一座金华一山,位于涪江之畔,据射洪旧县志记载,"其山贵重而华美"。山上有座道观,名曰"金华山道观",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杨崇培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4.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 :东汉建武年间 ,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 (今方城县 )建炼真宫一座 ,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 ,均建于东汉时期。东汉桓帝延熹六年 (16 3年 ) ,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到桐柏县固庙祭祀并扩建、重修淮渎庙。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年 )三月 ,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守诸贡 ,屯兵宛下……六月 ,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 ,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  相似文献   

5.
闽北道教圣地德云观,位于南平市(古称延平府)城西二十华里之溪源村(又名溪源庵)。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3年)时有张声(字鸣道)结庐溪源山习道建庵。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理宗赵昀赐额“德云观”,并宣封张,刘、连、萧、邵、等五真人。明孝宗朱祐堂(1488年—1505年)加封为“玄真宝殿”与“圣君宝殿”。此后声名益胜,威德俱增。八闽十方善男信女,远近皆拈香朝礼,以求国泰民安。十年浩劫,德云圣地变为废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地回春,光昭日月。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  相似文献   

6.
重庆老君洞     
老君洞道观,系重庆市及川东地区唯一的现存道观,占园林山地320亩,纵横两华里。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和黄桷垭之间的老君山上,距市中区约五华里,朝山旅游,交通方便。该观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扩建为“太极宫”,后又名“老君洞”。经过历代维修扩建,至清末建成殿宇九重,并按“玄”字形分级依山势建于海拔五百多米的老君山顶。右边从大山门经三清殿、三峰殿、古涂洞、七真殿青云直上南天门至山顶峰。左边从大山门经三峰洞、纯阳洞、吕祖殿、慈航殿到古老的石猴洞登上顶峰。山势雄伟,殿堂亭廊依山而建,独具特色,飞  相似文献   

7.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  相似文献   

8.
瞿春生  徐荣 《中国道教》2001,(2):55-55,54
回头山,原名张举头,发脉于太平山,坐落在江西武宁县横路乡新溪村白石匣;海拔800余米。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又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胜境名山。回头山佑圣宫,起源于宋宁宗嘉定17年(公元122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兴建宫观,名为佑圣宫。延于清嘉庆二十五年,以山主汤汉山为首重新扩建为八字门楼,上下两殿,左右厢房,以及观音堂。附建有炼丹亭、惜字亭、邓九亭、钟鼓二楼和巡山殿。章真人多次来此山修炼,遂改名为回头山。其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历经700多年,宫观几度举废。从1981年以来主体建筑佑圣宫修复一新,1994年,武宁县人民政府将该…  相似文献   

9.
元妙古观位于风景秀丽的惠州西湖北岸,是惠州市历史悠久的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又是西湖风景区的主要旅游胜地之一。据明代御史周岐后所著《修玄妙观记》: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初名朝元观,后改名开元观,后渐毁坏。到宋代咸平初年复修,祥符9年(1016)勅赐名为天庆观。明嘉靖年间又赐名为元妙观,直至现在。元妙观自唐代兴建以来,屡历兴衰,在历史上,元代晚期是元妙观比较兴旺时期。据记载,至治二年(1322)道士吴嗣德、张景行募得巨款,历时十二年,扩建成有正殿,两廊、钟鼓楼、库房等多幢建筑,还置有田亩、鱼塘、  相似文献   

10.
夏日 ,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乘“1999年武夷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之际 ,我在饱览了武夷山丹霞地貌的自然风光中 ,又一次领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勃勃生机。武夷山是道教的第十六洞天。相传在秦始皇时期 ,就有神仙降临于此 ,自称“武夷君”。武夷君道术高超 ,因而能够统领群仙 ,山也就以他而命名。据《武夷山志》介绍 ,唐天宝年间 (742年 -756年 ) ,武夷山上始建道教宫观天宝殿。南唐皇帝李煜为他的弟弟入观修道而重修宫殿 ,天宝殿改名为会仙馆。会仙馆在宋代时被扩建为拥有屋宇三百多间…  相似文献   

11.
由日本日莲宗奉献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尊像的开光仪式,四月十三日在陕两户县草堂寺隆重举行。鸠摩罗什(344—413)是我国后秦(约当东晋)时期从西域来长安的一位译经大师。他在当时的逍遥园大寺中译出了《妙法莲华经》七卷,其后天台宗即以什译《法华》为宗典;公元804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767—822)来我国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救观,归国后在比睿山正式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七百年前,日莲(1222—1282)上人出世,在睿山学天台宗义,于公元1253年专依什译《法华经》建立日莲宗。今年是日莲上人圆  相似文献   

12.
5月 25日 , 从 远 安 县 鸣 凤 山 道 观 传 出 喜 讯 :在道 观 金 顶 安 家 落 户 二 个 多 月 的 国 家 二 级 保 护 动 物— — 孔 雀 产 下 两 枚 珍 贵 的 孔 雀 蛋 。 鸣 凤 山 道 观 位 于 远 安 县 城 西 南 3.5公 里 处 的省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 — 鸣 凤 风 景 区 境 内 。 今 年 仲 春 时节 , 一 只 神 秘 大 鸟 飞 落 到 道 观 金 顶 的 紫 竹 林 中 , 昼来 夜 走 。 如 此 来 回 了 十 多 天 , 看 它 丝 毫 没 有 远 走 高飞 的 意 思 ,且 一 直 在 野 外 生 存 。 考 虑 到 人 、兽 可 能 对其 带 来 的 伤 害 , 3月 2…  相似文献   

