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哲学真理必须转向现实事物。黑格尔把真理看作对真相的概念性把握,主张哲学真理不是知识论上的简单而僵死的结论,而是关注本质性事情、关注现实事物。真理与真相并不相同。真理不能局限于认识论理解。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在真理观上的唯心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强调真理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切入社会利益等现实生活的必要,以此改变世界,进而体现真理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致力于"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但他并不是让现存的哲学去趋近现实世界或让现实世界去趋近现存哲学,而是"双刃地对待现实世界和现存哲学"[2],其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的解放"直接地形成了形而上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两大交互的主题.在我看来,马克思哲学的两大主题又是基于哲学的历史性转折和人类社会的公共性吁求而得以可能的.但到目前为止,这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很好的阐释.当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一个哲学本可以"终结"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公共性成为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也正因之转换.近年来,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这一转换已逐渐明晰了.  相似文献   

3.
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语境中,艺术所指向的不是闲情逸致的欣赏,更不是感官刺激的娱乐,而是充分重视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他们认为艺术能够揭示被现实遮蔽的真理,改造在异化社会中沉沦的人性,推动社会的变革。他们对艺术功能的分析至今仍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尚汝 《天风》2008,(6):F0004-F0004
艺术再现不是机械地复制事物,不是简单重复或拷贝,而是揭示事物本质,把现实转化为人的认识,提升为真理。  相似文献   

5.
陈赟 《学海》2005,(5):73-82
古希腊的政治是空间性的,它的公共性概念基于空间的敞开性,并为这种敞开性所规定,这种敞开性使得古希腊的公共性观念具有一种“脱境域”的特征,它指引个人从其在世境域中抽身而退,进入到一个共有之域,因而古希腊的公共性偏向于汉语的“共”。而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政治不是空间性的,而是境域性的,由此形成的公共性概念以通达为特征,它表现为敞开性与幽暗性之间的相互通达,这种公共性应理解为不是以“共”为主,而是以“公”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巅峰鸿篇巨作,其内蕴的精深的伦理批判思想,既不是科学实证主义的逻辑化伦理批判,也不是抽象人道主义的表面化伦理批判,而是瓦解资本逻辑的现实伦理批判.在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中马克思伦理批判的这一特质得以彰显,因此,厘清商品拜物教批判的伦理向度的总体特质、基本环节和现实意义,有助于识破商品拜物教以"物"掩盖"人"的虚假伦理外观,从而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现实伦理批判所具有的社会效力.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科学世界观”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用来显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世界观”几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标志着一个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坚持、维护和发展的哲学形态。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一些异样的声音: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科学世界观总是批判的激进锋芒的“靶子”;持现象学立场的人,一般都指责那些试图构造科学世界观的哲学是没有根基的和不科学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部,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科学世界观,而是现实生…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批判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所捕捉,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特别地忽视了,那就是,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然而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实践结构。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的无君派是庄子后学中的一个支派。这一派对传统和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的批判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是为着人的自然之性的解放,这一理论在中国古代是颇有特色的。他们的至德之世的理想既有劳动者反压迫反剥削的进步意义,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应该重视对他们的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批判的理论不仅要抨击一维社会的现实,还要揭露它的意识形态。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说明一维的人的真实状况。马尔库塞的批判锋芒便从一维的社会转向了一维的思想,从政治转向了哲学。理性是西方思想最早关注的概念。“现实并不真”和“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两个陈述反映了理性在概念结构上的矛盾。理性即真理即实在,它统摄主客观世界于一身。依据理性改造经验世界就为人和物建立起真理,提供了人和物的真实存在条件。这就是逻辑的起  相似文献   

11.
智慧语丝     
正我希望,在我们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和城市里面,在我们无数的诱惑和欲望面前,学会笨一点、慢一点、二一点、傻一点。——陈坤找到谬误要比找到真理容易得多。谬误浮在表面,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它;真理却藏在深处,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歌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寻求健康,而是带着幸福去创造健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实现梦想,而是带着幸福去让梦想放飞。当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幸福。  相似文献   

