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以91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问题。研究1检验了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被试的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存在显著负相关,汉族被试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2检验了少数民族被试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与汉族文化的相似性感知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认同和文化相似性完全中介了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负相关。文章认为民族接触可以通过增加民族之间文化相似性感知、降低内群体的文化认同而减弱民族本质论信念。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民族偏见在民族心理中是一个很遍普的现象。它不但对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方面发生影响,而且对民族认知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民族偏见的形成过程中,有民族认知的参与,民族偏见反过来对民族认知起导向作用;由于刻板印象在二者中所发生的作用,民族偏见可能导致民族认知发生晕轮效应,从而简化认知活动的过程,使民族思维变得狡窄和僵化;民族偏见是文化的偏见,民族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知。由于民族文化在二者中的参与和影响,民族偏见在一定民族文化差异的情境下,对简化式的民族认知活动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同理论提出后,民族认同与民族间态度的关系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认同是群体间态度的基础,过分的民族认同容易产生消极的民族间态度。而发展取向研究认为民族认同与积极的民族间态度的具有正向关系,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发展成熟的民族认同与积极的民族间态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万明钢  李雄鹰 《心理科学》2003,26(3):508-511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民族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民族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民族认同包括的心理成分很多,颜面认同则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心理内涵成为研究民族认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CNKI进行资料检索、归类和分析,以民族国家认同、母语认同、传统节日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民族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五个维度作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的切入点,进行调查问卷题项的编制。以此引领对民族国家认同感有研究兴趣的同仁对这类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对42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2)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生涯自我效能感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男生样本中不显著而在女生样本中显著;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汉族大学生样本中为部分中介,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模型和黑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的提出,为研究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与应付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因素有积极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尊,比如消极民族刻板印象的影响,增加心理归属感等。而且可以促发少数民族青少年亲社会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体从自己的母体文化进入陌生的异文化后,一方面面临着民族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面临着文化适应的考验,同时还面临着心理疏离感的困扰。本研究以285名藏族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等三方面。民族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的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以及汉族的接受性等可以预测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2)民族认同的不同成分与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正相关或负相关。(3)消极的民族认同与失范感、社会孤立感和文化分离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同自我分离感之间相关并不显著;而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的民族认同与失范感、社会孤立感、文化分离感、自我分离感之间的相关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民族认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认同的内涵、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 研究取样和方法单一, 缺乏比较性、过程性和机制性的研究, 未能注重本土化研究。未来研究需要以多学科视角, 结合多种研究方法, 使用高级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揭示我国民族认同的本质和特征, 形成本土化的民族认同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以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民族接触(与汉族)、交往态度、民族认同、民族本质论、民族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等变量,以整合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接触促进民族交往的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接触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和民族认同、减弱消极刻板印象和民族本质论而间接促进了民族交往,民族认同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消极刻板印象在民族接触和群际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这项整合的研究理论上丰富了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研究,发现了新的中介变量,对促进民族交往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德龙 《管子学刊》2006,1(4):46-50,67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尽管在文化趋同化的同时也存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但这两种趋势并非势均力敌。其中,文化的趋同,在经济发达国家以其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推动下,往往处于上风地位;而文化的多样性,尽管有许多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大声疾呼,不懈努力,却往往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攻势面前败下阵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袭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危机,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带给世界的影响深刻而复杂,它造成地区和国家间文化冲突加深,精英化的生存、发展面临威胁,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强势文化所蚕食、吞噬,或者被边缘化。这种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是一个终生动态发展的过程。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亲社会行为等紧密相关。本研究选取1328名11~20岁的青少年为被试,探求青少年民族认同(包括对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发现20岁是青少年认同的关键时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等对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一个主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与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冲击更大。一旦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偏低, 就会影响跨界民族的国家情感, 危及边疆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稳定。本项目拟通过4个研究,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将国家认同分成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两种成分, 并编制符合民族实际状况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 ②探讨民族认同、穆斯林认同在群际歧视知觉与国家认同间的中介作用; ③理清民族内隐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④探讨管理体制、民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政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并尝试建立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数据库, 及时把握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对完善民族政策、开展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社会化觉察是指少数民族孩子对父母向他们传递的有关民族特征信息的认知。采用问卷调查、情境实验和故事补全任务考察景颇族初中生对母亲传递的民族社会化信息的觉察及特征。结果表明:(1)景颇族初中生觉察到的民族社会化信息包含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促使不信任和偏见准备; (2)景颇族初中生对不同信息的觉察存在差异, 对促进和睦的觉察显著多于文化社会化和偏见准备, 对促使不信任的觉察最少; (3)在冲突情境中, 有无偏见线索影响被试对偏见准备的觉察; (4)被试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更多地觉察到促进和睦, 男生更多地觉察到促使不信任。整个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存在着文化差异, 与美国少数族裔青少年觉察到母亲偏重于传递文化社会化、偏见准备不同, 景颇族初中生觉察到母亲偏重于传递促进和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张艳红  佐斌 《心理科学》2012,35(2):467-471
民族认同对个人心理健康、国家团结和谐有着重大意义,已成为当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针对民族认同涵义正在逐步拓宽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内涵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在描述民族认同测量多维性的基础上,梳理并比较了MEIM、MEIM-R和EIS等应用广泛的民族认同测量工具。归纳了以民族认同作为调节变量、中介变量的最新研究及其相关研究。未来民族认同研究深化的基本途径为关键术语一致化、研究方法精确化和评估水平全面化。  相似文献   

19.
孔令来 《学海》2002,(3):199-202
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多维动态复合体。民族文化发展 ,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还受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民族自身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认同与趋同、继承与创新、中心与边缘以及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各种矛盾运动中呈现出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