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晨光     
正~~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诗集     
宿五台山隐隐钟声出粉墙,五台暮色正苍苍。坐看夜月生千岭,好趁秋风醉一觞。握手同为中镇客,论诗欲发少年狂。梦回庭院清如许,树影迷离上短窗。五台山书题白塔巍巍别样姿,法轮常转企清时。五台回望空天下,此是游山第一奇。宿五台山台怀秋色郁苍苍,寺庙连山云半藏。龙象遥瞻菩萨顶,钟声似出帝王乡。十方觉路分尘界,三宝禅林选佛场。得占清凉真圣地,法轮试转意深长。宿银海山庄并州甫聚八方才,又乘金风上五台。佛国松中醉涛响,文殊殿里问莲开。诗穷难达钦君意,墨尽始舒挚友怀。一夜山庄灯竞放,宾朋谈兴未曾衰。五台山纪游各奉心香向五台,吟俦…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随想     
前几天重温自己为五台山之行所做的笔记,觉得有关五台山的见闻有助于大家认清迷信。故不揣冒昧,整理出来寄投《科学与无神论》。 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五台山。 五台山有五座高耸的山峰。因峰顶平坦如台,分别被人称作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其中北台海拔最高。 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我登临了北台。到了才知道,北台高虽高,但算不上险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秋景     
樊文珍 《五台山研究》2008,(3):F0004-F0004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佛塔     
肖雨 《佛教文化》2009,(1):72-85
五台山在北魏境内,建寺造塔也在其时,《广清凉传》卷上曰: 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后魏文帝宏所立也。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秋景     
正~~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诗集     
乙酉新秋中镇诗社太原雅集五台山纪游于钟珩各奉心香向五台,吟俦联袂亦悠哉。重山堆黛孤峰秀,大野铺青细水回。云影远浮银海去,宝光慈照善人来。此行未了频年愿,归梦犹思佛院苔。注:佛院苔,《红楼梦》中语。游五台山王邦建一入清凉境,飘飘快若仙。松风生万壑,法雨播千年。独喜尘氛净,全将俗虑蠲。伟哉云外寺,梵吹彻诸天。五台山抒感邓世广不是芸芸叩拜人,诗缘自比佛缘亲。红尘误堕三千界,黑簿曾留百劫身。皆向泥胎求保佑,谁甘苦海救沉沦。五台缭绕香烟处,欲辨龙形看未真。五台游后漫笔段晓华细雨瓢衣下五台,秋山卷轴野风开。一瓯茶话供涵味,…  相似文献   

9.
七月下旬,我们一行三人顶着骄阳酷暑,来到了风景绮丽的五台山,立刻觉得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人称五台山冬夏季节各有特色,在这夏日里,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山峰清秀,碧绿如洗;云雾缭绕,忽聚忽散;阴晴不定,瞬息万变;庙宇明亮,游人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诗集     
与中镇诸社友游五台山,夜宿银海山庄(三首)(一)妙悟通三界,心清启五台。智慧澄明海,因缘聚众才。天高法雨落,林茂惠风来。万簌山庄寂,惟闻钟磬催。(二)夜值名山宿,兹从诸友游。影动疑松鹤,轩高落斗牛。时闻玉人语,墨通银汉流。千年期一会,心境转悠悠。(三)金碧高千仞,空王若可寻。云山迷圣迹,花雨听鸣琴。梵呗雷音远,林泉溪水深。方知尘世外,犹有镜明心。龙泉寺峻凌霄汉处,龙泉日夜流。令公犹有塔,玉阙更无俦。弘法闻尊者,扬幡动斗牛。群黎待普济,天外一回眸。注:令公,即宋代名将杨业。显通寺一到华严寺,时光宝殿开。飞龙如欲舞,流韵去还来…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天花     
天花,是一种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室贡品。明代五台山狮子窝高僧释镇澄在其《清凉山志》卷二中说:“天花,菌类,生于柴木,台山佳品也。”其《天花歌》曰: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21,(3)
正近40年来,关于山西五台山文化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其研究内容涉及五台山佛教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和五台山地理、生态、旅游以及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其研究所运用的资料除传统古籍文献之外,还有敦煌文书、图像资料等。五台山碑文数量众多,也是学术研究所需的重要资料。相较于明清,唐宋时期五台山的碑文资料较少,但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有鉴于此,2014年,笔者以《唐宋五台山碑文研究》为题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1]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碑刻和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对唐宋五台山碑文整理与研究的情况作  相似文献   

13.
14.
五台山佛教兴起于北魏,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兴兴衰衰。历史上北周武帝建德三年(674)、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大灭法,五台山寺庙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只在唐武宗灭法时侥幸保存下边远小庙南禅寺。  相似文献   

15.
辛巳初秋,我有幸与雍和宫众僧赴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礼佛参访。《清凉山志》载:“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项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隋文帝下诏五台各置一寺。”其实,五台山自东汉永平年间,就建有寺院,后经历代兴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研究》2014,(1):F0004-F0004
<正>~~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为文殊道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其中艳丽多彩的塔文化,就是一株光彩耀目的灿烂奇葩。 塔,本来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建筑,而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译经沙门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六曰: 《妙法莲华经》第一卷云:“‘宝塔,正言(宀八卒)都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聚相, 谓垒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音他合切。’” 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据《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亦为梵语,译云骨身,  相似文献   

18.
考察研究五台山台内44座寺庙中,从唐代至民国年间的794通碑刻和40口古钟的造型式样、文字内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大量的金石,不仅为五台山佛教文化增添了无限光彩,还为研究五台山历史演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不仅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而且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灵山圣境。清代康熙皇帝《御制〈清凉山志〉序》中说: 宇内称灵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 眉、普陀,而五台山为尤盛焉。 这是因为,五台山不仅是神皋奥区,而且也是灵异之山。  相似文献   

20.
从太原去五台山,驱车不过三、四个小时的路。所以太原市没有去过五台山的人很少。可是象我最近去五台山所能够遇到的殊胜的因缘,却是少之又少。十多年里,我上五台山不下二十次,但是我特别想记下这次的奇异殊胜的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