13.
章琳 《中国道教》1990,(4):40-41
新余道教,始于西晋。唐宋以来,修院建观,蔚然成风。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阶段。明朝正统、嘉靖、万历年间,道教亦很发达。明末以后,道教逐渐衰弱,而民间的丧葬、斋醮、祭祀、节令、祷雨等道教活动,仍然流行。一、著名人物晋朝王朔,渝(余)北人,居栖梧山,许真君过其家,授以修炼之术。相传许真君登仙时,遗以香茅一根。许说:“植之久服,甘能养血,辛能养节,苦能养气,鹹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和以苦酒,可以长生。”唐朝陈太素,字静甫,渝(余)南浮田人,与四川罗太冲同见华阴道士王能,得炼白石法,将白石煮化成霜,服之飘然若生羽翼。唐武德二年八月,乡人筑坛于炼石之地。  相似文献   

14.
王玄览     
(626—697)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年三十余,与二、三乡友去茅山学道。途中觉同行者概非仙才,而归故里。感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后遍研释、道二教经论,务究其源奥。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  相似文献   

15.
鸡足山(又名鸡山、九曲岩、九重山、青巅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金牛镇)西北40余公里处,她西面苍山、洱海,北带金沙江,西北与玉龙雪山遥遥相望,其山势中耸平顶,三方各有一峰伸出,后拖一岭,形如鸡足,故名“鸡足山”。 鸡足山风景秀丽,素有“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满山碧绿,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奇花异草,  相似文献   

16.
城山是道教名山,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都在成都市17个县(区)的区域内。但此二山,各在一地,一在灌县,一在大邑县,自古以来,都无异议,可是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却说“鹤鸣山是青城山的后山”,而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1981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3年出版的《辞海·宗教分册》在词句上虽没有明白表示接受“鹤鸣山是青城山后山” 的说法,但同样地也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按  相似文献   

17.
<正>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学者称潜溪先生。早在元末,他即已“藉然著闻”,“知名于时”。元至正二十一年,他正式应朱元璋之聘,由山林步入廓庙。从此,日受崇信,不断升迁,历任赞善大夫、翰林院学士、知制诏、《元史》修撰总裁等。他虽为文学侍从,但朱元璋常向他垂询国是,尊同太师。朱元璋常对宋濂说:“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为开国文臣之首。俾世世与国同体,不亦美乎?”令取子孙官之,宋濂屡辞谢,不敢奉诏。(郑楷:《行状》,《宋文宪公全集》卷首二)《明史》本传称“一代礼乐制度,濂所裁定者居多。”全祖望谓其“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宋文宪公画像记》,《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  相似文献   

18.
苏州古城区的市中心 ,有一条繁华的步行商业街叫观前街。这条街名的由来 ,是因为名闻遐尔的玄妙观坐北朝南 ,其大门正山门就在这条街上 ,故而名为观前街。正山门是玄妙观正中的大门 ,左有西角门 ,右有东角门。西角门门额的正面 (朝南 ) ,题署有“如意”两字 ,背面 (朝北 )题署“众妙”两字 ;东角门正面题的是“吉祥”两字 ,背面题的是“长生”两字。玄妙观是一座道观的总称 ,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 (公元 2 76年 ) ,初名真庆道院。历代几经兵燹毁坏。几度重新修复。唐代曾改名为开元宫 ,宋代改名为天庆观 ,至元代元贞元年 (公元 12 95年 )才改…  相似文献   

19.
梁山是宜都市潘湾乡土家族著名的道教名胜。梁山道观素有“南武当”之称。闻名湘鄂五县两市的梁山紫皇观,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梁山原名筐山,海拔920米。据《宜都县志》记载,宜都有高筐山,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筐然。清代《宜都县志》又载:梁山为邑中诸山冠,环大梁、群山皆拥戴朝拱,故名梁山。此山方圆8平方公里;历来就有朝梁山,暮武当之说。梁山有100余种珍稀动植物,自然地貌奇特,有龙头、龙眼、藏金洞、雷劈池、打子岩、九仙崖、探母沟、梳妆台、金顶、百余年的桂花树等景观,鬼斧神工。登上山顶有览众山小之感。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0.
天台山(古称桐柏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形势高阔奇伟,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连四明、金华,蜿蜒东海之滨,纵横重叠,气象万千。《道藏》记载:“天台之桐柏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曰金庭。”“下临沧海,遥望蓬莱,漫若天合,呀差地开。”道教自古将天台桐柏列为第六洞天。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尝与桐柏道士司马承祯交游,题诗桐柏宫。唐及五代年间,环绕桐柏,宫殿林立,高人荟萃,号称“仙乡”。唐纯阳祖师(吕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