12.
忍耐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疾病,不是贫穷,也不是官禄,而是突如其来的逆境,是外界强加在你头上的桎梏。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真理理论既不是符合论,也不是融贯论,而是对真理的奠基。他把真理的现实性根据奠定在判断力的基础之上。由于判断力被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因此他对真理的奠基也就是双重的。前者使真理得以现实地产生出来,并在现象界呈现为经验性的真理;后者则为这种经验性的真理增添了一种情感的基础。由此,康德的奠基就使得真理成为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关于现象的真理。这种奠基虽然大大缩小了真理的地盘,却使得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因远离幻相而变得更加稳健。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道:“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70页)。很多同志据此认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否则,那它就不是真理了。他们把真理说成是纯粹具体的东西,认为具体性是真理的唯一特性。我认为,这种否认真理的抽象性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就把具体性视为孤立的、单一的东西,加以抽象化了。事实上,列宁这段话并不是针对真理的全部特性,而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具体性而讲的。列宁所否定的那种“抽象的真理”,并不是指真理本身,而是指它的存在。如果曲解了列宁的话的原意,把真理的具体性推向绝对,那么就歪曲了真理的本来面目,对真理的产生和本质也就无法正确阐释。把真理的具体性加以绝对化,同否定真理的具体性一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6):69-77
1932年发表三卷本《哲学》之后,雅斯贝尔斯便着手阐明哲学逻辑学。他的鸿篇巨著《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不单单是知性逻辑学,而是现实生存的人的全部逻辑学。这部作品从对"时代的真理"的简要反思入手:真理不是占有,而是道路。真理"生成于思维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在真理之路上,人想成为他自身,他把这个永恒的、远离现实的思维经验为一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因为思维的真理性仅仅在于"它发生在时代中,并且与生活本身的历史现实性固结在一起"。对这一哲学逻辑学,雅斯贝尔斯时而称之为"基本思想"、"基本知识"、"第一哲学",时而称之为大全样式的哲学或者用其自创的术语称之为"大全论"(Periechontologie)。对于他来说,大全论这一基本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说明了真正的哲学思维的意义:人类正是通过参与大全存在,亦即通过参与出于起源的生活而走向人类自身。在此,他追踪一种三个层次的工作概念:第一层次对逻辑学史的分离过程进行描述;第二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概要性地综合;第三层次对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科学个别定理进行批判。雅斯贝尔斯哲学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全论",即大全诸样式的学说。雅斯贝尔斯率先把人格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加以主题化,从而使业已丧失殆尽的一种有区别的德国哲学重新归于生效。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理性属于人格发展的动态方面,它与归入合理层面的知性截然相反。理性是共同的生活和追求统一的意志,它把不同的现实层面和心理基本功能联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理性不仅是哲学逻辑学的源泉,也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  相似文献   

16.
韦尔默是批判理论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沿续了哈贝马斯理论的交往转向。但是,相对于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否定立场,韦尔默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结果,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内在批判和彻底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不是简单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织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韦尔默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辩证法的重建逻辑,探讨韦尔默思想与哈贝马斯思想之间的内在批判,这种内在批判关系可以通过意义和真理、民主与政治关系的重新理解来展开。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曾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人的底色,根底在于坦荡真诚。他们不做任何的伪饰,向他人真诚袒露,不遮不掩。不论是衣着、谈吐、表达或是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亦不是为了掩饰,而是为了真正找到自我。朴素的人值得亲近,因为他们内心清澈透明,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18.
康德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把"普遍性"问题的讨论和"判断力"问题的讨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对"普遍性"尤其是"主观普遍性"给出了经典论述。以著名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为文本,细致解读康德在"普遍性"问题上的重要而独特的观点,对于还原"普遍性"这一议题的真相,重新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尊重个体性、特殊性,充分维护公共性、共通性等都有特别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交友轶事     
朋友相交,贵在真诚,但除了真诚之外,有时还应该了解对方的性格,采取一种最为理想的交往方式。和朋友聊天是一件很有助于沟通的事情,但细想你周围,也许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善于言谈。有的人生性寡言,但或许他偏偏  相似文献   

20.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