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文化》1994,(3):46-47
主持寄语 自“梦想成真”栏目与广大读者见面后,我们收到了许多来信。有的读者在信中谈到了他的独特构想,有的读者畅谈了对本栏目的建议与期待。也有读者在信中对我们倾诉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平与逆境,也有身患疾病希望得到名医良药的帮助,有求师若渴,有求经寻法。一封封真诚的来信使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对于上期本栏目徐永亮先生文章反响之强烈更出人意料。截至发稿时,本刊已收到全国各地捐款近五千元。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一封封朴实无华的来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者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心向善,这个世界就充满希望。我们相信只要有广大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西方哲学三人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期始,本刊新辟的“学术沙龙”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该栏目主要发表学者们以私人交流或座谈的形式,对哲学研究中一些具有方向性的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进行对话的成果,包括对哲学研究方式的反思和学术伦理的探讨。众所周知,私人交流不同于公共话语,它更多地保存了思想的原生形态,形式和语言也更加新鲜活泼。公共空间的会议报道,本刊已有“学术活动”栏目担当;私人交流空间的开掘,相信会与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热诚欢迎学界有识之士踊跃向本栏目投稿,帮助我们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3.
编读热线     
编者按:新年伊始,我们推出“编读热线”这个栏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力*强本刊编者与读者的联系和交流,广泛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读者对本刊的需求。“为读者编杂志”,或者说杂志要适应读者的需要,这是我们办刊的立足点,也是我们每一位编辑的座右铭。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收到了成千上万封读者来信,也曾在“读者心声”中选登过一些。从众多来信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读者朋友对本刊的真诚支持和喜爱之情.您们大多是被本刊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许多读者在来信中都找到,对本刊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其中有的读者是…  相似文献   

4.
旅途闲话     
去年,主编让我为《人生旅途》栏目撰稿,我答应了,并考虑了一个题目“慢慢人生路。”这样就写了六期《漫漫人生路》。这期间我一直为这个题目感到不安。因为“漫漫人生路”与栏目名称“人生旅途’”差别不大,每一篇的内容都要在具体细目中反映出来,完全不必在“人生旅途”栏目的标题下再加一个多余的“漫漫人生路。”今年我一定要改掉它。听君冈先生说他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一些人生道路中的问题与想法,苦于琐事烦忙无法回复,为此常常内疚。我翻看了几封来信,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对他说:“我在‘人生旅途’栏目中代你回答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经多方筹划和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一个新面孔--"临床决策论坛",不久即将和读者见面了.为使这个版本能够真正反映临床的实际需要,切实成为临床医师的讨论、交流临床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场所和园地,实现诊治水平的最优化、个体化,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临床医师踊跃为本刊撰文.现将本版本的栏目设置和文章要求告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多方筹划和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一个新面孔——“临床决策论坛”,不久即将和读者见面了。为使这个版本能够真正反映临床的实际需要,切实成为临床医师的讨论、交流临床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场所和园地,实现诊治水平的最优化、个体化,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临床医师踊跃为本刊撰文。现将本版本的栏目设置和文章要求告知如下:  相似文献   

7.
油画是画家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色彩语言起到表述和沟通的作用,无论是油画写生,还是油画创作,色彩是最直接反映画家心理以及创作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文章对写实油画色彩语言的规律、法则和表现技巧,以及中国当代油画的色彩语言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阐述,并深入探讨了色彩语言要素与视觉心理、色彩语言与表现内容、画家情感与表达方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致读者     
作为默默耕耘的编辑人,每到年末岁首,我们总能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来信。透过这些滚烫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读者对于我们的厚爱、支持与激励。我们把这当作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把这视作人生最珍贵的奖赏与荣誉。为了回报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2007年,《中国宗教》增加8个黑白页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热切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更多的关注、指导与支持。为了增加编辑与读者的互动,我们将不定期开设“信箱”栏目,倾听读者的心声,了解读者的需求,更好地贴近读者,服务读者。本期,我们选刊了3位读者的来信。我们深知,我们的杂志远没有读者肯定的那么好,但我们会以此为鞭策,以此为动力……  相似文献   

9.
张晋 《佛教文化》1994,(4):46-47
我认为,“梦想成真”栏目的内涵很丰富,有好几个层面。比如说,前几期刊登“梦想”的多,当然通过这种刊布,也促进了这些梦想向“成真”转化,徐永亮先生一家的例子就是如此,这一期我们重点在张扬“成真”,比如说重庆1242位失学青少年通过重庆佛教界希望工程的帮助已得以重圆上学梦。再比如说,梦想有属于个人的、家庭的,也有属于群体的、公益方面的,重庆佛教界希望工程就属于后者,希望今后在读者朋友的支持下,本栏目能够向着更多层面上发展。另外,为徐永亮一家捐款活动已经结束,在此,本刊特向广大读者朋友再一次致以深切的谢意。  相似文献   

10.
应广大穆斯林读者朋友的要求,本刊将于2002年第三期开始,新辟一个“教门知识讲座”栏目,拟陆续简要、系统地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伊斯兰教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了便于一些不会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兄弟学习、掌握教门知识,我们对于一些重要的“都阿”、“赞辞”,除刊印阿拉伯语原文、中文释义外,还尝试以中文注音。中文注音,只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准确的读音还望请教当地的伊玛目。请大家对该栏目的形式与内容,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什么? 佛教文化是什么? 中国佛教文化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佛教特别是中国的佛教。这是一个大问题,困扰我有好几年了。 几年以前,我得到一个机缘,写了一本以“佛教文化”为名的小书。书出版后,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有述说人生困惑的。  相似文献   

12.
宗教神秘主义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宗教神秘主义为研究对象,对神秘主义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其它一切形式的神秘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们的非理性性质。神秘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所谓神秘主义指的是宗教、准宗教(或伪宗教)和其他文化形式中用理智无法来理解、表述和把握的部分。在狭义上,神秘主义则是指宗教经验中最核心、最隐秘的一种体验,即与神相遇或合一的体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文社会医学研究的深入,本刊在发表这些成果和交流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专题讨论”栏目,并先后就“医患关系”、“知情同意”、“安乐死”、“艾滋病的防治”、“农村合作医疗”等发表了许多系列文章。专题讨论的特点是将内容相近的文章集中在一起,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集中发表,为读者就某一问题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因而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为此,我们决定下工夫进一步办好“专题讨论”这一栏目。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后,课题组收到一些来信,对《提纲》诚恳地提出了意见。为了推进“哲学与文化”问题的探讨,本刊将陆续刊登这些来信。欢迎更多的同志以书信或论文等形式,就有关问题广泛发表意见,特别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经多方筹划和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一个新面孔———“临床决策论坛版”,和读者见面了。为使这个版本能够真正反映临床的实际需要,切实成为临床医师的讨论、交流临床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场所和园地,实现诊治水平的最优化、个体化,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临床医师踊跃为本刊撰文。现将该版本的栏目设置和文章要求告知如下:医学评论:对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的新进展、新动向、疗效判定(含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医疗作风进行评论。临床决策研究:本栏目主要就临床决策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如:对一个病人的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办好《中国宗教》杂志,本刊在今年第2期杂志上刊登了一份读者调查表,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对今年第1、2期的《中国宗教》评头论足,对今后改进办刊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调查刊出后,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读者的回音,直到来信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我们没想到,有如此之多的读者关爱着这份杂志。参与调查的读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其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信教者,也有非信教者;有上至79岁的老大爷,也有下至10多岁的中学生,当然也有我们的通联员们。我们非常重视这样一次与读者对话交流的机会,把每一封来信…  相似文献   

17.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我主持这个栏目已经整四年,共出十夕乙篇了!四年来摘取菩提一叶受益匪浅,这既要感谢主编,更要感谢读者。是大家给我机会得以亲近佛法,思考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不敢说增添了多少智慧,但确实使我明白了一些事理。在这过程中我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他们感到菩提一叶中引用的佛言祖语很好,但怀疑这些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这给我带来了困惑。我择取菩提一叶希望能帮助读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毫不怀疑这些佛言祖语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但来信大都很诚恳地提出了他们的困惑,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写生,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习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很有必要,但许多美术高考补习班,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地达到考试的要求,拔苗助长,直接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入手,直接临摹默写人物头像和色彩静物,以达到快速帮助学生入学的目的。但这种教授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对高等美术教育所带来的困扰非常严重。究其原因,美术联考的内容与形式指挥棒作用,以及考试和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9.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20.
“当机者说”是今年《佛教文化》新设的栏目,从最近几期的情况看,读者朋友对这个栏目的反响较为集中和热烈,积极赞成调置一个这样的栏目,对具体内容当然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对于近现代居士佛教的评价,对于《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真伪的看法,读者来信往往都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来。但总起来看,有一声、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通过这个新栏目,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批著名的高僧大德请“回”到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纪末时刻,和我们一起来回首百年沧桑探寻启迪智遗慧、净化人生之路,这是甚得时节因缘、甚是当机的。本期以大虚法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